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市場監管局認真落實國務院、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奶制品質量安全的要求,全力實施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專項行動,大力推動發展民族傳統奶制品生產,加大扶持民族傳統奶制品加工業力度,全面構建工藝傳承、流程標準、技術創新、產品衛生、營養健康、拓寬銷售、加大宣傳的發展體系。
一是實地調研,摸清底數。目前,通遼市純奶牛和乳肉兩用奶牛存欄28400多頭,奶站35個,全市奶類年總產量近40萬噸。全市已登記民族傳統奶制品手工坊132戶,民族傳統奶制品種類包括奶豆腐、奶皮子、黃油、乳清飲品等十幾個品種。20戶奶制品市場主體已申請注冊商標,推薦試點示范單位16戶,全市9家大中型超市設立了民族傳統奶制品銷售專柜。全市日處理鮮奶能力87萬噸,年營業額上億元。
二是強化組織領導。結合當地實際制定《通遼市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成立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強化民族傳統奶制品生產經營監管,積極推動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與11個市級部門單位聯合制定下發《通遼市推動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專項行動總體方案》,形成部門合力,8個旗縣市區成立相關行業協會。
三是啟動“12358”行動。結合地區民族特色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趨勢,通遼市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啟動“12358”行動,即:實現建設1個民族傳統奶制品加工園區、申請認證2個地理證明商標、規范3個民族傳統奶制品生產企業、提升5家食品檢驗機構對民族傳統奶制品的檢測水平和服務能力、打造8個奶制品加工小作坊示范店,形成“南‘示范店’、北‘加工園區’”的發展格局。大力支持產業集聚地區建立小作坊加工園區,精準幫扶小而散的家庭手工作坊,將其打造成為傳統奶制品示范店。
四是推動民族傳統奶制品加工園區建設。以扎魯特旗嘎達蘇種畜場民族傳統奶制品小作坊集聚區為基礎,打造嘎達蘇民族特色傳統奶制品生產加工園區,形成奶牛養殖及產品深加工分工協作、聯系緊密的產業鏈條,規范傳統奶制品的生產加工過程,提升傳統奶制品的質量,保障食品安全。
五是發展首批試點示范單位。按照自治區的要求推薦16家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首批試點示范單位,通過典型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全面引領通遼市傳統奶制品手工坊的整體提檔升級。不斷加強品牌曝光度,以新零售的發展思路推動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
六是規范優化登記許可服務。優化登記準入服務,簡化審批流程,壓縮登記時限,推動行政許可事項“一網通辦”,提高便利化水平,為生產企業、小作坊登記準入提供便利化條件,指導民族傳統奶制品生產企業進行許可申請,積極幫助家庭式小作坊改進生產加工條件,在保證食品安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準予登記。
七是規范生產加工過程。嚴格履行原料進貨查驗,加強生產加工和食品安全控制,確保生產加工場所、設施設備、生產工藝、從業人員健康、安全管理、包裝貯存與運輸、食品標識等方面滿足相應要求,出廠檢驗按照《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蒙古族傳統乳制品生產衛生規范》要求進行,鼓勵有條件的小作坊增加檢驗項目和內容。
八是積極引導手工坊開展商標注冊及產品包裝設計。召開規范民族傳統奶制品手工坊標簽標識推進會,對民族傳統奶制品手工坊標簽標識進行技術指導,針對標簽中存在的書寫不規范等問題提出修改意見,指導科左后旗手工坊正確使用“黃牛之鄉”“英雄上馬的地方”地理商標。要求各手工坊嚴格執行地方標準,規范小作坊生產經營,鼓勵小作坊積極注冊商標,創新產品包裝設計,提高包裝水平。現階段,全市已有20戶手工坊申請注冊民族傳統奶制品商標。
日期:2020-12-08
一是實地調研,摸清底數。目前,通遼市純奶牛和乳肉兩用奶牛存欄28400多頭,奶站35個,全市奶類年總產量近40萬噸。全市已登記民族傳統奶制品手工坊132戶,民族傳統奶制品種類包括奶豆腐、奶皮子、黃油、乳清飲品等十幾個品種。20戶奶制品市場主體已申請注冊商標,推薦試點示范單位16戶,全市9家大中型超市設立了民族傳統奶制品銷售專柜。全市日處理鮮奶能力87萬噸,年營業額上億元。
二是強化組織領導。結合當地實際制定《通遼市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成立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強化民族傳統奶制品生產經營監管,積極推動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與11個市級部門單位聯合制定下發《通遼市推動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專項行動總體方案》,形成部門合力,8個旗縣市區成立相關行業協會。
三是啟動“12358”行動。結合地區民族特色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趨勢,通遼市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啟動“12358”行動,即:實現建設1個民族傳統奶制品加工園區、申請認證2個地理證明商標、規范3個民族傳統奶制品生產企業、提升5家食品檢驗機構對民族傳統奶制品的檢測水平和服務能力、打造8個奶制品加工小作坊示范店,形成“南‘示范店’、北‘加工園區’”的發展格局。大力支持產業集聚地區建立小作坊加工園區,精準幫扶小而散的家庭手工作坊,將其打造成為傳統奶制品示范店。
四是推動民族傳統奶制品加工園區建設。以扎魯特旗嘎達蘇種畜場民族傳統奶制品小作坊集聚區為基礎,打造嘎達蘇民族特色傳統奶制品生產加工園區,形成奶牛養殖及產品深加工分工協作、聯系緊密的產業鏈條,規范傳統奶制品的生產加工過程,提升傳統奶制品的質量,保障食品安全。
五是發展首批試點示范單位。按照自治區的要求推薦16家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首批試點示范單位,通過典型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全面引領通遼市傳統奶制品手工坊的整體提檔升級。不斷加強品牌曝光度,以新零售的發展思路推動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
六是規范優化登記許可服務。優化登記準入服務,簡化審批流程,壓縮登記時限,推動行政許可事項“一網通辦”,提高便利化水平,為生產企業、小作坊登記準入提供便利化條件,指導民族傳統奶制品生產企業進行許可申請,積極幫助家庭式小作坊改進生產加工條件,在保證食品安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準予登記。
七是規范生產加工過程。嚴格履行原料進貨查驗,加強生產加工和食品安全控制,確保生產加工場所、設施設備、生產工藝、從業人員健康、安全管理、包裝貯存與運輸、食品標識等方面滿足相應要求,出廠檢驗按照《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蒙古族傳統乳制品生產衛生規范》要求進行,鼓勵有條件的小作坊增加檢驗項目和內容。
八是積極引導手工坊開展商標注冊及產品包裝設計。召開規范民族傳統奶制品手工坊標簽標識推進會,對民族傳統奶制品手工坊標簽標識進行技術指導,針對標簽中存在的書寫不規范等問題提出修改意見,指導科左后旗手工坊正確使用“黃牛之鄉”“英雄上馬的地方”地理商標。要求各手工坊嚴格執行地方標準,規范小作坊生產經營,鼓勵小作坊積極注冊商標,創新產品包裝設計,提高包裝水平。現階段,全市已有20戶手工坊申請注冊民族傳統奶制品商標。
日期: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