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受國務院委托作的關于今年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財政部部長劉昆受國務院委托作的關于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共有51人次發言。現根據會議發言情況,將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人員對計劃執行情況報告的主要意見整理如下。
出席人員普遍認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積極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經濟穩步恢復、結構持續優化,三大攻堅戰扎實推進,改革開放繼續深化,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批準的計劃執行情況總體良好。大家指出,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科學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家強調,下半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審議中,大家還提出了一些具體意見和建議。
一、深刻把握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嚴峻性
部分出席人員提出,當前我國發展外部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經濟運行內外壓力疊加、新老問題交織,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冷靜判斷,把握準經濟發展的形勢。有些出席人員提出,應當以底線思維加強對中美關系變化的預研預判,做足長期準備。有的出席人員認為,今年突出了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要求,強調抓好“六穩”、“六保”,沒有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提出具體目標,應當督促各級領導干部樹立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推動復工復產兩手都要抓、都要硬的思想,以科學合理的機制安排為復工復產創造條件。
有些出席人員提出,今年將編制“十四五”規劃綱要,下半年的經濟工作應注重與“十四五”時期發展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相銜接,平衡好經濟復蘇與推進結構優化調整之間的關系。有的出席人員認為,應對當前特殊情況,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發揮國有企業主力軍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同時應注重維護和發展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活民間投資,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積極性。有的出席人員認為,上半年貨幣政策為市場、企業、個人提供了更多現金流,支持了經濟企穩回升,建議密切觀察近期房地產、股票、債券等市場的變化跡象,增強調控前瞻性、精準性、主動性,把握好流動性投放的力度和節奏,著力為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二、完成好今年的收官、攻堅任務
有的出席人員提出,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綱要實施收官之年,目前完成情況總體符合預期。報告提出單位GDP能耗降低等個別指標完成需付出更大努力,對此問題應客觀看待,建議要實事求是,防止再出現為保證完成能耗指標而強行對企業拉閘限電的現象。有的出席人員提出,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難點。建議各級政府及其部門以更大的力度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加大項目、資金、人才等方面政策傾斜,強化監督考核。有的出席人員認為,應保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圍繞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農業農村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部署一批污染治理項目,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三、堅決落實就業優先政策
部分出席人員指出,應進一步加大穩就業工作力度,出臺更為積極有力的促進就業政策措施。有些出席人員建議各級政府加大公共就業服務,推動重點就業人群和勞動需求方更有效地匹配對接,通過創造公益性崗位、進行培訓等形式對特殊困難人群予以直接幫扶。有的列席人員建議對就業形勢進行更加深入認真的分析研判,確保政策最大程度惠及失業人群。
四、全力以赴保市場主體
有些出席人員認為,應分業施策做好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和自主修復工作,千方百計保住市場主體,穩住經濟基本盤。有些出席人員提出,應持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強化市場主體地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堅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特別是落實平等產權保護原則,突出司法保護這個重點,由公安機關、監察委、法院、檢察院聯合開展專項行動,清理整治非法查扣企業和私人合法財產、利用司法手段介入市場競爭等突出問題,堅定民營企業投資發展的信心。有的出席人員建議,以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和容錯責任追究制度為重點,加快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增強國有企業主動作為的動力。有的出席人員提出,應進一步強化助企紓困政策的精準性和落實力度,注重“多予”和“少取”雙管齊下幫助企業,不僅從資金、補貼、項目、準入等方面給予支持,更注重采用普惠性的扶持措施。有些出席人員指出,應下決心建立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機制,完善和細化銀行考核機制和盡職免責制度,切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五、積極擴大有效需求,暢通供需循環
有些出席人員認為,應堅定不移擴大內需,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些出席人員建議,應著力擴大有效投資,注重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放大作用,提高投資計劃執行力度和效果。
有些出席人員認為,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格局,應當堅持繼續深度融入國際大循環,同時加強國內產業對核心環節和關鍵部位的掌控。建議從供給和需求雙側發力推動構建國內大循環,供給側聚焦產業鏈,攻克“卡脖子”技術,打通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斷點”,推動構建完整的產業內循環。需求側注重積極引導國外消費回流,清除消費壁壘,暢通消費內循環。
有些出席人員認為,應繼續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當前壓力倒逼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堅持私人消費和公共消費雙重發力來擴大內需,在經濟前景不確定、私人消費意愿下降背景下,重點加大公共醫療衛生、教育科技等事關長遠的公共支出;研究把握私人消費發展新趨勢,努力促進服務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有些出席人員提出,網絡消費的形式和業態越來越多、領域越來越寬,但目前城市建設規劃、商業住宅設施等都還不適應這一趨勢,建議加強對新興消費業態問題的專題研究,加強對擴大消費各項政策的頂層設計。
有些列席人員提出,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應繼續加大對外向型企業的幫扶力度,進一步提升通關效率,加大金融支持,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支持辦好線上線下的專業展會,鼓勵幫助外貿企業多接單,繼續擴大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加快擴大對外開放力度,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再新設立一批自貿試驗區,在更大范圍內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熟的政策措施,讓更多地區和企業受惠。
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有些出席人員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報告中對產業鏈供應鏈談得較多,對創新鏈講得比較少。應緊緊扭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不放松,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緊迫感加快推進科技創新。(1)進一步改善高校科研環境,改革高校科技創新機制,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2)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統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技術力量,進一步暢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的渠道,縮短研究和轉化周期。(3)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項實施整體上偏慢,應加快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基地建設和研發支持力度。
七、切實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有些出席人員強調,越是面對困難,越要把農業辦好,首先是要抓好糧食生產。(1)糧食品種存在結構性失衡。比如小麥庫存充裕、今年又獲增產,然而市場小麥價格上漲很快,明顯高于國家最低收購價。(2)進口食用植物油、糖、豬肉、乳制品總量持續增加,當前世界范圍內的疫情還在發展,可能會影響我國重要副食品供應。(3)對油菜等主要油料作物實行保護價收購,激勵農民種植積極性,提高食用油自給率。
八、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有些出席人員建議將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建設提升納入新基建范疇,盡快補短板,強弱項,優化公共衛生資源和設施布局。(1)加強各級疾控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應急設施設備配置,推進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提升應急管理醫療救治能力。(2)推進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急診、住院部和醫技科室等業務科室改造升級,足額配備傳染病床位,提高重癥監護(ICU)床位占比,加強藥品和醫療防護物資儲備。(3)加強中醫藥科室建設,加快中醫藥應急救治設施設備與人才技術儲備,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疫情救治中的獨特作用。(4)大力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學中心建設,合理布局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完善醫學中心與疾控中心協同工作機制。(5)全面實現醫用廢棄物收集、分級分類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