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會“蟹”!謹防吃出來的病

   2024-09-18 常州疾控微信號682
核心提示:烹飪大閘蟹的方式多種多樣,清蒸、爆炒是常見的食用方法,也有一些市民采用“生腌”的方式處理螃蟹。相比與常見的烹飪方式,生腌雖然更能保留蟹肉細嫩鮮甜的口感,但也大大提高了“中招”食源性致病菌的風險。……(世界食品網-m.cctv1204.com)
秋風已起
 
  吃螃蟹啦
 
  “金卮滿勸莫推辭,已是黃柑紫蟹時。”味鮮肥美的大閘蟹即將上市,不少“老饕”早已摩拳擦掌,勢必要抓住每年短暫的品蟹時間,大飽口福。
 
  烹飪大閘蟹的方式多種多樣,清蒸、爆炒是常見的食用方法,也有一些市民采用“生腌”的方式處理螃蟹。相比與常見的烹飪方式,生腌雖然更能保留蟹肉細嫩鮮甜的口感,但也大大提高了“中招”食源性致病菌的風險。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接到過一起重癥案例,市民徐先生在家中自己制作并食用了生腌蟹后開始發(fā)燒,同時伴隨血壓降低以及右腿腫脹,入院時右下肢從腳背到小腿已經明顯發(fā)紅、腫痛、潰爛,甚至開始蔓延到右膝和右大腿。緊急手術清創(chuàng)后徐先生被送入ICU進行密切監(jiān)護,同時接受抗感染治療。
 
  經診斷,徐先生由于不當食用生腌蟹后感染了創(chuàng)傷弧菌,進一步導致創(chuàng)傷弧菌性敗血癥、壞死性筋膜炎、膿毒血癥等癥狀。


  什么是創(chuàng)傷弧菌
 
  創(chuàng)傷弧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通常存在于溫暖的海水環(huán)境中。這種細菌可以通過食用被污染的海鮮或者通過傷口接觸受污染的海水而感染人類,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
 
  感染創(chuàng)傷弧菌后的大多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的傷口感染,表現為紅、腫、痛,甚至組織壞死。嚴重情況下會發(fā)展為壞死性筋膜炎,并伴隨發(fā)燒、發(fā)冷、疲倦等癥狀;食用被創(chuàng)傷弧菌污染的食物還會導致急性腸胃炎,出現發(fā)燒、發(fā)冷、腹瀉、嘔吐、惡心和胃痛等癥狀。
 
  當患有慢性肝病、糖尿病、長期嗜酒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感染創(chuàng)傷弧菌時會出現嚴重的血液感染,甚至可能迅速發(fā)展為創(chuàng)傷弧菌膿毒癥,約50%-70%的患者可能在48小時內死于膿毒性休克及多臟器功能衰竭。
 
  創(chuàng)傷弧菌常見的感染方式
 
  絕大多數人正常接觸或科學食用海鮮不會造成創(chuàng)傷弧菌感染,但若在處理食物時被帶菌海生生物刺傷或體表創(chuàng)口暴露于帶菌的海生生物、海水、礁石、漁具等物品時就會感染創(chuàng)傷弧菌。此外,生食帶菌的生鮮產品,尤其是當患有口腔潰瘍、消化道潰瘍等疾病的人群生食帶菌產品時,感染風險更高。
 
  安全食蟹,如何遠離創(chuàng)傷弧菌?
 
  雖然創(chuàng)傷弧菌廣泛分布在魚、蝦、蟹等生鮮產品中,且對生存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較強,但其對高溫較為敏感,因此建議大家秋季品嘗大閘蟹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佩戴手套:處理螃蟹時應佩戴手套,防止被刺傷或夾傷,如果身上有開放性傷口,應盡量避免直接接觸海水或海產品。
 
  避免生食:盡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大閘蟹,可以采用蒸煮的方式,既能保留螃蟹的鮮美,又可有效避免致病菌的困擾。
 
  充分加熱:烹調大閘蟹時要確保加熱至熟透,一般建議加熱至100℃并持續(xù)15-30分鐘。
 
  注意衛(wèi)生:盛裝生、熟食品的器具要分開,注意定時清洗消毒餐具、抹布、砧板等,以防交叉污染。
 
  來源:常州疾控 病原微生物檢驗科  杜強 章佳蘭/文



日期:2024-09-18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