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從“僵尸肉”橫行看食品監管的兩個漏洞

   2015-07-08 食品伙伴網--食話東海釣夫943
核心提示:據媒體報道,海關總署今年初部署包括凍品在內的重點商品物品開展集中專項打擊。截至6月23日,全國海關共查證走私凍品42萬噸,特
    據媒體報道,海關總署今年初部署包括凍品在內的重點商品物品開展集中專項打擊。截至6月23日,全國海關共查證走私凍品42萬噸,特別是在廣東、廣西、天津等沿海地區履破案值數億,甚至數十億元的走私凍品大案,這些走私凍品包括牛肉、雞肉、豬肉等凍肉品,還有三文魚、銀鱈魚等海產品,不少凍品因為超過保質期腐壞變質,而有一些甚至是二戰時期一些國家為戰爭儲備的凍品。 
    海關的緝私行動非常有效,但國人卻沒有心情去褒揚海關的緝私功績,相反對數量如此之多的走私問題肉感到震驚,人們再次發出“我們還能吃什么”的疑問。
 
    也有“理智”的網友提出,還是消費環境給這些不法分子空間,如果大家都不去無證攤點消費,這些走私產品也就沒有市場了。
 
    但后續的報道卻證明“此言差矣”。據央視新聞報道,這些問題凍肉走私進入我國境內之后,大部分是銷往北方地區,主要對象是肉類加工廠、酒樓、機關及學校的食堂、肉食店、小吃攤等等,甚至不少走私牛肉進入了西餐廳,尤其一些品質較好的會賣到高檔西餐廳,一小片就要三、五百元。
 
    您以為您去高檔餐廳,就吃不到走私肉啊!
 
 
 
    “僵尸肉”橫行反映出的問題
 
    關于走私問題肉如此猖獗的原因和對策,官方似乎遠沒有媒體積極,各路媒體、專家各種神分析神對策,令食品業內人士大跌眼鏡,忍不住也先叨叨兩句。
 
    央視新聞報道中采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某副教授稱,對于監管部門來說,(走私肉)一旦流入市場、化整為零以后,改頭換面就認不得了,所以只有從源頭上抓起,同時形成社會共治的局面,只要看到有這樣不明身份的走私肉,大家都一起來舉報。
 
    這有點給監管部門推卸責任的嫌疑,根據目前食品鏈的監管情況,個人認為僵尸肉橫行,至少反映了兩個問題:對屠宰行業以及整個食用農產品的監管不到位和對食品及食用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監管形同虛設!
 
    關于病死豬肉流入餐桌的報道筆墨未干,人們還能依稀記得很多病死豬肉都能拿到合法的身份——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有的地方甚至給錢就能拿證,1000頭豬可以開出5000頭豬產的豬肉的證,2萬只雞也能開出10萬只雞所產雞肉的證,這些用錢買來的、虛開的證,無疑給病死豬肉、走私肉提供了合法身份的機會。
 
    由于歷史的原因,豬屠宰行業歸屬商務部監管,現在又劃歸農業部監管,但同樣,豬屠宰、牛屠宰、禽類屠宰、水產品初級工企業,都“暫不納入生產許可”,屬于“食用農產品”。動輒幾億、幾十億年銷售額的屠宰企業不需要生產許可,而一個年銷售額百萬甚至只有幾十萬的小糕點小食品作坊,卻需要生產許可,在筆者看來真是一個中國特色的笑話。正是缺少統一的監管,產品合格證件的管理不規范,加上各種的扯皮和信息不暢通,才讓不合法的產品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當然,有朋友說,這些企業雖然不需要生產許可,但是有更為專業的畜牧、漁業方面的監管,好吧,呵呵一下,姑妄信之。
 
    下面再說說流通領域的監管。太過久遠的追溯有懷舊的嫌疑,就從2009版《食品安全法》界定監管職能后說起。2009版《食品安全法》界定流通領域的監管歸工商部門負責,工商部門是怎么來監管呢?一是發放流通許可證,二是要求建立購銷臺賬和索證制度,三是市場抽檢。
 
    筆者以前所在企業有幾家小公司,食品生產企業有,出口貿易企業有,內銷食品貿易企業也有,甚至在大型超市租賃柜臺賣過即食食品,所以對各個環節的監管都有一定的了解。
 
    流通許可證的發放,只需提交材料即可,幾次申證和換證監管人員應該都沒有到過現場;臺賬和索證,這里又要呵呵了,節前年末搞大檢查的時候,會去走一遭,企業提供一摞摞的臺賬和幾檔案盒供應商資料,大體翻幾頁,官話講兩句,基本就過去了;下面應該是重點——市場抽檢了,這個是重頭戲,尤其是檢測費用國家買單以后,檢測公司招標,現場抽樣,搞的有聲有色(僅限于超市)。
 
    從以上的監管行為中,很難看到有什么措施能預防假冒偽劣產品流通(僅僅通過檢測發現正規企業在超市產品的某些指標不合格),像病死豬肉、走私肉、以假亂真產品,以及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小超市、小賣部等等,基本處于無監管狀態,因為沒人去核對這些在銷售產品的身份。
 
    在大部制改革食品監管職能合并以后,二合一、三合一,各地各種模式紛紛出臺,從食品論壇各地食品企業和基層監管人士反饋的情況看,現狀仍不容樂觀。
 
    如何解決走私肉、病死豬肉、假冒偽劣產品橫行?
 
    從以上兩個點看,一是杜絕非法產品獲得合法身份,二是有人核對身份。如果花錢可以買到出生證,如果辦理戶口不需要看出生證,那么黑戶口變合法戶口就很正常,甚至會出現有身份無實際人的虛擬人。人的身份如此,產品的身份也是如此。
 
    前幾天,國務院辦公室剛剛發布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希望監管部門也能夠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來點務實而先進的監管模式,使每一個合法產品都有合法身份,每一步都可以核對身份,通過數據平臺核對產、銷數據平衡。先將“黑戶口”的食品及食用農產品清理出市場之外,才能引導“有戶口”的食品企業良性競爭,在真正規范食品行業的道路上,邁出第一步!
 
    此文為《食話》第四期食品熱點話題討論征集文章,參與討論請點擊:http://hua.foodmate.net/article/show-150.html



日期:2015-07-08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