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杭州市圍繞農產品生產全鏈條質量安全監管,從投入品、生產過程、巡查巡檢、抽樣檢測、承諾達標合格證、信用追溯等多環節多角度聯合發力,積極推進“數智農安”智慧化監管,有效提升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一、著眼全程管控,強化頂層設計
(一)明確產品框架。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因素,明確生產主體信息庫、數智農安移動端、電子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農產品生產主體信用評價體系、追溯和監管系統的“一庫一端一證一體系兩系統”架構。
(二)推動互聯互通。一是部門聯動。縱向貫通市、區縣(市)、鄉鎮(街道)、村和生產主體,實現五級一張網;橫向對接省農業農村廳、省信用辦、市氣象局、金融機構等,實現多跨協同。二是信息聯通。打通市農業農村局內部種植、畜禽、水產品、執法等信息,實現生產信息一張網。借助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建立數據模型,設計運算法則,實現信息可共享、源頭可追溯、數據可定位、風險可防范。目前,全市3509家規模生產主體及生產大戶已全部納入信息庫,建立電子檔案,共享各類信息數據1880.89余萬條。
(三)優化業務流程。改變逐級上傳下達流程,實行任務下發、執行跟蹤、不合格處置等線上全流程閉環管理。針對以往被抽檢主體難選擇、安排不均勻、覆蓋不全面等問題,推動形成“根據系統自動生成的信用等級自主選擇、并通過模型預算智能分配”的抽檢方式。2021年以來,該系統共執行357個抽檢任務,累計抽樣17715批次,處置風險主體201家,抽檢覆蓋率同比增加25個百分點。
二、聚焦監管質效,筑牢安全屏障
(一)信用評級提精度。引入農產品生產主體信用評價機制,著眼農產品生產全鏈條管控,不斷升級完善評價系統,設立13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45項具體評分標準及5種嚴重失信情景。融合省市公共服務平臺數據,建立數字化信用分析模型,實現全市3509家生產主體信用自動評價,以5種顏色分別代表5個信用等級。目前A級221家,B級1134家,C級2151家,D級3家,E級為0家。
(二)風險識別強預警。將生產主體農獸藥采購記錄、農事操作記錄、月度上市農產品記錄、承諾達標合格證開具記錄等信息納入全市2164名鄉鎮和村“網格監管員年度巡查任務清單”,并自動生成轄區內生產主體落實質量安全管控責任情況。同時,針對生產、監管、抽檢、信用等工作中所發現的問題,及時開展風險預警。如通過分析信用指標,查找生產主體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開出“處方”,并推送至所屬網格員和生產主體,實現精確預防和預警,先后發送隱患整改信息7565條,有效消除了監管漏洞和盲區。
(三)分級監管擴廣度。通過分級監管,優化資源分配,有效解決基層精力有限問題。對常年無問題、信用好的生產主體,在保持最低抽檢和巡查次數基礎上,降低50%抽檢和巡查比例;對偶發問題、信用較好的生產主體,維持100%的抽檢和巡查比例;對問題較多、信用一般的生產主體,增加監管力度,將抽檢比例和巡查檢查頻次提高到200%;對使用違禁藥物的生產主體,將其列入嚴重失信名單,不限制抽查比例和頻次。
三、突出惠民管用,助力提質增效
(一)優化服務,提升產品品質。堅持建設為管、建設為用,以多維度數據為基礎,對主體進行精準畫像,點對點推送生產模式示范圖、農事指導、農資信息、產品供銷統計、農業氣象數據和災害性天氣預警等內容,為生產主體提供及時有效的生產技術服務,提升農產品品質。“數智農安”系統上線以來,生產主體點擊各類服務信息量近3100萬人次。
(二)陽光生產,提振消費信心。為每個生產主體賦予一個專屬二維碼,消費者通過手機掃描,即可看到生產主體的種植養殖、采收、銷售、認證等全過程,了解主體信用等級、地圖導航定位、企業基本情況等信息,增強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透明度。同時,根據不同主體和產品特點,個性化定制承諾達標合格證,讓消費者掃碼“一站式”體驗,解決百姓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知情難、追溯難問題。目前,承諾達標合格證已被納入“浙農碼”,并上架“浙里辦”“浙政釘”平臺。
(三)信用惠民,助農增收共富。市級農業農村部門與省農信聯社杭州辦事處、農業銀行杭州分行,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與當地金融機構等分別簽訂協議,按照農業生產主體的信用情況,在低于正常貸款利率的基礎上,以差異化金融服務辦法提供資金貸款,激勵生產者誠信生產,助力增收致富。如建德農商銀行對當地A級的生產主體給予300萬授信額度,年利率最低4.15%;對B級的給予200萬授信額度,年利率最低4.35%。2021年以來,累計為676家B級以上主體發放貸款超過7.2億元,節省利息1689萬元。
日期:2024-03-19
一、著眼全程管控,強化頂層設計
(一)明確產品框架。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因素,明確生產主體信息庫、數智農安移動端、電子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農產品生產主體信用評價體系、追溯和監管系統的“一庫一端一證一體系兩系統”架構。
(二)推動互聯互通。一是部門聯動。縱向貫通市、區縣(市)、鄉鎮(街道)、村和生產主體,實現五級一張網;橫向對接省農業農村廳、省信用辦、市氣象局、金融機構等,實現多跨協同。二是信息聯通。打通市農業農村局內部種植、畜禽、水產品、執法等信息,實現生產信息一張網。借助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建立數據模型,設計運算法則,實現信息可共享、源頭可追溯、數據可定位、風險可防范。目前,全市3509家規模生產主體及生產大戶已全部納入信息庫,建立電子檔案,共享各類信息數據1880.89余萬條。
(三)優化業務流程。改變逐級上傳下達流程,實行任務下發、執行跟蹤、不合格處置等線上全流程閉環管理。針對以往被抽檢主體難選擇、安排不均勻、覆蓋不全面等問題,推動形成“根據系統自動生成的信用等級自主選擇、并通過模型預算智能分配”的抽檢方式。2021年以來,該系統共執行357個抽檢任務,累計抽樣17715批次,處置風險主體201家,抽檢覆蓋率同比增加25個百分點。
二、聚焦監管質效,筑牢安全屏障
(一)信用評級提精度。引入農產品生產主體信用評價機制,著眼農產品生產全鏈條管控,不斷升級完善評價系統,設立13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45項具體評分標準及5種嚴重失信情景。融合省市公共服務平臺數據,建立數字化信用分析模型,實現全市3509家生產主體信用自動評價,以5種顏色分別代表5個信用等級。目前A級221家,B級1134家,C級2151家,D級3家,E級為0家。
(二)風險識別強預警。將生產主體農獸藥采購記錄、農事操作記錄、月度上市農產品記錄、承諾達標合格證開具記錄等信息納入全市2164名鄉鎮和村“網格監管員年度巡查任務清單”,并自動生成轄區內生產主體落實質量安全管控責任情況。同時,針對生產、監管、抽檢、信用等工作中所發現的問題,及時開展風險預警。如通過分析信用指標,查找生產主體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開出“處方”,并推送至所屬網格員和生產主體,實現精確預防和預警,先后發送隱患整改信息7565條,有效消除了監管漏洞和盲區。
(三)分級監管擴廣度。通過分級監管,優化資源分配,有效解決基層精力有限問題。對常年無問題、信用好的生產主體,在保持最低抽檢和巡查次數基礎上,降低50%抽檢和巡查比例;對偶發問題、信用較好的生產主體,維持100%的抽檢和巡查比例;對問題較多、信用一般的生產主體,增加監管力度,將抽檢比例和巡查檢查頻次提高到200%;對使用違禁藥物的生產主體,將其列入嚴重失信名單,不限制抽查比例和頻次。
三、突出惠民管用,助力提質增效
(一)優化服務,提升產品品質。堅持建設為管、建設為用,以多維度數據為基礎,對主體進行精準畫像,點對點推送生產模式示范圖、農事指導、農資信息、產品供銷統計、農業氣象數據和災害性天氣預警等內容,為生產主體提供及時有效的生產技術服務,提升農產品品質。“數智農安”系統上線以來,生產主體點擊各類服務信息量近3100萬人次。
(二)陽光生產,提振消費信心。為每個生產主體賦予一個專屬二維碼,消費者通過手機掃描,即可看到生產主體的種植養殖、采收、銷售、認證等全過程,了解主體信用等級、地圖導航定位、企業基本情況等信息,增強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透明度。同時,根據不同主體和產品特點,個性化定制承諾達標合格證,讓消費者掃碼“一站式”體驗,解決百姓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知情難、追溯難問題。目前,承諾達標合格證已被納入“浙農碼”,并上架“浙里辦”“浙政釘”平臺。
(三)信用惠民,助農增收共富。市級農業農村部門與省農信聯社杭州辦事處、農業銀行杭州分行,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與當地金融機構等分別簽訂協議,按照農業生產主體的信用情況,在低于正常貸款利率的基礎上,以差異化金融服務辦法提供資金貸款,激勵生產者誠信生產,助力增收致富。如建德農商銀行對當地A級的生產主體給予300萬授信額度,年利率最低4.15%;對B級的給予200萬授信額度,年利率最低4.35%。2021年以來,累計為676家B級以上主體發放貸款超過7.2億元,節省利息1689萬元。
日期: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