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衛生指生產區、生產廠房及其周圍的衛生要求。
工藝衛生指對所用物料、生產過程及設備等的衛生要求。
人員衛生指對生產現場人員衛生的要求。
一、衛生管理系統
(一)衛生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
1.生產過程中環境衛生、工藝衛生及人員衛生各個環節衛生標準的建立。
2.各項衛生措施的實施。
3.衛生結果的監督、
4.必要的衛生措施的驗證。
5.衛生職責與工作程序。
6.衛生培訓。
7.健康檢查及健康檔案管理。
8.其他。
(二)衛生管理系統圖
衛生管理系統圖
管理系統 | 文 件 | 實施部門 | 實施職責 |
衛生標準 | 1.企業衛生管理規程及SOP 2.環境衛生管理規程及SOP 3.人員衛生管理規程及SOP 4.工藝衛生管理規程及SOP | 生產部門及有關部門 | 下達到各實施部門并且負責組織培訓、貫 徹,據此審核操作規程 |
衛生措施 | 1.各清潔操作規程及記錄 2.狀態標記 3.特殊清潔操作規程 | 生產部門及有關部門 | 組織員工培訓并按職責執行 |
衛生監控 | 1.衛生監控點 2.衛生監控規程及記錄 3.衛生監控結果標記 | 質量管理部門 | 質管員負責執行并監督檢查 |
衛生培訓 | 1.培訓計劃,教材及記錄 2.培訓實施方案 | 人事部門及有關部門 | 人事部門牽頭制定計劃,組織實施及記錄,有關部門負責實施 |
健康檔案 | 1.健康檢查記錄 2.上崗健康合格證 | 行政部門、醫務室 | 組織體檢并負責記錄整理、歸檔、發證 |
(三)衛生管理操作程序
1、衛生管理標準的建立
(1)建立:由相關部門根據GMP的要求,建立相應的各項衛生管理規程(制度),經有關部門會審,企業技術負責人批準后實施。
(2)衛生管理標準包括:環境衛生、工藝衛生及人員衛生等。
(3)一般生產區,潔凈區(按不同空氣潔凈度級別分別制定)、儲存區、取樣間、休息室、更衣室、實驗室等均應制定相應的衛生管理規程。
(4)各項衛生管理規程一經頒布執行,即為衛生管理的斟準性文件,是帛定清潔操作規程的依據和準則,是各部門實施衛生管理,實施衛生監督控制的依據和準則。
(5)各項衛生措施,其核心是防止污染及交叉污染。
2、衛生標準的實施
(1)清潔操作規程的建立:為確保衛生管理規程的實施,生產部門組織各有關部門制定各相應的清潔操作規程(或程序),如:廠房、設施、設備、容器、工具、清潔工具等的清潔操作規程。清潔規程的內容應包括:清潔方法、程序、頻率、使用的清潔劑或消毒劑。
(2)生產過程中涉及到人、機、物、法、環、,每一個細節均應有相應的衛生規程。
(3)應規定生產區不得存放非生產物品和個人雜物,生產中的廢物應及時處理。
(4)生產前和生產進行中必須保持同樣的符合標準的衛生狀態。生產結束時應馬上掛上“未清潔”或“待清潔”的狀態牌。
(5)下達生產指令的同時,必須同時下達有關的清潔指令。
(6)設備的清洗要進行驗證。
3、衛生標準的監控
(1)生產過程中衛生措施的實施和結果,由質量管理部門的管員隨時按照“衛生監控SOP”進行監控,分別采用各個相應的清潔評價標準去監控檢查。
(2)清潔狀態標記要嚴格按照“衛生狀態標記管理規程”進行。每次生產前由質量管理部門授權人確認各項衛生要求已達到,生產準備工作已符合要求,發給“準予生產”的合格證,才可開工生產。
(3)對有特殊要求的清潔過程,應采用經驗證的方法進行監控。
4、衛生培訓
(1)衛生管理規程、衛生操作規程批準頒發后,執行之前必須對有關人員進行培訓,必要時要先考核后上崗。
(2)定期對潔凈室(區)內工作人員包括維修、輔助人員進行衛生和微生物學基礎、潔凈作業方面的培訓及考核。
5、嚴格執行對人員健康要求的有關規定。
6、廢棄物要及時處理,應嚴格執行廢棄物的管理規程及其SOP。
二、環境衛生
環境衛生包括廠區環境衛生、廠房環境衛生和倉儲區環境衛生等。
(一)廠區環境
1、廠區物品的存放:廠區內的車輛及其他產品必須放在定置圖規定的區域內;定置,定量,按要求放置。
2、廢棄物垃圾處理
(1)廢棄物及垃圾必須放在密閉的容器或袋內,及時送到規定的堆放地點。
(2)廠區鄰近的廢棄物垃圾站必須與廠區之間采用有效的隔離措施和消毒措施,專人定時,及時清潔,并處理干凈容器及消毒。
3、廠區內施工
廠區內施工時必須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將施工現場與廠區周圍環境隔離,有明顯的施工標志,不得對廠區、物料運輸和產品的生產產生污染。
(二)廠房環境衛生
1、廠房內表面窗明壁凈本色,無浮塵,無霉斑,無滲漏,無不清潔死角;燈與管線無積塵。
2、地面光滑,平整,清潔,無積水,無雜物;地漏干凈無積垢。
3、廠房嚴密,設置有防止昆蟲和其他動物進入的措施;生產區內無動物及昆蟲。
4、物料、中間產品定置放置,碼放整齊,有遮蓋防塵措施,明顯狀態標志。
5、一切非生產物品及個人物品不得帶入和存放于生產區,不得在生產區內從事與生產無關的活動。
6、樓道、走廊、電梯間清潔和暢通,不得堆放任何東西。
7、人流、物流分開,有明顯標記,人、物分別在規定通道出入,不得穿行。
8、同一操作間內或相鄰操作間的操作安排要合理,避免產生交叉污染。
9、生產中的廢棄物裝在密閉容器內,每天及時清理到規定的廢棄物堆放處,并立即清洗干凈容器、車輛、工具并消毒。
10、生產區內應設置潔具清洗間,清潔工具齊全,洗滌劑、消毒措施完備;清洗間通風良好、清潔;清潔衛生完成后,應及時清洗及消毒清潔工具,并于清洗間內整齊放置。
11、物料定置碼放整齊,標志明顯;操作臺、地面無撒落物,無污物。
12、工作臺表面應平整,不易產生脫落物。
(三)潔凈區環境衛生要求
1、門、窗、各種管道、燈具、風口及其它公用設施、墻壁與地面的交界處等應保持潔凈,無浮塵。
2、地漏干凈,經常保持密封狀態,蓋嚴上蓋。
3、洗手池、工具清洗池等設施,里外應保持;無浮塵、垢斑和水跡。
4、緩沖室、傳遞柜、傳遞窗等緩沖設施兩門不能同時打開,在不工作時,注意關閉傳遞柜(窗)的門。
5、嚴格控制進入潔凈室的人數,盡限于該區域生產操作人員及經批準的人員進入;工作時應關閉操作間的門,并盡量減少出入次數。對臨時外來人員應進行指導和監督。對進入潔凈室人員實行登記制。
6、潔凈區內操作時,動作要穩、輕、少,不做與操作無關的動作及不必要的交談。
7、潔凈區內所有的物品應定數、定量、定置、無不必要物品。
8、潔凈區所用的各種器具、容器、設備、工具、臺、椅、清潔工具等均應選用無脫落物、易清洗、易消毒、不生銹、不長霉的材質,不宜使用竹、木、陶瓷、鐵等材質。不宜使用不易清洗、凹陷或凸出的架、柜和設備。
9、清潔工具用后,要及時清洗干凈、消毒并及時干燥,置于通風良好的潔具清洗間內規定的位置。用前、用后要檢查拖布、抹布是否會脫落纖維。不同空氣潔凈度級別的生產區使用不同的清潔工具,二者不能互用。進入無菌室的清潔工具需先進行滅菌。清潔劑、消毒劑要定期交替使用。
10、文件、筆等須經潔凈處理,進入無菌室的物品還須經滅菌處理。
11、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應及時裝入潔凈的不產塵的容器或口袋中,密閉放在指定地點,并按規定,在生產結束時清除出潔凈區,所用的容器或口袋,宜是一次性的。
12、潔凈室不得安排三班生產,每天應留足夠的時間用于清潔與消毒。更換品種時要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間歇、清場與消毒。
13、必須定期監控潔凈室的環境。監測頻率及項目應依據驗證結果制定。
14、定期清洗初、中效空氣過濾器及更換高效空氣過濾器 。
(四)倉儲區環境衛生要求
1、倉儲區周圍環境整潔,無粉塵、有害氣體、垃圾及污水等嚴重污染源,地面平坦、整潔、無積水、溝渠暢通,地勢干燥。
2、庫房內表面光潔、平整、無積塵、無霉斑、無滲漏、無不清潔死角,做到窗明壁凈。
3、庫房內地面光滑,無縫隙、清潔干凈,無積水,無雜物。
4、庫房內門窗結構嚴密,設置能有效地防止昆蟲、鳥類、鼠類等動物進入的設施。如:房門口設置防昆蟲的燈,庫房的通風窗上安裝紗網。設置防鼠器具,防蚊蠅的風幕、風簾等。
5、倉儲區應劃分辦公區及庫房。辦公區應整齊、清潔。庫房實行定置管理,倉庫內所有物品,包括:物資、運輸工具、衡器等,均按定置要求,定位定量碼放整齊。庫內所有物品應清潔、無積塵、無油污。
三、工藝衛生
(一)物料衛生
1、投入生產的物料必須符合質量標準并有發放證、合格證、包裝要求完好,無受潮、混雜變質發霉、蟲蛀、鼠咬等。
2、物料進入生產區前,應在外包裝清潔處理間(準備室),脫去外包裝,若不能脫去外包裝的應對外包裝抹擦、吸塵等潔凈處理,保證清潔、無塵、進入無菌室的物料需滅菌。物料在生產區內應整齊碼放于規定位置。
3、工作結束后應及時結料、退料。生產區內不能存放多余的物料。
4、與產品直接接觸的干燥用空氣、壓縮空氣和惰性氣體應經凈化處理,符合生產要求。
(二)生產過程衛生要求
1、各車間、工序、崗位、容器、工具、地漏、更衣室、緩沖室、設備等均應按生產和空氣潔凈度級別的要求制定相應的清潔操作規程,主要內容:清潔的范圍、工具、方法、程序、間隔時間,清潔劑名稱、濃度、配制方法、消毒的方法、間隔時間,消毒劑的名稱、濃度、配制方法,清潔工具的清潔方法、存放地點,清潔與消毒效果評價等。
2、各車間、工序、崗位均應制定定置圖,實行定置管理,保持在生產過程中的良好生產秩序。
3、生產中使用的各種器具、容器應清潔,表面不得有異物、遺留物。容器、工具等使用后應立即按其清潔SOP清洗干凈,必要時進行消毒,不得有遺留斑跡及清潔劑、消毒劑的殘留物。
4、生產工作間、流水線、設備、容器等均應有衛生狀態標志。
5、每批生產結束時,應按規定進行清場。
6、潔凈區的生產必須在凈化空調系統運行達到自凈以后才能開始。
7、潔凈區每日生產結束后或更換品種時必須對潔凈區內表面(包括:墻面、天柵、地面、門窗)臺椅、手池、地漏、更衣柜、更衣室、緩沖室、鞋柜等清潔干凈并消毒。
8、無菌產品生產過程中:
(1)應采取措施避免物料、容器和設備最終清洗后的二次污染,措施如:照紫外線燈、遮蓋等。
(2)直接接觸產品的包裝材料、設備和其他物品的清洗、干燥、滅菌到使用時間的間隔應有規定;如:從滅菌到使用應在4小時內。
(3)產品從配制到滅菌或除菌過濾的時間間隔應有規定。如:產品從配制結束到過濾結束不超過6小時;灌封開始到滅菌開始不超過6小時。
(4)物料、容器、設備或其它物品需進入無菌作業區時,應經過流水線或無菌處理。
9、半成品生產時,物料、中間產品、半成品在廠房或廠房間流轉時應有避免混淆與污染的措施;如明顯標記、分隔放置、容器加蓋等。
(三)消毒與消毒劑
1、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學等方法殺滅物體上或介質中的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體,但不能完全殺死芽孢。
2、消毒劑:凡用于消毒的化學產品稱為消毒劑。
3、選擇消毒劑原則
(1)在使用條件下高效、低毒無腐蝕性,無特殊的嗅味和顏色,不對設備、物料、產品產生污染。
(2)在有效抗菌濃度時,易溶或混溶于水,與其他消毒劑無配伍禁忌。
(3)對大幅度溫度變化顯示長效穩定性,貯存過程中穩定。
(4)價格便宜。
4、常用消毒劑舉例。
常用消毒劑表
類別 | 名 稱 | 濃度 | 消毒用途 | 性 質 |
酚 類 | 來蘇 | 2%水溶液 | 皮膚 | 溶于水,呈堿性反應,有除垢作用,殺菌力強,有毒性,消毒手有麻木感。 |
(甲酚皂) | 3%-5% | 地漏 | ||
醇 類 | 乙醇 | 75% | 皮膚、工具、設備、容器 | 能使蛋白質脫水變性,有揮發性,無殘留,作用時間短,對芽孢無效。 |
醛 類 | 甲醛 | 每立方米用37~40%甲醛液8-9ml,加4-5克高錳酸鉀 | 熏蒸無菌室 | 能破壞細菌毓體及許多芽胞、病毒、真菌; 有揮發性,對眼睛及皮膚有刺激性。 |
氧 化 劑 | 過氧乙酸 | 0.2-0.5% | 塑料、工具、容器、藥材 | 廣譜殺菌劑,能殺死細菌繁殖體,芽胞、真菌與某些病毒; 強氧化劑,20%時對皮膚、金屬有較強腐蝕性。 稀釋液只能存放三天。 |
0.5% | 皮膚消毒 | |||
每立方米1g熏蒸 | 空氣消毒 | |||
表 面 活 性 劑 | 新潔爾滅 | 0.1-0.2% | 皮膚、工具、設備、容器 | 破壞細胞膜,使蛋白質變性,對革蘭氏陰性菌不敏感,具清潔與消毒雙生作用,對皮膚刺激性少,遇合成洗滌劑活性減弱 |
杜滅芬(消毒寧) | 0.05-0.1%水溶液 | 皮膚 | 性質穩定,易溶于水,抗菌譜窄,遇合成洗滌劑活性減弱。 | |
表面活性劑 | 洗必泰 | 0.02-0.05%水溶液 | 皮膚 | 對革蘭氏陽、陰性菌有效,能快速殺滅繁殖體,無毒性,但不能與陰離子清潔劑等物質、升汞、肥皂合用。 |
四、人員衛生
(一)個人健康
1、全體員工,必須每年體檢一次,并建立員工健康檔案。
2、對不符合要求的員工,必須調離該崗位。
3、因病暫時離開崗位的人員,康復以后必須持蓋有醫院印章的醫生開具的合格證明,方可考慮重新上崗。
4、如發現員工有不符合該崗位要求的情況,應馬上調離該崗位。
5、健康要求詳見健康要求表。
健康要求表
健 康 狀 況 | 不適合的工種 |
傳染病(包括隱性傳染病)、精神病、皮膚病、體表有傷口者。 | 直接接觸產品的生產人員 |
裸視力0.9以下。 | 燈檢工、化驗員、質管員 |
色弱。 | 化驗員、倉管員、質管員、驗收員、發料員、領料員、包衣工、壓片工、燈檢工 |
過敏。 | 會產生過敏的工種 |
1、工作服裝包括帽子、手套、口罩、鞋和衣褲。
選材:工作服的材質要發塵量少、不脫落纖維和顆粒性物質,不起球,不斷絲、質地光滑,不易產生靜電,不粘附粒子、洗滌后平整、柔軟、穿著舒適;潔凈室的工作服材質還需要具有良好的過濾性,保證人體和內衣的塵粒不透過,同時耐腐蝕,對洗滌和消毒處理及蒸汽加熱滅菌有耐久性。如:一般生產區用純棉或棉滌;30萬級和10萬級潔凈區用精梳純棉的股線織物等。
2、式樣及顏色
(1)各區域的工作服裝式樣、顏色分明,易于識別,有個人編號;不同空氣潔凈度級別的的工作服不能混用。
(2)式樣及顏色企業自定,以線條簡潔、色彩淡雅為宜。
(3)潔凈服要求線條簡潔,不設口袋,接縫處無外露纖維,領口、袖口、褲口等要加松緊口,不應用紐扣。
(4)無菌工作服必須包蓋全部頭發、胡須及腳部,并能阻留人體脫落物。
(5)生產人員與非生產人員,維修人員、質管人員與操作人員,參觀人員的服裝式樣和顏色應有所區別。
3、穿戴
(1)應根據各生產區域的規定穿戴工作服裝,并遵守凈化程序。
(2)穿戴工作服裝后要對著鏡子檢查穿戴工作服裝的情況,要求帽子要包蓋全部頭發,口罩要罩住口鼻,衣服要拉(扣)好,鞋子要趿好等。
(3)離開生產場地時,必須脫掉所有工作服裝。
(4)工作服裝應編號,專人專用。
4、清洗周期
(1)一生產區的工作服在冬季及空調環境下,至少每周洗二次;在夏季無空調環境下及粉塵大的工序,每天至少換洗一次。更換品種時,必須洗工作服。工種鞋每周至少洗一次。
(2)在30萬級和10萬級空氣潔凈度級別的潔凈區工作,至少每天洗一次潔凈衣褲帽和口罩;更換品種時,必須換洗工作服裝;工作鞋每周至少洗二次。
(3)潔凈工作服裝的清洗周期,應經驗證。
5、清洗要求
(1)不同空氣潔凈度級別使用的工作服應分別清洗、整理,必要時還要消毒或滅菌。
(2)工作服洗滌、滅菌時不應帶入附加的顆粒物質。
(3)工作鞋的洗滌宜先用消毒液浸泡然后用清水沖洗。
6、清洗管理
(1)工作服應有專人負責洗滌,專人保管,專人發放并登記。
(2)更換下來的工作服應分區域集中,裝入專用容器中,標記明顯。
(3)干凈的工作服應于與使用工作服凈度級別一致的保管室中保管。
(4)已清洗與待清洗的工作服應由不同通道出入。
(5)潔凈工作服與無工作服應逐套分別裝于衣袋中,袋上明顯標上工作服編號。
(6)工作服洗滌前及整理時要檢查工作服有無破損、拉練損壞、掉鈕子、縫線脫落等。使用前檢查工作服是否符合要求,發現污染及應及時報告并更換。
(7)無菌工作服滅菌后兩日內使用,否則要重新滅菌。
(三)個人衛生
1、隨時保持個人清潔衛生,做到“四勤”:勤剪指甲,勤理發剃須,勤換衣服,勤洗澡。
2、工作前洗干凈手,不涂抹化妝品,上崗時不佩戴飾物、手表。
3、離開工作場地(包括食飯、上廁所),必須脫掉工作服裝。
4、不攜帶個人物品進入生產區,不在生產區內吃東西。生產區內的飲水間要干凈、整齊,對生產不造成污染。
5、潔凈室內隨時保證手的清潔,注意消毒。手在消毒以后,不再接觸與工作無關的物品,不裸手直接接觸產品。
6、無菌室內應特別注意手的消毒,不得裸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