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俄羅斯聯邦政府對《2030年農工和漁業綜合體發展戰略》(以下簡稱《戰略》)進行了重大修訂,新版《戰略》設定了兩種發展情景:基礎版和保守版。根據俄羅斯漁業聯盟(Rybny Soyuz)的分析,要實現新版《戰略》目標,俄羅斯的魚類和海產品進口量將大幅增長,基礎版預計較2023年增長1.7倍,保守版增長1.5倍。
魚類生產目標大幅提升,原料供應成挑戰
新版《戰略》提出,到2030年,農業總產量在基礎版情景下較2021年增長25%,保守版增長13.5%。具體到水產品加工業,2021年俄羅斯的加工及罐裝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產量為4.36百萬噸,新版目標如下:
然而,實現這一增長的前提是確保充足的原料供應。根據俄羅斯統計局(Rosstat)提供的加工產品與原料轉換系數(2011-2023年平均為1.57),計算出2030年生產目標所需的原料總量:
俄羅斯漁業原料主要來自海洋捕撈、養殖業生產和進口,新版《戰略》對前兩者設定了明確的增長目標:
從數據可以看出,國內供應遠低于原料需求,必須通過進口填補缺口。
進口需求激增,漁業加工高度依賴海外供應
根據俄羅斯統計局(Rosstat)數據,2023年俄羅斯進口了1.43百萬噸魚類及海產品。按照新版《戰略》的目標,到2030年,進口需求將顯著增長: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俄羅斯政府在新版《戰略》中明確提出**“確保高質量原料的可得性,包括來自國外的供應”**,表明未來幾年俄羅斯將大幅增加魚類及海產品的進口,以滿足國內加工需求。
未來展望:漁業發展路徑轉向全球化
新版《戰略》的調整反映出俄羅斯漁業發展戰略的重大變化。盡管俄羅斯在遠東和北極水域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但要支撐加工產業的擴張,國內供應仍然無法滿足需求,進口將成為關鍵補充。
短期來看,俄羅斯可能加大對南美洲(如智利、厄瓜多爾)、亞洲(如中國、越南)以及北歐國家的進口力度,同時積極簽訂漁業合作協議,確保長期穩定的海外供應鏈。長期來看,俄羅斯可能加速國內養殖業的發展,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然而,從當前數據來看,2030年前,俄羅斯漁業加工產業將越來越依賴國際市場,進口占比將持續上升。
未來幾年,俄羅斯的漁業政策將如何調整,全球市場如何應對這一變化,仍然值得持續關注。
日期:2025-03-10
魚類生產目標大幅提升,原料供應成挑戰
新版《戰略》提出,到2030年,農業總產量在基礎版情景下較2021年增長25%,保守版增長13.5%。具體到水產品加工業,2021年俄羅斯的加工及罐裝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產量為4.36百萬噸,新版目標如下:
方案 | 2030年目標(百萬噸) | 增長率(相較2021年) |
基礎版 | 5.45 | +25% |
保守版 | 4.95 | +13.5% |
然而,實現這一增長的前提是確保充足的原料供應。根據俄羅斯統計局(Rosstat)提供的加工產品與原料轉換系數(2011-2023年平均為1.57),計算出2030年生產目標所需的原料總量:
方案 | 2030年目標原料需求(百萬噸) |
基礎版 | 8.56 |
保守版 | 7.77 |
俄羅斯漁業原料主要來自海洋捕撈、養殖業生產和進口,新版《戰略》對前兩者設定了明確的增長目標:
方案 | 2030年海洋捕撈(百萬噸) | 2030年水產養殖(百萬噸) | 2030年國內供應總量(百萬噸) |
基礎版 | 5.50 | 0.618 | 6.12 |
保守版 | 5.15 | 0.502 | 5.65 |
從數據可以看出,國內供應遠低于原料需求,必須通過進口填補缺口。
進口需求激增,漁業加工高度依賴海外供應
根據俄羅斯統計局(Rosstat)數據,2023年俄羅斯進口了1.43百萬噸魚類及海產品。按照新版《戰略》的目標,到2030年,進口需求將顯著增長:
方案 | 2030年所需進口(百萬噸) | 相較2023年增幅 |
基礎版 | 2.44 | +1.00(+70%) |
保守版 | 2.12 | +0.684(+48%) |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俄羅斯政府在新版《戰略》中明確提出**“確保高質量原料的可得性,包括來自國外的供應”**,表明未來幾年俄羅斯將大幅增加魚類及海產品的進口,以滿足國內加工需求。
未來展望:漁業發展路徑轉向全球化
新版《戰略》的調整反映出俄羅斯漁業發展戰略的重大變化。盡管俄羅斯在遠東和北極水域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但要支撐加工產業的擴張,國內供應仍然無法滿足需求,進口將成為關鍵補充。
短期來看,俄羅斯可能加大對南美洲(如智利、厄瓜多爾)、亞洲(如中國、越南)以及北歐國家的進口力度,同時積極簽訂漁業合作協議,確保長期穩定的海外供應鏈。長期來看,俄羅斯可能加速國內養殖業的發展,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然而,從當前數據來看,2030年前,俄羅斯漁業加工產業將越來越依賴國際市場,進口占比將持續上升。
未來幾年,俄羅斯的漁業政策將如何調整,全球市場如何應對這一變化,仍然值得持續關注。
日期:202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