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解讀 毒豆芽、餿水油、抗生素榜上有名

   2015-01-15 食品伙伴網繆鏈886
核心提示:1月13日,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主辦方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特邀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
 
    1月13日,“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主辦方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特邀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農業大學、江南大學、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們對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進行科學解讀,毒豆芽、臺灣餿水油、大連海參-抗生素赫然上榜。
 
    毒豆芽,并不毒
 

    從2014年伊始到年末,毒豆芽的查處新聞一直都沒有停歇過,不斷有“毒豆芽”加工黑作坊的新聞被曝出,據南方周末報道:“在過去的2014年,全國審理的豆芽案件數量超過700個,被判刑人數近千人。”然而,毒豆芽真的毒嗎?
 
    針對這個問題,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副主任鐘凱做出了科學解讀。
 
    所謂“毒”豆芽,主要是指使用了6-芐基腺嘌呤(6-BA)、4-氯苯氧乙酸鈉(4-CPA)、赤霉酸(GA)等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無根豆芽。鐘凱表示,“毒豆芽”中所含的6-BA和GA按急性毒性分級屬無毒,兩者均未發現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可靠證據,并且6-BA、GA、4-CPA都不會對人造成“催熟”效果。
 
    按照歐盟為6-BA制定的“安全劑量”(ADI),每公斤體重0.01毫克,這差不多相當于每天至少吃8斤豆芽。而GA的安全劑量是每公斤3毫克,比6-BA還要安全300倍。鐘凱表示,豆芽里用的無根素,如果用量過大,其效果相當于除草劑,會導致豆芽品相差,甚至無法發芽,是典型的具有“自限性”的物質。
 
    防范“地溝油”應以現場監督檢查為主
 

 
    9月4日 臺灣刑事局偵破一起回收的餿水油偽制成食用油案,郭某等6人涉嫌在臺灣屏東、高雄等地經營地下油廠,用回收的餿水油和皮脂油等廢油混雜煉制食用油。同時還查出臺灣知名廠商強冠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低于市價的價格采購上述劣質食用油,進而再混制成“全統香豬油”販售,影響十分惡劣。
 
    在“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全國糧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油料及油脂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江南大學王興國教授就如何防范“地溝油”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王教授認為,對“地溝油”的防范不能完全依賴檢測方法,還應以現場監督檢查為主,同時應加強廢棄油脂的源頭管理,截斷廢棄油脂流入食品生產或消費環節的通路。并開展進口食用油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檢查,了解出口國對食用油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架構、法律法規標準體系、檢驗監管措施和實驗室資源配置等情況,加強進境食用油的檢查,特別是對標注“非食用油”、“工業用油”、“精煉后可食用”的動植物油,應列為監查重點。
 
    大連海參,正確使用抗生素是安全的
 

    2014年9月,央視曝光“大連養殖戶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藥物養海參”事件,報道稱渤海灣海參養殖戶為提高海參幼苗成活率防止生病會在參苗池里添加大量藥物。然而,該報道卻被很多其它媒體詮釋為用大量抗生素養海參造成食品安全問題,一度引起熱議。
 
    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食品與生物資源工程研究所陳峰所長在“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表示,“其實國家對養殖業使用抗生素有嚴格的規定,正確使用抗生素是安全的。”
 
    目前海參育苗多半是采用規模化生產,有可能出現“密度過大、水體污染、發生疾病”等情況,因此,我國相關標準規定,在海參育苗階段允許使用抗生素或用微生態制劑來進行預防和治療。而在育苗階段,按規定正確使用抗生素不會引起海參的食用安全問題。
 
    陳教授指出,對生態和環境而言,有關部門應該對海參養殖業的污水排放進行定期抽檢。海參養殖戶應嚴格按照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規定實施養殖和管理,加強海參養殖的規模化和集約化并建立可追溯體系。



日期:2015-01-15
 
地區: 遼寧 大連市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