油莎豆為新型油料作物,具有抗旱節水、營養豐富、產油量高特點,適宜在沙化土壤種植。我國油料自給率僅31%,2019年合計進口油籽9331萬噸、食用油1153萬噸,進口額占我國進口農產品總額近80%。我國傳統大宗油料單位面積產出率較低,急需產出率高、發展潛力大的替代油源,保障我國食用油供給安全。2016年,油莎豆被列入農業部《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2019年李克強總理也對油莎豆發展做出重要批示。為全面了解我國油莎豆生產和市場狀況,提出油莎豆產業發展建議,長江大學受委托成立專題研究組,通過查閱資料、電話咨詢、企業調研、生產基地調研等方式,對我國油莎豆產業進行了綜合調查分析。調查結果表明,油莎豆是糧油兼豐新作物,抗旱節水,高產穩產,適應我國豐富的沙化非糧邊際土地生產,在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產業扶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油莎豆品種選育和機械化收獲等生產關鍵技術有重大突破,初步具備了規模化發展條件。每畝油莎豆能生產4畝大豆或2畝油菜的優質食用油和0.6畝玉米相當的飼料餅粕,生產效益和效率凸顯,初步具有新油源替代潛力,發展空間可達5000萬畝。建議國家加大投入,強化關鍵技術攻關,開展油莎豆集成技術試驗示范,加快油莎豆產業發展。
一、油莎豆產業發展現狀
(一)我國油莎豆生產處于起步階段。油莎豆原產于非洲沙漠干旱地區,喜陽光、耐高溫、抗旱、耐澇,生長期120天左右。油莎豆收獲地下塊莖,一般畝產500-600公斤,油脂含量平均達25%,淀粉35%,糖分15%,粗蛋白5%左右。
1.生產規模總體不大,區域分布廣泛。上世紀60年代我國從保加利亞等國引進油莎豆,由于缺乏機械化收獲技術,發展緩慢。2018年我國油莎豆種植面積約25萬畝,實際單產300-400公斤/畝,總產約8.75萬噸。主要分布東北、西北、黃淮和長江流域土壤沙性較重的地區。其中吉林省農安縣約7萬畝,黑龍江大慶約5萬畝,河北邢臺約3萬畝,新疆昌吉、喀什2.5萬畝,內蒙古赤峰等約2萬畝,河南黃河故道約1萬畝,湖北江漢平原和大別山區約0.5萬畝,其它地區零星分布4萬畝。
2.國外引進品種為主,自主研發品種開始推廣。我國油莎豆大面積應用的品種主要有四種。一是從保加利亞引進的圓粒豆,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新疆、內蒙,占總面積50%,含油量25%左右,單產400-500公斤。二是從非洲引進的大粒圓豆,主要分布于東北地區,占總面積約30%,含油量25%左右,單產500-600公斤。三是長粒型品種,種植面積占10%,單產比河北豆略高,但不易收獲。四是我國選育的‘中油莎’系列新品種,主要分布于河北、湖北等產區,占總面積約5%,含油量29%-31%,單產600-700公斤/畝,最高單產達到1050公斤。
3.油莎豆產量和品質優勢突出。油莎豆含油量20%-30%,畝產油量120公斤以上,單位面積產油量是大豆的4倍、油菜的2倍、花生的1.5倍。油莎豆油營養價值高,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占比達80%以上,具有高油酸(68%)和低亞油酸(12%)的特點,品質與橄欖油相似,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餅粕含淀粉45%、糖分23%、粗蛋白8%,每畝可折合0.65畝的玉米產量;畝產干草500kg,粗蛋白10%,是草食動物優質飼草。
(二)油莎豆消費用途多樣,消費量總體較小。油莎豆的主要可利用成份為油脂和碳水化合物,直接產品有油莎豆油和餅粕,衍生產品有油莎豆飲料、無麩質面粉和油莎豆小食品等,主要消費對象為城鄉居民烹飪和養殖業飼料加工。全國油莎豆消費量處于起步階段,加工量和消費量都很小。年加工油莎豆油約1萬噸,銷售價格100-200元/公斤,以產地零售和網絡銷售為主,用于烹飪用油。年產餅粕約4萬噸,其中2萬噸用于加工油莎豆風味酒,剩余主要用于養殖業。
(三)油莎豆流通成本較高,加工以油用為主。國內油莎豆產業處于發展初期,油莎豆收獲后,50%作為種子進進行擴大生產。另50%用于榨油,每年生產油莎豆油約1萬噸,餅粕4萬噸。隨著油莎豆面積種植擴大,油用比例將會持續增加,規模穩定后油用比例將達到95%以上。油莎豆的流通渠道建設相對落后,目前全國還沒有成熟的批發零售市場。以油莎豆企業通過訂單在新疆、內蒙、大慶等沙性土壤豐富的區域種植,收購后運回華北、東北和華中進行加工,運輸成本較高,企業的資金壓力和風險較大。
(四)油莎豆少量進口用于種用。根據資料,估計全球油莎豆生產面積不到200萬畝,主要生產國有西班牙、尼日利亞、加納等。只有西班牙從非洲少量進口,用于生產油莎豆飲料。我國部分企業于2015年前從非洲和西班牙進口了少量油莎豆,主要用于種用。
(五)成本收益高于主要經濟作物。目前,由于油莎豆單產較高,國內種植總體偏少,產值和效益均居油料作物首位。近年來油莎豆初級產品訂單收購價為5-6元/公斤,對外批發價一般為8-12元/公斤,零售價(淘寶)為25-40元/公斤。非洲加納的油莎豆當地批發價7-8元/公斤,到我國口岸價格約15元/公斤。歐洲油莎豆的網上銷售價約150元/公斤。小包裝油莎豆油國內出廠價格60-80元/公斤,歐洲為450元/公斤。按當前收購價格計算,油莎豆畝產值達1500元,凈利潤為700元,超過花生(630元)、玉米(110元)、大豆(184元)。
二、油莎豆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國家日益重視油莎豆產業發展。2016年,農業部《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指出“多油并舉……在適宜地區示范推廣油用牡丹、油莎豆等,增加新油源”。2017年,韓長賦部長做出了“結合種植業結構調整,選擇區域性發展”的意見。2018年,成立了油莎豆種植加工及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2019年,科技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部署油莎豆科技創新任務。2019年,李克強總理對發展油莎豆發展建議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入研究并推進。
(二)油莎豆有望成為替代大豆的戰略性產品。我國油料和食用植物油進口依存度分別高達90%和70%,國家糧食和食用植物油產業安全面臨較大隱患。油莎豆防風節水優勢突出,如果利用2%的沙化土地(全國26億畝),5-8年可形成5000萬畝生產能力,每年可以增加食用油供給600萬噸,玉米替代1900萬噸,飼草2500萬噸,可替代1/3進口大豆的油脂生產。
(三)油莎豆生產將持續穩定增長。2010年以前,全國面積不到1萬畝,2018年發展到25萬畝,種植規模迅猛發展,產業化推廣開始發力。好易收、鑫科創等龍頭企業建立了成熟的加工生產線,訂單合作社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為油莎豆產業快速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短期內我國油莎豆生產仍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
(四)消費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趨勢。預期未來5年,油莎豆油消費群體仍以收入較高的人群消費和禮品油為主,發展方向是替代橄欖油作為高端烹調油,消費將持續保持穩定增長趨勢,達到3-5萬噸。未來10年,油莎豆消費對象將轉向中等收入家庭,發展方向為富含油酸的油莎豆油替代調和油作為健康烹調油,進入快速增長期,消費量增加到100萬噸。
三、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油莎豆發展優勢區是西北和東北沙化土地、黃淮、湖北大別山區等缺水干旱農業地區,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鐮刀彎”、“漏斗區”等重點區域,貧困人口較多。2019年,國家級貧困縣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共6個縣種植油莎豆,累計種植5萬畝,每畝收益600-1000元,累計帶動貧困人口增收3000萬元。由于油莎豆收獲機具不成熟,加工相對困難,缺乏收購市場,風險較大,生產模式為“企業+合作社”的訂單模式生產,訂單規模為100-1000畝,由龍頭企業提供機械化收獲服務。
(二)主要經驗做法。公司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訂單農業”,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構成了市場牽企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實現了農社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既免除了種植戶的后顧之憂,又推動了公司快速發展。
(三)典型案例分析。湖北歐博美在隨州市打造油莎豆全產業鏈。歐博美生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2009年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油莎豆良種選育繁殖、推廣、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新型非糧農作物綠色企業。該企業與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簽訂協議,引進油莎豆新品種‘中油莎1號’,在湖北省隨州市淅河鎮建設了2000多畝的國家級油莎豆良種繁育及種植基地,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構成了市場牽企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實現了農社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先后投資2億元,成功建立了10萬噸的低溫萃取生產線、100萬噸油莎豆奶生產線和30萬噸油莎豆面粉生產線,具備了年產值10億元的能力。
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風險
(一)主要問題
1.缺乏優良品種和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油莎豆為非主要農作物,尚未列入登記作物目錄,缺乏區域試驗和油莎豆種子標準。大面積推廣品種含油量偏低,品種混雜退化現象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我國油莎豆種質資源匱乏,缺乏完善的良種繁育技術體系。
2.機械化生產裝備較為落后。油莎豆的塊莖分布在地下10厘米土層,塊莖顆粒大小及形態不一,葉、根、豆、土分離困難,收獲成本很高,是制約油莎豆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現有收獲機具作業效率低、損失率大、穩定性差、價格高,需要進一步完善。
3.加工技術和設備研發基礎薄弱。目前油莎豆加工生產線的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率低且成本高,急需加強規模化的產業化壓榨及浸出制油關鍵技術裝備研究和配套。油莎豆制糖與制粉、飲料、配方食品、休閑食品等產業鏈延伸的附產品深加工技術與裝備亟需研發配套,飼料利用方面也缺乏相應的深入研究。
4.國家產業政策支持亟待加強。油莎豆是各地企業主導形成的一個新興產業,油莎豆產業尚沒有國家財政資金的研發投入和產業扶持,尤其是新品種選育、機械化收獲裝備、加工等方面還處于財政投入空白。油莎豆食用油、面粉、餅粕等產品尚未列入食品目錄,市場準入還需有關部門進一步批準。國家有關油莎豆的發展政策、發展規劃、農機補貼、種植補貼需要研究完善。
(二)風險分析
1.市場風險。世界上油莎豆供給量小,國外僅西班牙具有規模化機械化生產且需要進口,隨著國內油莎豆種植規模的增加,供給量增加后,可能帶來價格下跌的風險,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種植主體的收益和種植積極性。
2.生物風險。曾有專家認為,油莎豆是外來草本,擔心雜草化變成外來入侵物種。種植實踐發現,在零下5℃低溫,生長點就會被凍死,北方難以越冬。此外,國內已經有很多除草劑可防治莎草科植物,如“滅莎光”(2甲4氯鈉芐嘧磺隆)、“莎滅”(草坪隆3號)等,南方的油莎豆是可控的。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充分發揮油莎豆產業戰略作用。油莎豆作為新油源作物,具有高油高產、耐旱抗逆,可在沙土地推廣種植,具有替代大豆油脂的潛力。建議把油莎豆作為替代大豆進口的戰略性新油源作物,深入調研,加強頂層設計,編制全國油莎豆發展規劃,把握發展方向,制定有關發展政策。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油莎豆是糧油兼豐作物,建議設立油莎豆生產示范基地試點,新增每畝面積按150元(采購種子)給予發展補貼。將油莎豆收獲機列入農機補貼目錄,加快機械化普及。積極推進油莎豆相關產品的市場準入,出臺有關收購扶持政策,積極推進油莎豆產業健康發展。
(三)強化油莎豆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加大國家財政投入,產學研集成攻關,形成國際領先的油莎豆全產業鏈核心關鍵技術。培育一批高產優質油莎豆新品種,農機農藝配套,重點突破高效低損收獲裝備瓶頸。研發油莎豆有效成分深度綜合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提高產品加工效益和效率。
(四)加快油莎豆生產新技術推廣示范。將油莎豆納入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內容和工作任務,支持建設5-10個規模化油莎豆種子繁育基地,建立20個綠色高產示范基地,加大油莎豆新品種和機械化生產技術的示范,建立節水灌溉為核心的綠色生產投入模式。
(五)推進精深加工,加大健康消費宣傳力度。大力推進高油酸的健康營養油莎豆油的加工和系列精深產品的開發,延伸產業鏈,促進加工增值和健康發展,實施品牌差異化戰略。培育油莎豆龍頭企業,培訓專業合作社,強化油莎豆流通渠道和銷售渠道建設,宣傳油莎豆的產品優勢特點,擴大市場消費。
(六)加強國際合作,擴大國際供給來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沙化土地豐富,干旱嚴重,具有巨大的油莎豆發展潛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開展種質資源收集與發掘、品種培育、典型示范、產業標準化與推廣,在“一帶一路”開拓油莎豆生產,擴寬油料進口來源國家,降低對美洲國家油料的過度依賴。
文章來源丨農業農村部網站
日期:2021-04-08
一、油莎豆產業發展現狀
(一)我國油莎豆生產處于起步階段。油莎豆原產于非洲沙漠干旱地區,喜陽光、耐高溫、抗旱、耐澇,生長期120天左右。油莎豆收獲地下塊莖,一般畝產500-600公斤,油脂含量平均達25%,淀粉35%,糖分15%,粗蛋白5%左右。
1.生產規模總體不大,區域分布廣泛。上世紀60年代我國從保加利亞等國引進油莎豆,由于缺乏機械化收獲技術,發展緩慢。2018年我國油莎豆種植面積約25萬畝,實際單產300-400公斤/畝,總產約8.75萬噸。主要分布東北、西北、黃淮和長江流域土壤沙性較重的地區。其中吉林省農安縣約7萬畝,黑龍江大慶約5萬畝,河北邢臺約3萬畝,新疆昌吉、喀什2.5萬畝,內蒙古赤峰等約2萬畝,河南黃河故道約1萬畝,湖北江漢平原和大別山區約0.5萬畝,其它地區零星分布4萬畝。
2.國外引進品種為主,自主研發品種開始推廣。我國油莎豆大面積應用的品種主要有四種。一是從保加利亞引進的圓粒豆,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新疆、內蒙,占總面積50%,含油量25%左右,單產400-500公斤。二是從非洲引進的大粒圓豆,主要分布于東北地區,占總面積約30%,含油量25%左右,單產500-600公斤。三是長粒型品種,種植面積占10%,單產比河北豆略高,但不易收獲。四是我國選育的‘中油莎’系列新品種,主要分布于河北、湖北等產區,占總面積約5%,含油量29%-31%,單產600-700公斤/畝,最高單產達到1050公斤。
3.油莎豆產量和品質優勢突出。油莎豆含油量20%-30%,畝產油量120公斤以上,單位面積產油量是大豆的4倍、油菜的2倍、花生的1.5倍。油莎豆油營養價值高,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占比達80%以上,具有高油酸(68%)和低亞油酸(12%)的特點,品質與橄欖油相似,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餅粕含淀粉45%、糖分23%、粗蛋白8%,每畝可折合0.65畝的玉米產量;畝產干草500kg,粗蛋白10%,是草食動物優質飼草。
(二)油莎豆消費用途多樣,消費量總體較小。油莎豆的主要可利用成份為油脂和碳水化合物,直接產品有油莎豆油和餅粕,衍生產品有油莎豆飲料、無麩質面粉和油莎豆小食品等,主要消費對象為城鄉居民烹飪和養殖業飼料加工。全國油莎豆消費量處于起步階段,加工量和消費量都很小。年加工油莎豆油約1萬噸,銷售價格100-200元/公斤,以產地零售和網絡銷售為主,用于烹飪用油。年產餅粕約4萬噸,其中2萬噸用于加工油莎豆風味酒,剩余主要用于養殖業。
(三)油莎豆流通成本較高,加工以油用為主。國內油莎豆產業處于發展初期,油莎豆收獲后,50%作為種子進進行擴大生產。另50%用于榨油,每年生產油莎豆油約1萬噸,餅粕4萬噸。隨著油莎豆面積種植擴大,油用比例將會持續增加,規模穩定后油用比例將達到95%以上。油莎豆的流通渠道建設相對落后,目前全國還沒有成熟的批發零售市場。以油莎豆企業通過訂單在新疆、內蒙、大慶等沙性土壤豐富的區域種植,收購后運回華北、東北和華中進行加工,運輸成本較高,企業的資金壓力和風險較大。
(四)油莎豆少量進口用于種用。根據資料,估計全球油莎豆生產面積不到200萬畝,主要生產國有西班牙、尼日利亞、加納等。只有西班牙從非洲少量進口,用于生產油莎豆飲料。我國部分企業于2015年前從非洲和西班牙進口了少量油莎豆,主要用于種用。
(五)成本收益高于主要經濟作物。目前,由于油莎豆單產較高,國內種植總體偏少,產值和效益均居油料作物首位。近年來油莎豆初級產品訂單收購價為5-6元/公斤,對外批發價一般為8-12元/公斤,零售價(淘寶)為25-40元/公斤。非洲加納的油莎豆當地批發價7-8元/公斤,到我國口岸價格約15元/公斤。歐洲油莎豆的網上銷售價約150元/公斤。小包裝油莎豆油國內出廠價格60-80元/公斤,歐洲為450元/公斤。按當前收購價格計算,油莎豆畝產值達1500元,凈利潤為700元,超過花生(630元)、玉米(110元)、大豆(184元)。
二、油莎豆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國家日益重視油莎豆產業發展。2016年,農業部《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指出“多油并舉……在適宜地區示范推廣油用牡丹、油莎豆等,增加新油源”。2017年,韓長賦部長做出了“結合種植業結構調整,選擇區域性發展”的意見。2018年,成立了油莎豆種植加工及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2019年,科技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部署油莎豆科技創新任務。2019年,李克強總理對發展油莎豆發展建議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入研究并推進。
(二)油莎豆有望成為替代大豆的戰略性產品。我國油料和食用植物油進口依存度分別高達90%和70%,國家糧食和食用植物油產業安全面臨較大隱患。油莎豆防風節水優勢突出,如果利用2%的沙化土地(全國26億畝),5-8年可形成5000萬畝生產能力,每年可以增加食用油供給600萬噸,玉米替代1900萬噸,飼草2500萬噸,可替代1/3進口大豆的油脂生產。
(三)油莎豆生產將持續穩定增長。2010年以前,全國面積不到1萬畝,2018年發展到25萬畝,種植規模迅猛發展,產業化推廣開始發力。好易收、鑫科創等龍頭企業建立了成熟的加工生產線,訂單合作社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為油莎豆產業快速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短期內我國油莎豆生產仍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
(四)消費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趨勢。預期未來5年,油莎豆油消費群體仍以收入較高的人群消費和禮品油為主,發展方向是替代橄欖油作為高端烹調油,消費將持續保持穩定增長趨勢,達到3-5萬噸。未來10年,油莎豆消費對象將轉向中等收入家庭,發展方向為富含油酸的油莎豆油替代調和油作為健康烹調油,進入快速增長期,消費量增加到100萬噸。
三、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油莎豆發展優勢區是西北和東北沙化土地、黃淮、湖北大別山區等缺水干旱農業地區,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鐮刀彎”、“漏斗區”等重點區域,貧困人口較多。2019年,國家級貧困縣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共6個縣種植油莎豆,累計種植5萬畝,每畝收益600-1000元,累計帶動貧困人口增收3000萬元。由于油莎豆收獲機具不成熟,加工相對困難,缺乏收購市場,風險較大,生產模式為“企業+合作社”的訂單模式生產,訂單規模為100-1000畝,由龍頭企業提供機械化收獲服務。
(二)主要經驗做法。公司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訂單農業”,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構成了市場牽企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實現了農社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既免除了種植戶的后顧之憂,又推動了公司快速發展。
(三)典型案例分析。湖北歐博美在隨州市打造油莎豆全產業鏈。歐博美生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2009年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油莎豆良種選育繁殖、推廣、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新型非糧農作物綠色企業。該企業與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簽訂協議,引進油莎豆新品種‘中油莎1號’,在湖北省隨州市淅河鎮建設了2000多畝的國家級油莎豆良種繁育及種植基地,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構成了市場牽企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實現了農社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先后投資2億元,成功建立了10萬噸的低溫萃取生產線、100萬噸油莎豆奶生產線和30萬噸油莎豆面粉生產線,具備了年產值10億元的能力。
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風險
(一)主要問題
1.缺乏優良品種和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油莎豆為非主要農作物,尚未列入登記作物目錄,缺乏區域試驗和油莎豆種子標準。大面積推廣品種含油量偏低,品種混雜退化現象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我國油莎豆種質資源匱乏,缺乏完善的良種繁育技術體系。
2.機械化生產裝備較為落后。油莎豆的塊莖分布在地下10厘米土層,塊莖顆粒大小及形態不一,葉、根、豆、土分離困難,收獲成本很高,是制約油莎豆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現有收獲機具作業效率低、損失率大、穩定性差、價格高,需要進一步完善。
3.加工技術和設備研發基礎薄弱。目前油莎豆加工生產線的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率低且成本高,急需加強規模化的產業化壓榨及浸出制油關鍵技術裝備研究和配套。油莎豆制糖與制粉、飲料、配方食品、休閑食品等產業鏈延伸的附產品深加工技術與裝備亟需研發配套,飼料利用方面也缺乏相應的深入研究。
4.國家產業政策支持亟待加強。油莎豆是各地企業主導形成的一個新興產業,油莎豆產業尚沒有國家財政資金的研發投入和產業扶持,尤其是新品種選育、機械化收獲裝備、加工等方面還處于財政投入空白。油莎豆食用油、面粉、餅粕等產品尚未列入食品目錄,市場準入還需有關部門進一步批準。國家有關油莎豆的發展政策、發展規劃、農機補貼、種植補貼需要研究完善。
(二)風險分析
1.市場風險。世界上油莎豆供給量小,國外僅西班牙具有規模化機械化生產且需要進口,隨著國內油莎豆種植規模的增加,供給量增加后,可能帶來價格下跌的風險,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種植主體的收益和種植積極性。
2.生物風險。曾有專家認為,油莎豆是外來草本,擔心雜草化變成外來入侵物種。種植實踐發現,在零下5℃低溫,生長點就會被凍死,北方難以越冬。此外,國內已經有很多除草劑可防治莎草科植物,如“滅莎光”(2甲4氯鈉芐嘧磺隆)、“莎滅”(草坪隆3號)等,南方的油莎豆是可控的。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充分發揮油莎豆產業戰略作用。油莎豆作為新油源作物,具有高油高產、耐旱抗逆,可在沙土地推廣種植,具有替代大豆油脂的潛力。建議把油莎豆作為替代大豆進口的戰略性新油源作物,深入調研,加強頂層設計,編制全國油莎豆發展規劃,把握發展方向,制定有關發展政策。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油莎豆是糧油兼豐作物,建議設立油莎豆生產示范基地試點,新增每畝面積按150元(采購種子)給予發展補貼。將油莎豆收獲機列入農機補貼目錄,加快機械化普及。積極推進油莎豆相關產品的市場準入,出臺有關收購扶持政策,積極推進油莎豆產業健康發展。
(三)強化油莎豆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加大國家財政投入,產學研集成攻關,形成國際領先的油莎豆全產業鏈核心關鍵技術。培育一批高產優質油莎豆新品種,農機農藝配套,重點突破高效低損收獲裝備瓶頸。研發油莎豆有效成分深度綜合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提高產品加工效益和效率。
(四)加快油莎豆生產新技術推廣示范。將油莎豆納入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內容和工作任務,支持建設5-10個規模化油莎豆種子繁育基地,建立20個綠色高產示范基地,加大油莎豆新品種和機械化生產技術的示范,建立節水灌溉為核心的綠色生產投入模式。
(五)推進精深加工,加大健康消費宣傳力度。大力推進高油酸的健康營養油莎豆油的加工和系列精深產品的開發,延伸產業鏈,促進加工增值和健康發展,實施品牌差異化戰略。培育油莎豆龍頭企業,培訓專業合作社,強化油莎豆流通渠道和銷售渠道建設,宣傳油莎豆的產品優勢特點,擴大市場消費。
(六)加強國際合作,擴大國際供給來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沙化土地豐富,干旱嚴重,具有巨大的油莎豆發展潛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開展種質資源收集與發掘、品種培育、典型示范、產業標準化與推廣,在“一帶一路”開拓油莎豆生產,擴寬油料進口來源國家,降低對美洲國家油料的過度依賴。
文章來源丨農業農村部網站
日期:202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