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凈廠房是指將一定空間范圍內的空氣中的微粒子、有害空氣、細菌等污染物排除,并將室內的溫度、潔凈度、室內壓力、氣流速度與氣流分布、噪音振動及照明、靜電控制在某一需求范圍內,而特別設計的房間。亦即是不論外在的空氣條件如何變化,其室內均能保持原先所設定要求的潔凈度、溫濕度及壓力等性能。
無塵車間可以分為以下六個級別:十萬級無塵車間、萬級無塵車間、千級無塵車間、百級無塵車間、十級無塵車間、一級無塵車間。級別數量越高,微粒子的允許數量也越高。

從這個角度講,潔凈車間不是絕對潔凈。
在保證車間內環境空氣、設備、材料、物品處于良好衛生潔凈度的前提下,人員發塵是潔凈室內空氣污染源的最主要來源,占80~90%。
也就是說,人員因素是車間帶來的微生物的主要來源。
一、人體微生物的來源
人活動時的發塵量相當復雜,人靜止時的發塵量和激烈活動時的發塵量大約相差10倍。一個人在室內活動時不可能都是激烈活動,如果取這些動作的平均,可以認為一個人在室內活動時的發塵量為其靜止時的5倍。
潔凈車間發菌量也主要來自工作人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1.頭發(直徑約為50~100微米)的脫落;
2.通常每四天完成一次皮膚的完全脫換,每分鐘脫落約1000片皮膚(平均大小為30*60*3微米);
3.口水中包含了鈉、酶、鹽、鉀、氯化物及食品微粒;
4.衣物中包含纖維、硅土、纖維素、各種化學品、微粒和細菌;
5.做動作時每分鐘將產生1000000個大于0.3微米的微粒;
6.以0.9m/s的速度行走時每分鐘將產生5000000個大于0.3微米的微粒;
7.靜止和坐立時每分鐘將產生10000個大于0.3微米的微粒。
8.人員的行為習慣,導致車間內發菌量增多:
(1)人員手部本身的不清潔,如工作前、飯后、如廁后不洗手消毒、工作中手套接觸不潔物(殘渣、次品、抹布、臉、耳朵、頭發、手機、設備等)、手套沒及時更換消毒、指甲內有污垢等。
一組由同一雙手經過不同的洗手消毒后微生物數量實驗表明,洗手前有1300CFU/cm2,洗手后有80CFU/cm2,消毒后只有0CFU/cm2,可想而知,洗手消毒的重要性如何。
(2)人員工作服不清潔,如工作服不按時清洗消毒、工作服清洗后未完全晾干、包裝時人員沒佩戴袖套從里面衣服落菌到產品中等。
(3)工作人員沒有定崗,隨意走竄車間,尤其是生區到熟區,非常易帶入非潔凈區的微生物及粉塵,造成隱患。所以,請盡量專崗專人,必須避免生區人員走向熟區,減少出入車間。
(4)工作過程中違反衛生管理制度及不良的衛生習慣,如不按規定佩戴口罩遮住鼻子、包裝間沒按規定穿連體衣、對著產品說話、打噴嚏、經常抓耳撓腮等。
所以,潔凈車間的潔凈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根據每天人員、物料、空氣等因素動態變化的。
二、如何有效減少潔凈車間內污染
1.凈化車間內實行班組長管理制作。
每天在凈化區內人員下班后,班組長檢查每個凈化車間狀況,發現不符合的現象,馬上記錄,并進行糾正。
2.潔凈車間內的工作人員都穿配套無塵服,佩戴好帽子。
穿無塵服,靜止時的發菌量一般為10-300個/min,一般活動時的發菌量為150-1000個/min,快步行走時的發菌量為900-2500個/min,而穿無平常衣服時發菌量一般為3300~62000個/min。
3.戴好專業防塵口罩。
咳嗽一次發菌量一般為70~700個/min,噴嚏一次一般為4000~62000個/min,無口罩發菌量:有口罩發菌量一般為1:7~1:14。
4.入凈化車間的人員不能佩帶任何首飾等與生產無關物的飾品,如手機、耳機、電子表等電子產品不允許帶入車間;
5.凈化車間內接觸到產品物料的工作人員均須戴手套;
6.如有特殊情況,必須裸手接觸產品的操作人員,在進行生產操作時,每隔30分鐘必須對手進行一次消毒,或在手用水清洗后則必須經消毒才能進行生產操作。
7.工人在車間所穿的鞋子必須是專用的,沒有吸附性易清洗的,出入車間要換鞋。
8.車間工人的指甲一定要剪短,不能留長,因為人的指甲中有很多細菌。
9.工人的工作服、袖套、圍裙必須每天換洗干凈,用洗衣粉浸泡、清洗干凈,完全晾曬干再使用。
10.工人一旦進入車間,就不要經常出入,不要竄崗(尤其嚴禁生熟區交叉),以減少從外部帶入微生物。
11.工人每次進入車間前(尤其是冷卻包裝間),先用洗手液洗手,然后換工作服、戴袖套、圍裙、帽子、口罩,然后雙手泡入消毒液(二氧化氯溶液)中5秒,然后直接甩干或用干手機烘干。(注意:在消毒液中泡后就不要用布擦干)
12.如果工人在操作期間,手接觸其他部位(如頭發、臉、工作服、地面、產品殘渣等產品以外部位),手必須再次洗手消毒后方能接觸產品,最好在包裝機旁放置75%酒精噴壺,方便手部消毒使用。
13.工人在洗手消毒后,亦可戴一次性手套操作,但手套必須每4小時更換一次。(注意:手套只能隔離手部直接接觸產品,自身并無殺菌功效,所以手套建議噴灑75%酒精)
無塵車間可以分為以下六個級別:十萬級無塵車間、萬級無塵車間、千級無塵車間、百級無塵車間、十級無塵車間、一級無塵車間。級別數量越高,微粒子的允許數量也越高。

從這個角度講,潔凈車間不是絕對潔凈。
在保證車間內環境空氣、設備、材料、物品處于良好衛生潔凈度的前提下,人員發塵是潔凈室內空氣污染源的最主要來源,占80~90%。
也就是說,人員因素是車間帶來的微生物的主要來源。
一、人體微生物的來源
人活動時的發塵量相當復雜,人靜止時的發塵量和激烈活動時的發塵量大約相差10倍。一個人在室內活動時不可能都是激烈活動,如果取這些動作的平均,可以認為一個人在室內活動時的發塵量為其靜止時的5倍。
潔凈車間發菌量也主要來自工作人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1.頭發(直徑約為50~100微米)的脫落;
2.通常每四天完成一次皮膚的完全脫換,每分鐘脫落約1000片皮膚(平均大小為30*60*3微米);
3.口水中包含了鈉、酶、鹽、鉀、氯化物及食品微粒;
4.衣物中包含纖維、硅土、纖維素、各種化學品、微粒和細菌;
5.做動作時每分鐘將產生1000000個大于0.3微米的微粒;
6.以0.9m/s的速度行走時每分鐘將產生5000000個大于0.3微米的微粒;
7.靜止和坐立時每分鐘將產生10000個大于0.3微米的微粒。
8.人員的行為習慣,導致車間內發菌量增多:
(1)人員手部本身的不清潔,如工作前、飯后、如廁后不洗手消毒、工作中手套接觸不潔物(殘渣、次品、抹布、臉、耳朵、頭發、手機、設備等)、手套沒及時更換消毒、指甲內有污垢等。
一組由同一雙手經過不同的洗手消毒后微生物數量實驗表明,洗手前有1300CFU/cm2,洗手后有80CFU/cm2,消毒后只有0CFU/cm2,可想而知,洗手消毒的重要性如何。
(2)人員工作服不清潔,如工作服不按時清洗消毒、工作服清洗后未完全晾干、包裝時人員沒佩戴袖套從里面衣服落菌到產品中等。
(3)工作人員沒有定崗,隨意走竄車間,尤其是生區到熟區,非常易帶入非潔凈區的微生物及粉塵,造成隱患。所以,請盡量專崗專人,必須避免生區人員走向熟區,減少出入車間。
(4)工作過程中違反衛生管理制度及不良的衛生習慣,如不按規定佩戴口罩遮住鼻子、包裝間沒按規定穿連體衣、對著產品說話、打噴嚏、經常抓耳撓腮等。
所以,潔凈車間的潔凈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根據每天人員、物料、空氣等因素動態變化的。
二、如何有效減少潔凈車間內污染
1.凈化車間內實行班組長管理制作。
每天在凈化區內人員下班后,班組長檢查每個凈化車間狀況,發現不符合的現象,馬上記錄,并進行糾正。
2.潔凈車間內的工作人員都穿配套無塵服,佩戴好帽子。
穿無塵服,靜止時的發菌量一般為10-300個/min,一般活動時的發菌量為150-1000個/min,快步行走時的發菌量為900-2500個/min,而穿無平常衣服時發菌量一般為3300~62000個/min。
3.戴好專業防塵口罩。
咳嗽一次發菌量一般為70~700個/min,噴嚏一次一般為4000~62000個/min,無口罩發菌量:有口罩發菌量一般為1:7~1:14。
4.入凈化車間的人員不能佩帶任何首飾等與生產無關物的飾品,如手機、耳機、電子表等電子產品不允許帶入車間;
5.凈化車間內接觸到產品物料的工作人員均須戴手套;
6.如有特殊情況,必須裸手接觸產品的操作人員,在進行生產操作時,每隔30分鐘必須對手進行一次消毒,或在手用水清洗后則必須經消毒才能進行生產操作。
7.工人在車間所穿的鞋子必須是專用的,沒有吸附性易清洗的,出入車間要換鞋。
8.車間工人的指甲一定要剪短,不能留長,因為人的指甲中有很多細菌。
9.工人的工作服、袖套、圍裙必須每天換洗干凈,用洗衣粉浸泡、清洗干凈,完全晾曬干再使用。
10.工人一旦進入車間,就不要經常出入,不要竄崗(尤其嚴禁生熟區交叉),以減少從外部帶入微生物。
11.工人每次進入車間前(尤其是冷卻包裝間),先用洗手液洗手,然后換工作服、戴袖套、圍裙、帽子、口罩,然后雙手泡入消毒液(二氧化氯溶液)中5秒,然后直接甩干或用干手機烘干。(注意:在消毒液中泡后就不要用布擦干)
12.如果工人在操作期間,手接觸其他部位(如頭發、臉、工作服、地面、產品殘渣等產品以外部位),手必須再次洗手消毒后方能接觸產品,最好在包裝機旁放置75%酒精噴壺,方便手部消毒使用。
13.工人在洗手消毒后,亦可戴一次性手套操作,但手套必須每4小時更換一次。(注意:手套只能隔離手部直接接觸產品,自身并無殺菌功效,所以手套建議噴灑75%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