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央社”消息,一般民眾常認為天然的最健康;不過,康健雜志抽驗19包市售黑糖成份,結果全測出致癌物質丙烯酰胺,其中手工黑糖丙烯酰胺含量最高。專家建議民眾不應過度攝取。
目前臺食藥署未對黑糖丙烯酰胺訂出容許量。臺食管署食品組科長受訪表示,國際對丙烯酰胺都沒有訂標準,食藥署9月將開專家會議制定企業指南,指導業者如何降低丙烯酰胺量。
康健雜志28日舉行記者會公布黑糖成分調查結果,針對全臺有機連鎖超市、量販店、一般連鎖超市及農夫市集4大來源販售的黑糖檢驗,共19包黑糖。
其中1包購自農夫市集的黑糖丙烯酰胺含量高達2740ug/kg(ppb,微克/每公斤);含量超過1000 ug/kg(ppb)也有7項,整體數值落在30至2740 ug/kg(ppb),高于食藥署在2003年訂定油炸和烘焙類食品檢出量小于10至1448 ug/kg(ppb)。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表示,丙烯酰胺在動物實驗中的致癌性非常明確,對人體可能產生神經毒性、基因傷害,但在人體致癌性還未明確,也不能確定安全的攝取量。國際從2002年開始就將丙烯酰胺視為最重要的食品安全問題,政府應訂定標準。
臺食品技術學分班講師陳俊吉表示, 黑糖產制是用大鍋反覆熬煮、攪拌,讓甘蔗汁變得濃稠有香氣,因甘蔗汁含天門冬酰胺和單醣(葡萄糖、果糖)碰在一起,加上加熱,就會產生美拉德反應,生成丙烯酰胺,只要攝氏85度就會產生含量顯著的丙烯酰胺,到120度到160度間會快速大量產生。
手工黑糖的丙烯酰胺含量高,陳俊吉表示,可能是小農未削甘蔗皮就連皮一起榨,加上加熱反應、高溫熬煮,丙烯酰胺生成速度更快。減量的方法可加熱前加氯化鎂、榨汁應削皮,且加熱應不要超過120度。
日期: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