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嬌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解決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促進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提案收悉。經認真研究,現就涉及我部職能的內容答復如下。
一、關于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
黨中央高度重視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實施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2020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國家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為貫徹落實2020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加快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我部相繼印發了《關于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對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
在實施區域上,重點在河北、山西、遼寧、山東、湖北、湖南、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16個省(區、市),聚焦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貧困地區,選擇產業重點縣(市),主要圍繞水果、蔬菜等鮮活農產品開展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在實施對象上,2020年依托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實施,貧困地區可適當放寬條件。優先支持在村鎮具有交易場所并集中開展鮮活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服務和交易服務的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在補助標準上,采取“雙限”,適當支持。一方面,限定補貼比例上限,補貼比例上限不超過倉儲保鮮設施造價的30%(湖北省和貧困地區放寬至50%),有條件的地方可安排地方財政資金適當疊加補貼;另一方面,實行定額補貼并限定上限,單個主體補貼原則上不超過100萬元,具體定額補貼標準由地方制定。在操作方式上,按照“自主建設、定額補助、先建后補”的程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建或改擴建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推行從申請、審核、公示到補助發放的全過程線上管理。在建設內容上,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建設設施類型和規模。在產業重點鎮和中心村鼓勵引導設施建設向田頭市場聚集,可按照“田頭市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的模式,開展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完善一批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營的田頭市場。設施類型涉及節能型通風貯藏庫、節能型機械冷庫、節能型氣調貯藏庫、附屬設施設備和信息自動采集監測傳輸設備。
此外,我部還同步推動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信息系統,加強產地農產品信息采集和服務。制修訂一批國家或行業倉儲保鮮冷鏈標準,推動制修訂一批地方標準,提高倉儲保鮮設施標準化水平。
二、關于全面推進農村信息服務站點建設
我部于2014年起在全面系統總結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基礎上開始實施信息進村入戶試點,2017年起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并開展整省推進示范,2018年整省推進示范范圍擴大到18個省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以村級益農信息社建設為著力點,以滿足農民生產生活信息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公益性服務資源和經營性服務資源,為農民提供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商服務以及培訓體驗服務,實現讓農民進一個門辦百樣事。經過近六年的建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已經成為信息精準到戶、服務方便到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與您所建議的“設立農村公共服務中心為村級物流網點”十分契合。截至目前,全國共建設運營益農信息社41.1萬個,累計培訓村級信息員98.8萬人次,為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公益服務1.1億人次、開展便民服務近3億人次,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312.2億元。
三、關于打造適應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
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強化電商企業與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產銷對接,加強農村網絡寬帶、冷鏈物流等設施建設,推動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實現優質優價帶動農民增收。2019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提出,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2019年底,經國務院同意,我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印發了《關于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
“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主要思路是加快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廣泛應用,建立完善適應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力爭用2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100個試點縣工程建設任務;到2025年底,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完成工程建設各項任務,實現主要農業縣全覆蓋,農產品出村進城更為便捷、順暢、高效。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協會、信息進村入戶運營商、電商企業等各類企業組織,建立健全縣級農產品產業化運營主體,引導其牽頭聯合全產業鏈各環節市場主體、帶動小農戶,打造優質特色農產品供應鏈,統籌組織開展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品牌、認證等服務,生產、開發適銷對路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及時調整優化生產結構和供給節奏;加強供應鏈管理和品質把控,統一對接網絡銷售平臺和傳統批發零售渠道,積極開拓線上線下市場,提高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我部已經制定印發了“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工作方案,大部分省份制定印發了實施方案,目前我們正在組織試點縣申報評審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扎實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快破解農產品上行難題。
感謝您對我部工作的關心,希望繼續對“三農”工作給予支持。
農業農村部
2020年8月26日
聯系單位及電話: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 010–59191507
您提出的關于解決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促進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提案收悉。經認真研究,現就涉及我部職能的內容答復如下。
一、關于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
黨中央高度重視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實施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2020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國家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為貫徹落實2020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加快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我部相繼印發了《關于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對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
在實施區域上,重點在河北、山西、遼寧、山東、湖北、湖南、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16個省(區、市),聚焦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貧困地區,選擇產業重點縣(市),主要圍繞水果、蔬菜等鮮活農產品開展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在實施對象上,2020年依托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實施,貧困地區可適當放寬條件。優先支持在村鎮具有交易場所并集中開展鮮活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服務和交易服務的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在補助標準上,采取“雙限”,適當支持。一方面,限定補貼比例上限,補貼比例上限不超過倉儲保鮮設施造價的30%(湖北省和貧困地區放寬至50%),有條件的地方可安排地方財政資金適當疊加補貼;另一方面,實行定額補貼并限定上限,單個主體補貼原則上不超過100萬元,具體定額補貼標準由地方制定。在操作方式上,按照“自主建設、定額補助、先建后補”的程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建或改擴建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推行從申請、審核、公示到補助發放的全過程線上管理。在建設內容上,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建設設施類型和規模。在產業重點鎮和中心村鼓勵引導設施建設向田頭市場聚集,可按照“田頭市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的模式,開展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完善一批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營的田頭市場。設施類型涉及節能型通風貯藏庫、節能型機械冷庫、節能型氣調貯藏庫、附屬設施設備和信息自動采集監測傳輸設備。
此外,我部還同步推動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信息系統,加強產地農產品信息采集和服務。制修訂一批國家或行業倉儲保鮮冷鏈標準,推動制修訂一批地方標準,提高倉儲保鮮設施標準化水平。
二、關于全面推進農村信息服務站點建設
我部于2014年起在全面系統總結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基礎上開始實施信息進村入戶試點,2017年起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并開展整省推進示范,2018年整省推進示范范圍擴大到18個省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以村級益農信息社建設為著力點,以滿足農民生產生活信息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公益性服務資源和經營性服務資源,為農民提供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商服務以及培訓體驗服務,實現讓農民進一個門辦百樣事。經過近六年的建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已經成為信息精準到戶、服務方便到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與您所建議的“設立農村公共服務中心為村級物流網點”十分契合。截至目前,全國共建設運營益農信息社41.1萬個,累計培訓村級信息員98.8萬人次,為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公益服務1.1億人次、開展便民服務近3億人次,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312.2億元。
三、關于打造適應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
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強化電商企業與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產銷對接,加強農村網絡寬帶、冷鏈物流等設施建設,推動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實現優質優價帶動農民增收。2019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提出,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2019年底,經國務院同意,我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印發了《關于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
“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主要思路是加快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廣泛應用,建立完善適應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力爭用2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100個試點縣工程建設任務;到2025年底,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完成工程建設各項任務,實現主要農業縣全覆蓋,農產品出村進城更為便捷、順暢、高效。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協會、信息進村入戶運營商、電商企業等各類企業組織,建立健全縣級農產品產業化運營主體,引導其牽頭聯合全產業鏈各環節市場主體、帶動小農戶,打造優質特色農產品供應鏈,統籌組織開展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品牌、認證等服務,生產、開發適銷對路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及時調整優化生產結構和供給節奏;加強供應鏈管理和品質把控,統一對接網絡銷售平臺和傳統批發零售渠道,積極開拓線上線下市場,提高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我部已經制定印發了“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工作方案,大部分省份制定印發了實施方案,目前我們正在組織試點縣申報評審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扎實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快破解農產品上行難題。
感謝您對我部工作的關心,希望繼續對“三農”工作給予支持。
農業農村部
2020年8月26日
聯系單位及電話: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 010–5919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