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熱帶水果之一,在世界80多個國家及地區廣泛種植。我國的菠蘿種植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約占全球總量的7.2%和8.1%,是特色高效的熱帶經濟作物,也是熱區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自2012年起,項目組就開始通過查閱資料、電話調研、產運銷環節實地調研等多渠道,對菠蘿產業進行連續性跟蹤監測,研判我國菠蘿產業發展的新動態、新特征、新趨勢,以及菠蘿產業在扶貧中的貢獻。近幾年,我國菠蘿種植面積約100萬畝,較為穩定,產量約156萬噸。其中,廣東省菠蘿產量最多,其次為海南省,兩省產量之和約占全國總產量的85.0%。主栽品種為“巴厘”,其種植面積約占我國菠蘿總面積的76.0%,“臺農16”“臺農17””MD-2“等品種的種植面積占比有逐年增長趨勢。我國菠蘿種植主體以小農戶為主,消費以菠蘿鮮果為主,銷售體系以傳統渠道為主,電商渠道表現一般。國際貿易以菠蘿鮮果進口為主,且進口量增長較快,主要進口來源國為菲律賓。產業問題集中在品種結構單一、種植技術研推體系不健全、加工及種植機械化水平低等方面。
一、菠蘿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產
1.總體穩定發展。我國是世界菠蘿主產國之一,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約占全球總量的7.2%和8.1%。2018年我國菠蘿實有面積90萬畝,較上年下降6.5%,占全國熱帶水果總面積3.2%;菠蘿總產量164萬噸,較上年下降1.6%,占全國熱帶水果總產量6.0%;單產2453公斤/畝;總產值36億元,較上年增長10.8%。主栽品種以’巴厘‘為主,約占總種植面積76.0%。其他主栽品種還有“MD-2”“臺農16號”“臺農17號”。
圖1 我國2010-2018年菠蘿總產量(萬噸)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農墾局
由圖1可見,2010-2017年我國菠蘿產量呈逐漸增長趨勢,由107萬噸增長到167萬噸。2018年菠蘿產量略有下降。
2.生產集中在廣東與海南。主產區有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及云南。其中,廣東海南兩省產量分別占我國菠蘿總產量的62.0%和26.8%。
圖2 我國2010-2018年菠蘿主產區產量(萬噸)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農墾局
由圖2可見,近幾年廣東與海南菠蘿產量增長較快,已逐漸發展為我國菠蘿優勢產區。云南菠蘿產量也有所增長,特別是橡膠林下間作菠蘿已成為提升新植膠園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廣西產量較為穩定。福建2018年產量較上年有明顯下降。
(二)消費
1.消費形式多樣。菠蘿上市季多集中在清明節至農歷五月。消費形式以鮮果為主,加工品有果汁、果干、果醬及罐頭。2014-2018年,國內菠蘿消費量由134萬噸增長到166萬噸,年均增長4.7%。
2.消費市場兩極化嚴重。近年來,我國菠蘿市場供給過剩與供給不足現象共存,傳統“巴厘”菠蘿批發市場流通價在1.2元/斤左右,且多劇烈波動,而“MD-2”“臺農”菠蘿批發市場流通價在3.5元/斤左右,且較為穩定。
(三)加工流通
1.加工量小且多依賴人工。我國菠蘿加工量占總產量10%左右,加工產品以菠蘿罐頭為主。加工過程人工依賴度高,果品利用率約為50%。菠蘿加工廠多分布在廣東、廣西兩省(區)。
2.流通方式仍較傳統。流通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傳統渠道,也是我國菠蘿主要流通渠道。另一種為網上電商平臺營銷渠道,以'MD-2'’臺農‘菠蘿為主。菠蘿庫存較少,僅少許經冷凍儲藏后供給餐飲業作為商品輔料使用。
(四)進出口
1.菠蘿國際貿易以鮮果進口為主。2019年,我國鮮干菠蘿出口量0.6萬噸,出口額674.3萬美元;進口量24.9萬噸,進口額2.3億美元。進出口貿易對象集中,主要進口來源國為菲律賓,出口對象國為俄羅斯。
我國鮮干菠蘿進出口貿易量差較大。2019年我國鮮干菠蘿進口貿易主要集中在3-4月,與國內菠蘿主要上市期重合。出口貿易集中在12月,卻非國內菠蘿集中上市期。
圖5 2019年中國菠蘿出口金額(萬美元)
數據來源:海關統計數據
圖6 2019年中國菠蘿進口金額(萬美元)
數據來源:海關統計數據
2.進口增長迅速。據聯合國(UN)統計,2010-2018年,我國鮮菠蘿進口增長十分迅速,進口量、進口額分別由1.97萬噸、0.13億美元,增至19萬噸、2億美元。
(五)市場價格。2018年5月,我國菠蘿出現滯銷現象。清明節前后田頭收購價為1.35元/斤,隨后上漲,最高峰為1.6-2元/斤。但5月4日左右,受天氣因素影響,果品質量下降,收購價格迅速下跌至0.23-0.65元/斤,甚至出現無收購商收購現象。但同區域“臺農”菠蘿價格仍維持在2.5元/斤,且市場穩定。
2019年菠蘿市場價格基本穩定。受上年暖冬影響,廣東、海南菠蘿多集中在3月上市,價格略低,產地收購價在0.8-1.4元/斤,批發市場均價為1.18-1.8元/斤,零售價在1.9-2.5元/斤。之后隨上市量減少,價格逐漸回升,批發市場最高價出現在6月,為2.21元/斤。8月后,受其他水果的替代效應影響,市場價格回落,12月已低至1.61元/斤。但“臺農”菠蘿產地收購價一直穩定在2-2.5元/斤,批發市場均價3-3.5元/斤,零售價格約6元/斤。由圖7可見,近幾年我國菠蘿批發市場價格基本呈季節性周期波動。
圖7 我國2016-2019年主要批發市場菠蘿產銷情況(元/公斤)
數據來源:多價格監測點統計數據
(六)成本收益
1.種植成本較高。由于地租、經營主體、種植技術及種植品種等因素影響,菠蘿種植成本差異較大。新植菠蘿種植成本約為6500-8000元/畝;連年耕種(自留種苗)種植成本約為3400-5200元/畝。
2.種植收益尚可。因種植技術差異,菠蘿畝產差異較大,為4000-8000斤/畝。’巴厘‘菠蘿商品率可達90.0%,成本收益平衡點約為0.7-1.0元/斤,收益約1400元/畝。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菠蘿種植成本較高,主要是人工成本及土地成本高。與競爭性作物火龍果相比,火龍果種植成本相當于菠蘿種植成本的一倍,同時收益也相對較高。
二、菠蘿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生產穩定,品種逐步優化。預計我國菠蘿種植面積將穩定在100萬畝,種植區域仍集中在海南及廣東兩大優勢區。品種以’巴厘‘為主,但’臺農‘等優質品種種植面積將逐年擴大,且以企業、合作社為主導。
(二)菠蘿加工業發展緩慢。由于市場偏好,預計菠蘿消費仍將長期以鮮果為主。菠蘿加工業受資源及成本制約,發展緩慢。菠蘿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深加工產業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將有可能在未來市場被推廣應用。
(三)國內市場繼續兩極分化。隨著國內消費市場結構升級,“臺農”“MD-2”等品種消費量增長將明顯高于“巴厘”菠蘿,“巴厘”菠蘿價格有可能繼續低位頻繁波動。
(四)進口貿易繼續增長。受國內市場菠蘿消費量持續增長及優質菠蘿供給不足等因素影響,我國菠蘿鮮干果進口貿易仍將繼續快速增長,來源國仍將集中在菲律賓等東盟國家,而鮮果出口貿易仍集中于俄羅斯,罐頭出口貿易仍集中于美國。
三、貧困地區菠蘿產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菠蘿是典型的熱帶作物,對自然條件與種植技術要求較高,各國家級貧困縣有零星自發種植,或在個別鄉鎮作為扶貧產業發展。
(二)主要經驗做法
菠蘿產業扶貧通常以土地為資源,市場為導向,采用“公司(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依托產業走“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產業發展、就業務工、政策獎補”的增收模式,讓貧困戶通過“租金、股金、現金、薪金、獎金”相結合的“五金”模式脫貧致富。
(三)典型案例分析
1.廣東肇慶市“跨區域優勢產業對接”扶貧模式
中山市神灣鎮對接肇慶市封開縣江川鎮裕豐、五合等村開展精準扶貧幫扶工作。神灣鎮的“神灣菠蘿”有著近100年的種植歷史,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經研判,江川鎮適合神灣菠蘿生長,故一套跨區域產業對接的精準扶貧模式應運而生。神灣鎮扶貧工作組在江川鎮建立了神灣菠蘿種植示范基地,并特邀神灣有種植經驗的專家、種植大戶通過實地、微信等方式,為肇慶貧困村菠蘿種植戶提供技術支持。2019年,江川鎮第一批神灣菠蘿喜獲豐收,銷售約2萬斤、銷售額10多萬元。下一步,江川鎮將繼續發展神灣菠蘿產業,形成宜業宜游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
案例分析:本扶貧案例屬“跨區域優勢產業對接”扶貧模式。一是神灣鎮充分利用“神灣菠蘿”的品牌優勢。“神灣菠蘿”經濟價值高,且有良好的種植經驗,具備相對完整的供銷體系。二是對江川鎮菠蘿種植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詳盡分析了江川鎮氣候環境、土壤條件等農業資源,減少了產業發展風險。三是以科技為支撐。在種植過程中,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邀請科研機構、種植大戶進行專業技術指導,減少了新植農戶后顧之憂。從而幫助江川鎮找到適宜自身發展的產業。
2.廣西上林縣“以銷帶產”扶貧模式
上林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此前只零星種植‘巴厘’菠蘿。2018年,廣西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上林縣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合作,在明亮鎮建成了100畝‘臺農’菠蘿種植基地。該公司此前一直開展水果批發業務,之后延伸到菠蘿種植業務。邀請廣西農科院專家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指導種植技術,菠蘿種植現已成為該地重要的特色產業項目。
2019年,所產菠蘿以7-10元/公斤的價格銷往市場,輻射帶動了30戶農戶增收,包括13戶貧困戶。通過菠蘿與種苗的雙項收入,100畝基地的經濟產值預計三年可達到500萬元。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方式,執行“三包加一帶”模式:“三包”是包技術、包管理、包銷售,“一帶”是帶動更多人致富。公司現已逐步在上林縣擴大菠蘿種植面積,預計可輻射帶動貧困戶300戶以上。
案例分析:該扶貧經驗屬“以銷帶產”模式。一是銷路有保障。銷售環節一直是扶貧產品弱項,但由于公司長期從事水果批發,故銷售環節比較順暢,降低了產業后端風險。二是選對品種。公司的‘臺農’菠蘿廣受市場歡迎,種苗受種植戶喜愛,可獲得雙項收益。三是積極整合各類資源。該公司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解決種植技術難題,與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合作解決對當地情況不熟悉困擾。
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風險
(一)主要問題
1.品種結構單一老化。主栽品種單一、品種老化,一直是影響我國菠蘿產業升級的主要因素。占我國76%種植面積的‘巴厘’菠蘿已有90年歷史,不僅上市期集中,品質不高,而且和‘臺農’等菠蘿相比地頭收購價相差2-3倍。
2.品牌效益未體現。我國菠蘿以小散種植戶為主,果品同質化嚴重,菠蘿品牌打造及品牌效益普遍不足。有的菠蘿打上”臺灣鳳梨“的標識,銷售時反而更受市場歡迎。
3.標準化、機械化種植困難。在生產環節,“MD-2”“臺農”菠蘿對技術要求較高,多數農戶還未熟練掌握;“巴厘”菠蘿存在一定的藥劑大量使用問題,易導致其果型大,品質下降,不耐儲運。定植標準的差異影響種植采收機械化發展。
4.菠蘿加工受原料及技術制約度高。我國菠蘿加工業一直發展較為緩慢。一是消費偏好限制,鮮果更受市場青睞。二是’巴厘‘菠蘿不適宜加工,可利用率低。三是加工機械化水平低,對人工作業依賴度高。四是收益率較低。隨著人工費及其他費用逐年增長,加工廠收益普遍堪憂。
(二)風險分析
1.成本增長風險。近幾年來,菠蘿種植的地租、化肥、農藥、人工等價格持續上漲,菠蘿種植成本不斷攀升,但’巴厘‘菠蘿市場銷售價格卻波動劇烈,農民種植菠蘿意愿有所下降。
2.勞動力缺乏風險。與其他農業生產相似,菠蘿用工日趨緊缺,年輕勞動力更愿意在城市務工。菠蘿專業化農業機械發展較為緩慢,由于種植株距緊密,施肥、催花、采收均需人工完成,已存在農忙時雇不到工人現象。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積極優化品種結構,規范種植技術。為迎合鮮食及加工兩個市場需求,一是以企業、合作社等為主導,加快優質菠蘿種苗及其種植技術推廣;二是專項培育高端、適宜加工、耐儲運的新品種。三是規范種植技術,提升果品質量,支持有機菠蘿等高端果品生產。
(二)提升菠蘿品質,優化區域公共品牌。實施區域菠蘿品牌美譽度塑造工程,依據現有各級標準,規范菠蘿生產環境、種植過程、品質監測、加工包裝、流通儲運等眾多環節,形成全產業鏈質量控制標準體系。以互聯網、傳統媒體為途徑,加大宣傳力度,升華區域品牌內涵。
(三)引導菠蘿產業信息化、機械化。建立菠蘿產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加強產業鏈各主體間聯系,為種植戶推送技術及市場信息,引導電子商務等銷售途徑。建立菠蘿價格、流通量、質量安全等監測預警系統,以及農戶與農技專家線上咨詢體系。同時,專項研發菠蘿種植及加工機械,促進我國菠蘿產業長遠發展。
(四)利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東南亞在氣候、土地等資源方面更具菠蘿種植優勢,且種植成本相對較低。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應鼓勵我國菠蘿種植公司“走出去”,在東南亞發展菠蘿種植。在返銷回國的同時,積極利用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外貿優惠政策,將菠蘿出口至世界其他市場。同時鼓勵國內加工企業利用東南亞豐富菠蘿資源發展加工業,解決加工原料不足等問題,搶占菠蘿加工品國際市場份額。
文章來源丨農業農村部網站
日期:2021-03-11
一、菠蘿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產
1.總體穩定發展。我國是世界菠蘿主產國之一,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約占全球總量的7.2%和8.1%。2018年我國菠蘿實有面積90萬畝,較上年下降6.5%,占全國熱帶水果總面積3.2%;菠蘿總產量164萬噸,較上年下降1.6%,占全國熱帶水果總產量6.0%;單產2453公斤/畝;總產值36億元,較上年增長10.8%。主栽品種以’巴厘‘為主,約占總種植面積76.0%。其他主栽品種還有“MD-2”“臺農16號”“臺農17號”。
圖1 我國2010-2018年菠蘿總產量(萬噸)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農墾局
由圖1可見,2010-2017年我國菠蘿產量呈逐漸增長趨勢,由107萬噸增長到167萬噸。2018年菠蘿產量略有下降。
2.生產集中在廣東與海南。主產區有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及云南。其中,廣東海南兩省產量分別占我國菠蘿總產量的62.0%和26.8%。
圖2 我國2010-2018年菠蘿主產區產量(萬噸)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農墾局
由圖2可見,近幾年廣東與海南菠蘿產量增長較快,已逐漸發展為我國菠蘿優勢產區。云南菠蘿產量也有所增長,特別是橡膠林下間作菠蘿已成為提升新植膠園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廣西產量較為穩定。福建2018年產量較上年有明顯下降。
(二)消費
1.消費形式多樣。菠蘿上市季多集中在清明節至農歷五月。消費形式以鮮果為主,加工品有果汁、果干、果醬及罐頭。2014-2018年,國內菠蘿消費量由134萬噸增長到166萬噸,年均增長4.7%。
2.消費市場兩極化嚴重。近年來,我國菠蘿市場供給過剩與供給不足現象共存,傳統“巴厘”菠蘿批發市場流通價在1.2元/斤左右,且多劇烈波動,而“MD-2”“臺農”菠蘿批發市場流通價在3.5元/斤左右,且較為穩定。
(三)加工流通
1.加工量小且多依賴人工。我國菠蘿加工量占總產量10%左右,加工產品以菠蘿罐頭為主。加工過程人工依賴度高,果品利用率約為50%。菠蘿加工廠多分布在廣東、廣西兩省(區)。
2.流通方式仍較傳統。流通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傳統渠道,也是我國菠蘿主要流通渠道。另一種為網上電商平臺營銷渠道,以'MD-2'’臺農‘菠蘿為主。菠蘿庫存較少,僅少許經冷凍儲藏后供給餐飲業作為商品輔料使用。
(四)進出口
1.菠蘿國際貿易以鮮果進口為主。2019年,我國鮮干菠蘿出口量0.6萬噸,出口額674.3萬美元;進口量24.9萬噸,進口額2.3億美元。進出口貿易對象集中,主要進口來源國為菲律賓,出口對象國為俄羅斯。
我國鮮干菠蘿進出口貿易量差較大。2019年我國鮮干菠蘿進口貿易主要集中在3-4月,與國內菠蘿主要上市期重合。出口貿易集中在12月,卻非國內菠蘿集中上市期。
圖5 2019年中國菠蘿出口金額(萬美元)
數據來源:海關統計數據
圖6 2019年中國菠蘿進口金額(萬美元)
數據來源:海關統計數據
2.進口增長迅速。據聯合國(UN)統計,2010-2018年,我國鮮菠蘿進口增長十分迅速,進口量、進口額分別由1.97萬噸、0.13億美元,增至19萬噸、2億美元。
(五)市場價格。2018年5月,我國菠蘿出現滯銷現象。清明節前后田頭收購價為1.35元/斤,隨后上漲,最高峰為1.6-2元/斤。但5月4日左右,受天氣因素影響,果品質量下降,收購價格迅速下跌至0.23-0.65元/斤,甚至出現無收購商收購現象。但同區域“臺農”菠蘿價格仍維持在2.5元/斤,且市場穩定。
2019年菠蘿市場價格基本穩定。受上年暖冬影響,廣東、海南菠蘿多集中在3月上市,價格略低,產地收購價在0.8-1.4元/斤,批發市場均價為1.18-1.8元/斤,零售價在1.9-2.5元/斤。之后隨上市量減少,價格逐漸回升,批發市場最高價出現在6月,為2.21元/斤。8月后,受其他水果的替代效應影響,市場價格回落,12月已低至1.61元/斤。但“臺農”菠蘿產地收購價一直穩定在2-2.5元/斤,批發市場均價3-3.5元/斤,零售價格約6元/斤。由圖7可見,近幾年我國菠蘿批發市場價格基本呈季節性周期波動。
圖7 我國2016-2019年主要批發市場菠蘿產銷情況(元/公斤)
數據來源:多價格監測點統計數據
(六)成本收益
1.種植成本較高。由于地租、經營主體、種植技術及種植品種等因素影響,菠蘿種植成本差異較大。新植菠蘿種植成本約為6500-8000元/畝;連年耕種(自留種苗)種植成本約為3400-5200元/畝。
2.種植收益尚可。因種植技術差異,菠蘿畝產差異較大,為4000-8000斤/畝。’巴厘‘菠蘿商品率可達90.0%,成本收益平衡點約為0.7-1.0元/斤,收益約1400元/畝。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菠蘿種植成本較高,主要是人工成本及土地成本高。與競爭性作物火龍果相比,火龍果種植成本相當于菠蘿種植成本的一倍,同時收益也相對較高。
二、菠蘿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生產穩定,品種逐步優化。預計我國菠蘿種植面積將穩定在100萬畝,種植區域仍集中在海南及廣東兩大優勢區。品種以’巴厘‘為主,但’臺農‘等優質品種種植面積將逐年擴大,且以企業、合作社為主導。
(二)菠蘿加工業發展緩慢。由于市場偏好,預計菠蘿消費仍將長期以鮮果為主。菠蘿加工業受資源及成本制約,發展緩慢。菠蘿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深加工產業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將有可能在未來市場被推廣應用。
(三)國內市場繼續兩極分化。隨著國內消費市場結構升級,“臺農”“MD-2”等品種消費量增長將明顯高于“巴厘”菠蘿,“巴厘”菠蘿價格有可能繼續低位頻繁波動。
(四)進口貿易繼續增長。受國內市場菠蘿消費量持續增長及優質菠蘿供給不足等因素影響,我國菠蘿鮮干果進口貿易仍將繼續快速增長,來源國仍將集中在菲律賓等東盟國家,而鮮果出口貿易仍集中于俄羅斯,罐頭出口貿易仍集中于美國。
三、貧困地區菠蘿產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菠蘿是典型的熱帶作物,對自然條件與種植技術要求較高,各國家級貧困縣有零星自發種植,或在個別鄉鎮作為扶貧產業發展。
(二)主要經驗做法
菠蘿產業扶貧通常以土地為資源,市場為導向,采用“公司(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依托產業走“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產業發展、就業務工、政策獎補”的增收模式,讓貧困戶通過“租金、股金、現金、薪金、獎金”相結合的“五金”模式脫貧致富。
(三)典型案例分析
1.廣東肇慶市“跨區域優勢產業對接”扶貧模式
中山市神灣鎮對接肇慶市封開縣江川鎮裕豐、五合等村開展精準扶貧幫扶工作。神灣鎮的“神灣菠蘿”有著近100年的種植歷史,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經研判,江川鎮適合神灣菠蘿生長,故一套跨區域產業對接的精準扶貧模式應運而生。神灣鎮扶貧工作組在江川鎮建立了神灣菠蘿種植示范基地,并特邀神灣有種植經驗的專家、種植大戶通過實地、微信等方式,為肇慶貧困村菠蘿種植戶提供技術支持。2019年,江川鎮第一批神灣菠蘿喜獲豐收,銷售約2萬斤、銷售額10多萬元。下一步,江川鎮將繼續發展神灣菠蘿產業,形成宜業宜游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
案例分析:本扶貧案例屬“跨區域優勢產業對接”扶貧模式。一是神灣鎮充分利用“神灣菠蘿”的品牌優勢。“神灣菠蘿”經濟價值高,且有良好的種植經驗,具備相對完整的供銷體系。二是對江川鎮菠蘿種植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詳盡分析了江川鎮氣候環境、土壤條件等農業資源,減少了產業發展風險。三是以科技為支撐。在種植過程中,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邀請科研機構、種植大戶進行專業技術指導,減少了新植農戶后顧之憂。從而幫助江川鎮找到適宜自身發展的產業。
2.廣西上林縣“以銷帶產”扶貧模式
上林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此前只零星種植‘巴厘’菠蘿。2018年,廣西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上林縣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合作,在明亮鎮建成了100畝‘臺農’菠蘿種植基地。該公司此前一直開展水果批發業務,之后延伸到菠蘿種植業務。邀請廣西農科院專家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指導種植技術,菠蘿種植現已成為該地重要的特色產業項目。
2019年,所產菠蘿以7-10元/公斤的價格銷往市場,輻射帶動了30戶農戶增收,包括13戶貧困戶。通過菠蘿與種苗的雙項收入,100畝基地的經濟產值預計三年可達到500萬元。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方式,執行“三包加一帶”模式:“三包”是包技術、包管理、包銷售,“一帶”是帶動更多人致富。公司現已逐步在上林縣擴大菠蘿種植面積,預計可輻射帶動貧困戶300戶以上。
案例分析:該扶貧經驗屬“以銷帶產”模式。一是銷路有保障。銷售環節一直是扶貧產品弱項,但由于公司長期從事水果批發,故銷售環節比較順暢,降低了產業后端風險。二是選對品種。公司的‘臺農’菠蘿廣受市場歡迎,種苗受種植戶喜愛,可獲得雙項收益。三是積極整合各類資源。該公司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解決種植技術難題,與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合作解決對當地情況不熟悉困擾。
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風險
(一)主要問題
1.品種結構單一老化。主栽品種單一、品種老化,一直是影響我國菠蘿產業升級的主要因素。占我國76%種植面積的‘巴厘’菠蘿已有90年歷史,不僅上市期集中,品質不高,而且和‘臺農’等菠蘿相比地頭收購價相差2-3倍。
2.品牌效益未體現。我國菠蘿以小散種植戶為主,果品同質化嚴重,菠蘿品牌打造及品牌效益普遍不足。有的菠蘿打上”臺灣鳳梨“的標識,銷售時反而更受市場歡迎。
3.標準化、機械化種植困難。在生產環節,“MD-2”“臺農”菠蘿對技術要求較高,多數農戶還未熟練掌握;“巴厘”菠蘿存在一定的藥劑大量使用問題,易導致其果型大,品質下降,不耐儲運。定植標準的差異影響種植采收機械化發展。
4.菠蘿加工受原料及技術制約度高。我國菠蘿加工業一直發展較為緩慢。一是消費偏好限制,鮮果更受市場青睞。二是’巴厘‘菠蘿不適宜加工,可利用率低。三是加工機械化水平低,對人工作業依賴度高。四是收益率較低。隨著人工費及其他費用逐年增長,加工廠收益普遍堪憂。
(二)風險分析
1.成本增長風險。近幾年來,菠蘿種植的地租、化肥、農藥、人工等價格持續上漲,菠蘿種植成本不斷攀升,但’巴厘‘菠蘿市場銷售價格卻波動劇烈,農民種植菠蘿意愿有所下降。
2.勞動力缺乏風險。與其他農業生產相似,菠蘿用工日趨緊缺,年輕勞動力更愿意在城市務工。菠蘿專業化農業機械發展較為緩慢,由于種植株距緊密,施肥、催花、采收均需人工完成,已存在農忙時雇不到工人現象。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積極優化品種結構,規范種植技術。為迎合鮮食及加工兩個市場需求,一是以企業、合作社等為主導,加快優質菠蘿種苗及其種植技術推廣;二是專項培育高端、適宜加工、耐儲運的新品種。三是規范種植技術,提升果品質量,支持有機菠蘿等高端果品生產。
(二)提升菠蘿品質,優化區域公共品牌。實施區域菠蘿品牌美譽度塑造工程,依據現有各級標準,規范菠蘿生產環境、種植過程、品質監測、加工包裝、流通儲運等眾多環節,形成全產業鏈質量控制標準體系。以互聯網、傳統媒體為途徑,加大宣傳力度,升華區域品牌內涵。
(三)引導菠蘿產業信息化、機械化。建立菠蘿產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加強產業鏈各主體間聯系,為種植戶推送技術及市場信息,引導電子商務等銷售途徑。建立菠蘿價格、流通量、質量安全等監測預警系統,以及農戶與農技專家線上咨詢體系。同時,專項研發菠蘿種植及加工機械,促進我國菠蘿產業長遠發展。
(四)利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東南亞在氣候、土地等資源方面更具菠蘿種植優勢,且種植成本相對較低。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應鼓勵我國菠蘿種植公司“走出去”,在東南亞發展菠蘿種植。在返銷回國的同時,積極利用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外貿優惠政策,將菠蘿出口至世界其他市場。同時鼓勵國內加工企業利用東南亞豐富菠蘿資源發展加工業,解決加工原料不足等問題,搶占菠蘿加工品國際市場份額。
文章來源丨農業農村部網站
日期: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