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品牌失語者:為什么定位失靈了?

   2015-06-05 全球品牌網905
核心提示:什么是定位?在廣告界,甚至于整個營銷界都不陌生,可以說是非常熟悉。自美國著名品牌專家艾;里斯與杰克;特勞特于20世紀70年代提
什么是定位?在廣告界,甚至于整個營銷界都不陌生,可以說是非常熟悉。自美國著名品牌專家艾;里斯與杰克;特勞特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在全球擴散延用至今,已經近半個世紀,它已經成為了一套成熟、完整的理論體系。用兩位創始人的話來說,定位要從一個產品開始,它可能是一種商品、一項服務、一個機構甚至是一個人,也許就是你自己。換句話說,你要在預期客戶的頭腦里給產品定位,確保產品在預期客戶頭腦里占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地位。

這是一套取得顯著成績的理論體系,上世紀80、90年代風靡全美,21世紀初流行全球,2000年后在國內風生水起。提出伊始,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及市場環境,它屬于非常超前的理念,且很實用。它也是繼羅瑟•里夫斯提出的USP理論(20世紀50年代)、大衛;奧格威提出的品牌形象論(20世紀60年代)后,風靡全球的廣告理念。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定位一針見血的幫助企業或品牌解決了最為核心的問題,更簡潔明了的告訴了廣大消費者“你所購買的品牌是誰?”。因而隨著競爭逐漸白熱化,鮮明的差異就是區隔競爭對手行之有效的方法,導致所有人對定位趨之若鶩。

2000年后,定位理論進入中國后,經過廣告圈內專業人士的推廣擴散,瞬間成為企業經營者忠實信仰。但好景僅限于剛引入中國那段時間,隨著2005年以后互聯網產業告訴發展,網絡的全國化覆蓋,各種移動智能終端層出不窮。受到新興時代的影響,傳統的以理論為主導的行業環境開始發生轉變,而企業經營者的思維也在轉變。定位理論雖然深入人心,作用依舊還在,但對企業的影響效力逐漸下降。尤其是到了2010年后,互聯網的影響走向高峰,對傳統行業的沖擊也變得愈發激烈。如果說要把定位理論在國內的應用分為兩個時間段,那么2010年之前是春天,可以稱為“前定位理論時代”;這一時期企業經營者對定位非常信仰,都有一顆想通過定位改變自身現狀的心。而2010年之后便是冬天,可以稱為“后定位理論時代”;這一時期由于新媒體的興起,行業環境的成熟,企業對理論的掌握,促使經營者開始思索新的運作方式,逐漸擺脫了對專業理論的依賴。由此,定位理論在企業品牌運作思維中的地位逐漸減弱。加之由于廣告行業、品牌策劃公司的水平層次不齊,大小企業因為重新定位失敗,或是遭受重大損失的案例大有人在。這進一步弱化了定位理論在企業運作品牌中的應用,企業對定位也形成了自身的審視體系。

輾轉數年,迎來2015年,毋庸置疑這是互聯網主導的時代。定位理論在這5年間,在行業中的聲勢越來越小,企業更是被互聯網深深的吸引。企業仍然重視品牌運作,只是不再看重定位。超信息化時代,一切都是開放的,因而在企業界對定位持懷疑態度的經營者越來越多,甚至是認為定位失效。那么,為什么曾經主宰廣告圈,讓企業十分信仰的定位理論會突然失靈了?這不是理論本身出了問題,而是時代變遷,企業經營者變了,大眾消費者也變了,一切都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在轉變。從以下三點,就能很清楚的看到,環境的蛻變對定位造成的嚴重影響。

讀圖大時代注重關注,吸引眼球

當今社會科技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進入了這樣一個時代:文字讓人厭倦,需要圖片不斷刺激我們的眼球,激發我們的求知欲和觸動我們麻木的神經。這就是讀圖時代,大眾的眼睛已經變成了圖片掃描儀,而不再是文字處理器。同時人們消費媒體的習慣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他們更愿意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通過自己的腦子去理解世界,所以單純的文字相對圖片,就顯得不再那么受歡迎。時代造就了不一樣的大眾,留給企業和廣告人思索的空間,那就是怎么通過具有更強表現力的圖片去溝通他們。傳統的信息傳輸過程中,圖配文從數量比例上總是文字為主,圖片為輔。今天,流行的方式是圖片,即便是文字也設計成了圖片,這也反映了商家在應對社會變遷的變化所采取的舉措。因而環境的更迭,留給定位展示的空間不多了。

品牌的運作奉行用戶至上、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并切實落實到企業經營管理全過程。所有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拉近與客戶的距離,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和消費行為特征。但你不能改變的是,大眾平均每天花在智能終端設備上的時間大約在14小時左右,他們的眼球已經變得非常寶貴。這就是眼球經濟時代,受眾對你所闡述的文字基本已經麻木,他們只在乎你讓他們看到了什么。而且你的定位再高大上,再差異化,再獨特化,倘若沒能讓大眾看到,那么一切都等于零。行業環境的加劇,競爭也隨之加劇,這促使企業明白了一個道理,環境變了,我不能再依托一套理論體系就能妄想取得成功,即便是依靠定位把品牌體系建設起來了,我還是要花很多錢去推廣才能其作用。那么所有人都在尋求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瞬間吸引大眾的眼球,而不再是告訴消費者我的定位,我是誰。博取眼球的激烈性,使得受眾關注定位的時間越來越少,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獲取信息便捷且快速,追求體驗

當今是一個開發又發達的時代,各種智能設備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智能移動終端更是以閃電般的更新速度刷新時代的發展脈搏,以至于我們不敢想象明天的世界將會是怎樣。以往人們獲得消息的渠道都是通過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這些媒體都有一個統一的局限性——信息更新速度過慢,且不能有效的參與互動。因此各地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企業與企業之間也是如此。這就為企業品牌定位制造了非常適合生存的良性土壤,率先占據空白的定位,然后大范圍的擴散,就能夠取的成功。倘若品牌產品質量名副其實,配得上其高端的定位,對于消費者來說,這也是好事。倘若產品質量不過關,而單純靠定位取勝,消費者無法更好的論證,也就只能選擇相信。但到2010年后,互聯網的快速興起,讓知識成為了免費的公眾資源,且為大眾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獲取渠道。網絡、手機、微博等都能第一時間獲取信息,還能有效參與互動,為受眾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接觸窗口。同時信息的公開性和獲取的快捷性,大眾能夠通過互聯網就能夠獲取企業各種信息。大眾看到你的廣告后,他們回到網上搜集相關資料,然后作出內心的自我評價,再根據各方意見對比后,才會作出最后的購買決定。如果品牌定位過高,企業的規模過小,受眾就會對品牌,對產品產生懷疑,最終導致交易失敗。在這種開放性的環境下,品牌不能隨便定位,只有找準定位才能起到相應的效果。與其難辨對錯,企業更愿意選擇能夠帶來直觀價值的品牌展現,定位也就變的可有可無。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都在尋求為客戶提供超預期的產品貨服務,為客戶提供極致的體驗。這將所有的消費者都培養成了產品的挑剔者,他們變得越來越理性,而不是盲目購買,在作出購買決定之前,他們往往對品牌產品已經有了200%的深入了解。即便是嘗試購買后,如果消費者對你的產品體驗與定位有較大差別,那么這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后果。因而企業更加專注產品,維護好品牌,而不是依賴萬能的定位。蘋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無論是電腦產品,還是手機產品,都是力求做到極致。你對蘋果很了解,對其產品很了解,但你肯定想不起它的定位是什么,因為它只注重產品,而不是定位。

互聯網思維講究第一,不是第二

讀過《定位》這本書的人都知道一個著名的案例,那就是特勞特和里斯使用定位理論取得決定性成功的Avis(安飛士)汽車租賃公司。20世紀60年代,赫爾茨公司占據了美國汽車租賃市場份額的55%,為了避免與其與之正面交鋒,特勞特和里斯為安飛士公司打造了獨特的“老二”定位,在其廣告中發出了著名的“老二宣言”。因為巧妙地與市場領導建立了聯系,突出自身服務的快速、干凈,與行業第一位的赫爾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消費者感同身受。這一定位的應用,使得安飛士的市場份額大幅上升了28%。這就是定位成功的經典案例,但這只能是屬于那個年代,因為環境催生了這一切。而且在上世紀80年代,在國內也出現同樣采用比附定位的商業案例,那就是蒙牛比肩伊利,創立伊始自稱向伊利學習,打造內蒙第二大乳制品品牌。當時還是傳統廣告主宰行業的時代,大眾所能看到的也就是企業所宣傳的信息,且信息量很小,品牌定位是誰,這就會讓大眾去深入思考。而每個人都有一顆好奇心,愿意去嘗試新鮮事物,因此竟然敢比肩行業第一,不管它是不是第二位的,這也會讓大眾情不自禁去支持。但眼前,世界不一樣了,如果你是第二,那么你可能就會被忽略。

互聯網思維講究的是第一,不是第二,它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快。傳播決策要快、產品上市要快、信息發布要快、借勢要快、創新要快,只有夠快才能更好的適應快捷的消費人群和方式。只有快才能保證企業率先抓住機遇,搶占第一,掌握競爭主動權。同時快也是最先脫穎而出,搶占第一關注,將其他企業甩在身后。慘烈的競爭環境,不再允許你定位第二,你只能是第一。這也是為什么騰訊微信一年內迭代44次,因為它需要時刻保持對移動端聊天社交工具的第一。所以,企業都在爭先恐后的爭當第一,不再思考怎么定位準確、直接,因為這不能帶動看的見的銷售快速增長。

互聯網造就的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時代,既充滿機會,也充滿殺機。傳統的理論在新環境中的不適應性逐漸顯現,定位作為傳統品牌理論的代表,而今的失靈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未來不能在摸索中與時具進,那必定只能被革新或淘汰。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商務指南
推薦圖文
推薦商務指南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