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農業農村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1171號建議的答復|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安全的建議 (農辦議〔2021〕253)

   2021-08-02 389
核心提示:您提出的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安全的建議收悉。經商中央農辦、科技部,現答復如下。

 王作英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安全的建議收悉。經商中央農辦、科技部,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發揮體制機制改革的保障制度優勢,為防止耕地“非糧化”提供頂層設計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不斷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壓實責任,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一是強化政策扶持。實施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適當提高玉米補貼標準,引導農民統籌玉米大豆生產。完善稻谷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機制,確保各項惠農政策足額及時發放到位、直補到戶,穩定農民種糧基本收益。二是強化責任落實。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連續2年向各省(區、市)人民政府下達了糧食生產目標,并將播種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壓實地方責任。同時,明確種植結構調整不再減少糧食面積,引導農民合理安排作物種類。三是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監管。2017年以來,我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指導各地完成9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任務。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明確要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監管,引導作物一年兩熟以上的糧食生產功能區至少生產一季糧食,種植非糧作物的要在一季后能夠恢復糧食生產。不得擅自調整糧食生產功能區,不得違規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建設種植和養殖設施,不得違規將糧食生產功能區納入退耕還林還草范圍,不得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超標準建設農田林網。下一步,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健全工作機制,強化協作配合,加強種糧政策支持,防止耕地“非糧化”。

二、關于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種糧新型經營主體政策支持,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一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農村部統籌整合相關資金,加大建設投入,指導各地規范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占全國耕地面積近40%。二是完善高標準農田管護機制。2020年,農業農村部印發《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辦法》《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管理辦法》等制度,指導各地規范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明確規定農田建設項目要按照“誰審批、誰驗收”、“誰所有誰管護”、“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依法、依規、依標開展建設,嚴格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確保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長久發揮效益。三是培育種糧新型經營主體。2020年,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等印發《關于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政策扶持,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大力培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示范帶動小農戶發展。四是健全產業鏈節糧增效。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意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糧食作物機械化收獲減損技術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推動生產環節節糧減損。印發《關于加強糧食加工減損工作的通知》,支持建設糧食產后烘干、儲藏、加工設施裝備,大力推進糧食加工減損增效。五是打造優質糧油品牌。農業農村部依托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國內知名農業展會,舉辦“稻花香里說豐年”市縣長推介、“鄉人鄉味”農民推介等一系列高端品牌活動,發布了“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共品牌”“中國十大好吃米飯”,宣傳推介了“五常大米”“延津小麥”“九三糧油”等知名糧油品牌,提升糧油品牌影響力。下一步,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完善種糧新型經營主體扶持政策,持續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基礎。

                        農業農村部

2021年7月29日



 
標簽: 農業 糧食生產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