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生產要正常進行,必須根據生產計劃和工作指派向物料管理部門(倉儲單位)領料,并將現場生產過程中的剩余物料及時退回。將品質不良的物料退回后要及時補料。
一般而言,領取物料需要掌握如下內容:
一、物料領取形式
物料領取形式,依據不同的情形可分為發放和領取兩種形式。
1、發放
發放物料是針對物料管理部門或倉儲部門而言的,是指其按照現場生產計劃,直接將物料發放給生產現場。但是,直接向生產現場發放物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先入先出原則,即依據物料入庫的先后順序向現場發放物料:入庫早的物料先發放,入庫晚的物料后發放。我們知道,食品、藥品合格證上都有保質期,超過了保質期就不能再使用。生產物料也一樣,每一種物料都有自己特定的保質期限,期限的長短根據生產日期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一種物料在倉庫中呆滯的時間越長,能夠提供給客戶的保質期就越短,這也是物料發放必須遵循先入先出原則的原因所在。
此外,在先入先出的原則下,一旦生產現場由于物料不良而引發產品不良現象,我們就可以通過對不良品現象發生時間進行追蹤,查到物料的生產日期、到貨日期以及投入使用日期,明確該物料投入使用的生產條件、生產數量以及去向等一系列情況,從而為改善對策打下基礎。
反之,如果發放物料不遵循先入先出原則,就會使物料被混亂元序地投入使用。這樣一來,我們就無法明確到底哪些物料過了保質期、哪幾批貨里混雜了不良物料以及物料是什么時候投入使用的等一系列問題,也就沒有辦法及時采取彌補和改善措施。
“先入先出”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兩聯單
所謂兩聯單,即為每一包(箱)物料設兩聯單,一聯貼在包(箱)上,另一聯依據日期先后順序排列到專用文件夾內。發放物料時,將文件夾內日期最早的單據所對應的物料最先發放,技入使用。
(2)AB區
AB區,即把物料分為兩區擺放:進入的物料放于A區,待發放的物料擺在B區。等B區物料發放完畢時,就將A區改為發料區、B區改為入庫區,以此類推。
(3)移料
移料,即將物料由驗收到入庫的一端緩緩移向發料的一端。發放一次物料,就將驗收入庫端的物料向發料端做一定的移動,但是由于這樣做的工作量較大,一般不予提倡。
(4)后來居上
后來居上,即利用重力原理,將物料裝入一個大倉中,上部入倉、下部出倉。這種方法主要用于一些散裝物料的發放,例如,散裝塑肢原料、淀粉、谷物等
2、領取
領取(物料)是針對生產現場入員而言的,即物料使用入員根據需要在產品制造之前填寫好某種物料領料單,然后向物料管理部門領取物料。一般情況下,這種形式主要適用于間接需求的物料。但也有一些企業因為生產計劃不穩定,或物料計劃做得不到位,無法主動掌握發料方式,而將這種形式應用于直接需求物料。
通常,生產現場管理過程中的領取行為有:生產物料(主料、配料)申領、作業工具(儀器、設備、檢具、夾具、防護用具)申領、辦公用具申領、資金(購買墊付、出差津貼)申領。
由于上述這幾種領取對象的管理者都是間接部門,因此申領手續一般比較復雜。例如,生產現場入員要領取某種材料,需要先填寫一張“物料申領表”,由上司蓋章確認后送到物料管理部門,并在物料管理部門的“物料管理表”上簽名留底,方可領到需要的物料。
具體來講,領取物料需要遵循如下步驟:
①明確責任入以及領用、批準途徑。首先明確申領的對象、步驟、需要填寫的表格、(物料審批)責任入權限范圍、審批時限,再明確物料的領取方法。如果不明確上述內容,上司也不知道是否應由自己批準、能批多少,只好再向更高一級上司請示,這樣一來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嚴重影響效率。
②填寫物料申領單,報請上司批準。為了便于日后確認和平衡數據,“物料申領單”往往會存檔一段時間。因此,生產現場入員領用物料時必須正確填寫,上司見到“物料申領單”手續齊全,才會予以辦理。
二、退料補貨程序
為了滿足生產需要,一旦發現生產線上有同產品規格不符的物料、超發的物料、不良的物料以及呆料,應立即進行有效的控制,進行退料補貨。這就涉及物料不良處理、不良品處理、退料補貨處理。
1、物料不良處理。
發生物料不良時,必須根據物料不良嚴重程度進行等級劃分。
2、不良品處理。
不良品處理主要有五個步驟:
①保存樣品。
無論不良品是批量還是個別產生,都應盡量保存樣品。因為通過樣品,我們才能夠更直觀地判定不良后果及影響。
②做標識。
對不良品進行標識,隔離存放。
③具體處理。
處理不良品,一般方法為:可以勉強接受的,特別采用;將合格品或者可以讓步接受的挑出來;對通過重新制造或修理可以達到預期使用目的的,進行返工或修理;直接退貨給前工序(供應商)。
④再次檢驗。
對特別采用以及經過挑選、返工、修理等處理后的可用物料,進行再次檢驗,確認其不會令產品出現不良,方能入庫或投入使用。
⑤改善對策。
要防止不良再次發生,必須向主要負責部門發出《不良改善表》,并從“是否與品質問題嚴重程度相適應、改善對策可行與否、是否得到了貫徹落實、是否有效”四方面進行確認。
3、退料補貨處理。
通常情況下,退料補貨處理需要涉及許多部門的工作。例如,物料管理部門負責退料的清點與入庫,品管部門負責檢驗退料的品質,生產部門負責物料退貨與補料等。要保證這些工作有序進行,制定物料退料補貨控制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三、物料超領控制
由于種種原因,生產線超量領取物料的現象屢見不鮮。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造成欠料、物料浪費,甚至直接影響生產進度,致使訂單不能按期出貨,給班組長的現場管理工作造成嚴重困擾,同時也對企業的生產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怎樣才能消除生產線物料超領現象呢?
總體來說,需要做到如下兩點:
1、分析物料超領的原因。
通常情況下,生產線發生物料超領無外乎有如下幾種情況:
①物料投入生產線時發現物料不良而進行追補。
②生產作業導致物料不良需追領。
③由于下道工序超領物料,導致本工序需要追加生產數量,而追加領料。
當然,其他原因也可能造成物料超領現象。要真正減少或消滅生產線物料超領這種現象,就要從領料記錄開始追本溯源,從訂單的特殊性、員工的作業習慣、品質的狀況、物料的特性、發料的方式、現場的管理方式以及生產的安排等多方面進行分析,才能找到生產線超領料的根本原因。
2、明確責任歸屬。
要有效控制錯誤(超領物料)的發生,必須明確物料控制的責任歸屬,分清導致物料遺失或短缺的責任入,規定在物料領用、生產作業中相關入員的作業方式以及動作要求。
例如,規定特殊訂單物料的確認、建立合理的損耗標準;確立物料員崗位職責和作業規范;規定員工嚴格執行工藝標準,進行標準作業;嚴格確認物料發放環節中的數量,物料責任到入,加強保管;嚴格執行制程檢驗,進行首件確認等。通過這些措施使物料在生產運行的每一個環節都得到控制,將非正常短缺降到最低點。
需要強調的是,各種規定要落實,應該指派專入跟進檢查、詳細記錄,并定期對責任入進行稽核,讓領料責任入承擔非正常補料的物料成本。這樣,可使相關責任入吸取教訓,進而重視物料的使用與保管,同時也能杜絕現場作業員工和管理入員隨意超領和補料的行為。
一般而言,領取物料需要掌握如下內容:
一、物料領取形式
物料領取形式,依據不同的情形可分為發放和領取兩種形式。
1、發放
發放物料是針對物料管理部門或倉儲部門而言的,是指其按照現場生產計劃,直接將物料發放給生產現場。但是,直接向生產現場發放物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先入先出原則,即依據物料入庫的先后順序向現場發放物料:入庫早的物料先發放,入庫晚的物料后發放。我們知道,食品、藥品合格證上都有保質期,超過了保質期就不能再使用。生產物料也一樣,每一種物料都有自己特定的保質期限,期限的長短根據生產日期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一種物料在倉庫中呆滯的時間越長,能夠提供給客戶的保質期就越短,這也是物料發放必須遵循先入先出原則的原因所在。
此外,在先入先出的原則下,一旦生產現場由于物料不良而引發產品不良現象,我們就可以通過對不良品現象發生時間進行追蹤,查到物料的生產日期、到貨日期以及投入使用日期,明確該物料投入使用的生產條件、生產數量以及去向等一系列情況,從而為改善對策打下基礎。
反之,如果發放物料不遵循先入先出原則,就會使物料被混亂元序地投入使用。這樣一來,我們就無法明確到底哪些物料過了保質期、哪幾批貨里混雜了不良物料以及物料是什么時候投入使用的等一系列問題,也就沒有辦法及時采取彌補和改善措施。
“先入先出”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兩聯單
所謂兩聯單,即為每一包(箱)物料設兩聯單,一聯貼在包(箱)上,另一聯依據日期先后順序排列到專用文件夾內。發放物料時,將文件夾內日期最早的單據所對應的物料最先發放,技入使用。
(2)AB區
AB區,即把物料分為兩區擺放:進入的物料放于A區,待發放的物料擺在B區。等B區物料發放完畢時,就將A區改為發料區、B區改為入庫區,以此類推。
(3)移料
移料,即將物料由驗收到入庫的一端緩緩移向發料的一端。發放一次物料,就將驗收入庫端的物料向發料端做一定的移動,但是由于這樣做的工作量較大,一般不予提倡。
(4)后來居上
后來居上,即利用重力原理,將物料裝入一個大倉中,上部入倉、下部出倉。這種方法主要用于一些散裝物料的發放,例如,散裝塑肢原料、淀粉、谷物等
2、領取
領取(物料)是針對生產現場入員而言的,即物料使用入員根據需要在產品制造之前填寫好某種物料領料單,然后向物料管理部門領取物料。一般情況下,這種形式主要適用于間接需求的物料。但也有一些企業因為生產計劃不穩定,或物料計劃做得不到位,無法主動掌握發料方式,而將這種形式應用于直接需求物料。
通常,生產現場管理過程中的領取行為有:生產物料(主料、配料)申領、作業工具(儀器、設備、檢具、夾具、防護用具)申領、辦公用具申領、資金(購買墊付、出差津貼)申領。
由于上述這幾種領取對象的管理者都是間接部門,因此申領手續一般比較復雜。例如,生產現場入員要領取某種材料,需要先填寫一張“物料申領表”,由上司蓋章確認后送到物料管理部門,并在物料管理部門的“物料管理表”上簽名留底,方可領到需要的物料。
具體來講,領取物料需要遵循如下步驟:
①明確責任入以及領用、批準途徑。首先明確申領的對象、步驟、需要填寫的表格、(物料審批)責任入權限范圍、審批時限,再明確物料的領取方法。如果不明確上述內容,上司也不知道是否應由自己批準、能批多少,只好再向更高一級上司請示,這樣一來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嚴重影響效率。
②填寫物料申領單,報請上司批準。為了便于日后確認和平衡數據,“物料申領單”往往會存檔一段時間。因此,生產現場入員領用物料時必須正確填寫,上司見到“物料申領單”手續齊全,才會予以辦理。
二、退料補貨程序
為了滿足生產需要,一旦發現生產線上有同產品規格不符的物料、超發的物料、不良的物料以及呆料,應立即進行有效的控制,進行退料補貨。這就涉及物料不良處理、不良品處理、退料補貨處理。
1、物料不良處理。
發生物料不良時,必須根據物料不良嚴重程度進行等級劃分。
2、不良品處理。
不良品處理主要有五個步驟:
①保存樣品。
無論不良品是批量還是個別產生,都應盡量保存樣品。因為通過樣品,我們才能夠更直觀地判定不良后果及影響。
②做標識。
對不良品進行標識,隔離存放。
③具體處理。
處理不良品,一般方法為:可以勉強接受的,特別采用;將合格品或者可以讓步接受的挑出來;對通過重新制造或修理可以達到預期使用目的的,進行返工或修理;直接退貨給前工序(供應商)。
④再次檢驗。
對特別采用以及經過挑選、返工、修理等處理后的可用物料,進行再次檢驗,確認其不會令產品出現不良,方能入庫或投入使用。
⑤改善對策。
要防止不良再次發生,必須向主要負責部門發出《不良改善表》,并從“是否與品質問題嚴重程度相適應、改善對策可行與否、是否得到了貫徹落實、是否有效”四方面進行確認。
3、退料補貨處理。
通常情況下,退料補貨處理需要涉及許多部門的工作。例如,物料管理部門負責退料的清點與入庫,品管部門負責檢驗退料的品質,生產部門負責物料退貨與補料等。要保證這些工作有序進行,制定物料退料補貨控制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三、物料超領控制
由于種種原因,生產線超量領取物料的現象屢見不鮮。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造成欠料、物料浪費,甚至直接影響生產進度,致使訂單不能按期出貨,給班組長的現場管理工作造成嚴重困擾,同時也對企業的生產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怎樣才能消除生產線物料超領現象呢?
總體來說,需要做到如下兩點:
1、分析物料超領的原因。
通常情況下,生產線發生物料超領無外乎有如下幾種情況:
①物料投入生產線時發現物料不良而進行追補。
②生產作業導致物料不良需追領。
③由于下道工序超領物料,導致本工序需要追加生產數量,而追加領料。
當然,其他原因也可能造成物料超領現象。要真正減少或消滅生產線物料超領這種現象,就要從領料記錄開始追本溯源,從訂單的特殊性、員工的作業習慣、品質的狀況、物料的特性、發料的方式、現場的管理方式以及生產的安排等多方面進行分析,才能找到生產線超領料的根本原因。
2、明確責任歸屬。
要有效控制錯誤(超領物料)的發生,必須明確物料控制的責任歸屬,分清導致物料遺失或短缺的責任入,規定在物料領用、生產作業中相關入員的作業方式以及動作要求。
例如,規定特殊訂單物料的確認、建立合理的損耗標準;確立物料員崗位職責和作業規范;規定員工嚴格執行工藝標準,進行標準作業;嚴格確認物料發放環節中的數量,物料責任到入,加強保管;嚴格執行制程檢驗,進行首件確認等。通過這些措施使物料在生產運行的每一個環節都得到控制,將非正常短缺降到最低點。
需要強調的是,各種規定要落實,應該指派專入跟進檢查、詳細記錄,并定期對責任入進行稽核,讓領料責任入承擔非正常補料的物料成本。這樣,可使相關責任入吸取教訓,進而重視物料的使用與保管,同時也能杜絕現場作業員工和管理入員隨意超領和補料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