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由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共同主辦的“2015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上,央視特別評論員王志安指出媒體的參與對食品安全的好轉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媒體的報道依舊存在幾個誤區。
誤區1,應該做到零風險,風險越低越好
如GMO絕對沒問題嗎?眼前沒問題,長久看有無問題?其實任何正常的行為都包含著風險,想做到風險越低,成本也越高,如交通工具飛機,汽車,火車,風險最低的是飛機。
如何看待風險,用平常心,理性看待風險。再嚴格的監管體系也控制不了偶發事件的發生,考慮成本,做到可控就好
誤區2, 重復發生問題是罰太輕,處罰不夠引起的
重復發生問題是罰太輕,處罰不夠引起的,其實從重處理,派生其他問題,法制不應該制造新的問題。地溝油事件,判死緩。毒豆芽,10年內,也罰了將近100個人,還是不能根除。
誤區3,標準定得越高越好
不切實際的高標準,帶來更嚴重的問題,如三聚氰胺,牛奶氮含量達不到標準等。
誤區4,熱衷于報道大企業,大公司安全問題
熱衷于報道大企業,大公司安全問題,這樣才有轟動效果,所以夸大大企業大品牌的負面效果,結果對小企業,小作坊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大企業不可靠,小企業小作坊更安全的印象。如福喜過期肉事件,雙匯瘦肉精事件,蒙牛黃曲霉素事件等。
誤區5,把食品安全問題歸因為市場經濟
把食品安全問題歸因為市場經濟,認為是黑心老板,無良商家,只追逐利潤而導致。其實經濟越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性越高,標準越健全,要更好地發展市場經濟,食品才能更安全。
誤區6,把食品安全問題歸因為政府監管不足
把食品安全問題歸因為政府監管不足,現在為了加強監管,以前的送檢變為抽檢,監管成本增加,轉加給消費者。
日期:201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