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網現場報道 “2015年中外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由美國農業部前副部長任筑山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饒平凡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孫寶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胡小松、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張旭東、前美國國務卿科學顧問Nina V.Fedoroff、歐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Patrick Wall、歐洲可追溯研究所主任Miodraeg Mitic、國際食品微生物標準委員會主席Martin Cole參與了媒體面對面,并分別針對預先征集的媒體比較關注和感興趣的八個問題進行了解讀。
問:為什么將摻假列入“食品安全”問題?是否已達成全球共識?
陳君士院士答:
1,食品的摻假或者說欺詐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比如歐洲的馬肉事件和國際上普遍存在的葡萄酒摻假問題。
2,中國政府的理念是凡是影響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的,都要納入食品安全范圍來管理,打擊造假在中國被稱為打擊非法添加,是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一個重點。
問:發達國家如何建立食品安全誠信機制?食品安全保險是否是好的選擇?
Nina V.Fedoroff博士答:
對于食品安全保險,我們應該建立起一種信任體系,我們也跟不同國家的代表共同努力。
問:中國對食品添加劑的認知是逐漸科學和理性化的,這種認知是否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孫寶國院士:
1,總體來講是對的,但普通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恐懼心理還沒有完全消除。
2,大多數人已經有這種意識:沒有食品添加劑是不行的,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
3,中國食品添加劑產業還不能滿足食品產業發展的需求,我們的品種數量不夠多。
4,為有關部門創造寬松的輿論環境,讓他們能夠更科學更理性的根據食品產業和食品添加劑產業發展的需求來進行風險評估,來審定需要增加的品種。
問:可追溯系統的主導者是企業還是政府?
Miodraeg Mitic主任答:
1,兩者都應該發揮自己的作用,應該合作來建立可追溯系統。
2,政府制定法律框架、制定相應的食品供應鏈檢查的供應制度、懲罰違法者等。
3,企業要承擔自己的責任,要確保自己的產品時安全的,讓消費者獲知產品的基本信息等。
問:您認為中國食品安全的進步與未來的挑戰是什么?
胡小松教授答:
1,我1961年出生,經歷過饑荒,到90年代我可以吃飽飯、吃好飯,最近15年,我們吃得更加方便、更加營養、更加實惠,中國食品工業、中國的食品安全狀況跨出了堅實的三大步。
2,我看到了一些關于糖尿病患者不斷增加的數據,我認為營養安全、健康安全將是我們食品工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問:你認為中國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如何重塑消費者信心?
Patrick Wall教授答:
1,交流就是要去解釋到底發生了什么情況,但是有些專家的解釋太復雜,使得公眾更加擔憂,這就需要媒體發揮作用,用公眾理解的模式和他們溝通。
2,除了向公眾解釋,還需要采取措施消除風險,在溝通時也需要一些正面的溝通。
3,科學家應該幫助消費者重塑信心,利用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告訴消費者真相。
問:中國新的《食品安全法》與過去的相比有哪些先進性?
張旭東主任答:
1,以預防為主、科學監管,建立嚴格的食品安全制度為主線,來明確部門、企業、消費者以及媒體應當承擔的責任。
2,進一步加強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兩個內容。尤其是我們把風險監測由原來的省級層面延伸到從省、地到縣級,以及更廣泛的收集風險監管數據,以便對食品安全的形勢做出預測和判斷。
問:您認為食源性疾病在中國食品安全中的最大隱患是什么?
Martin Cole主席答:
1,致病菌問題
2,產業鏈發展不夠
對這八個問題解讀完后,與會專家接受了媒體的現場提問,并作出了相應回答。
日期:201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