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1 年我國肉羊產業產能快速恢復,市場需求旺盛,羊肉價格仍保持高位運行,肉羊產業技術研究新突破不斷。面對不斷收緊的資源環境約束、全球農業生產系統變革以及自然災害和大流行病頻發等多重因素的沖擊,我國肉羊產業在多個產業鏈環節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預計2022 年,我國羊肉產量將持續增加,但漲幅有限。建議在鞏固提升傳統主產區的基礎上,挖掘潛力發展區,拓展增產空間,多渠道增加羊肉供給,促進生產高質高效發展。
1 2021 年我國肉羊產業發展概況
1.1 羊肉價格略有下降,但仍保持高位運行
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2021 年全國羊肉集貿市場月度平均價格(以下簡稱羊肉價格)與2020 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長,上半年各月同比增長率均保持在5% 以上,下半年差距總體縮小,各月平均較上年增長4.7%。2021 年1—12 月,羊肉價格從85.9 元/kg 下降至84.6 元/kg,下降了1.4%,但仍處于高位運行,且春節效應和季節性周期變動明顯:① 1—2 月,從85.9 元/kg 上升至87.5 元/kg,增長1.9%;② 2—8 月,從87.5 元/kg 下滑至81.9 元/kg,下降6.4%;③ 8—12 月,從81.9 元/kg 上升至84.6 元/kg,增長3.3%(圖1)。
1.2 羊肉產能持續增加,同比增速創近5年新高
2021年我國肉羊生產繼續向好,羊出欄量、存欄量和羊肉產量同比增長率均為近5 年最高。從存出欄量看,2021 年,我國羊出欄33 045.0 萬只,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加1 104.0 萬只,增幅達3.5%;年末羊存欄31 969.0 萬只,比上年增加1 314.2 萬只,增幅達4.3%。從出欄率看,近5 年羊只出欄率都突破了100%,2021 年達到歷史最高的107.8%,說明我國肉羊生產性能不斷增強。從羊肉產量看,2021 年羊肉產量達514.0 萬t,比上年增加21.7 t,增幅為4.4%,已經實現了《推進肉牛肉羊生產發展五年行動方案》中提到的“到2025 年羊肉產量穩定在500 萬t”的發展目標(表1)。
1.3 羊肉進口量恢復增長
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進口羊肉總量不斷增長,并在2012 年超過法國和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羊肉進口國。但2014 年受國內突發小反芻疫情影響,國內外羊肉價差明顯,羊肉進口規模開始縮減,直到2017 年才逐漸回升。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羊肉生產和貿易均呈現低迷態勢,我國羊肉進口量再一次下降,僅為36.5 萬t,同比下降7.0%。2021 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全球羊肉生產和消費市場逐漸活躍,我國羊肉進口規模也有所恢復,進口總量達到41.1 萬t,較上年增加12.5%;進口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其中3 月進口量最大;進口品類主要為凍帶骨綿羊肉、凍整頭及半頭綿羊肉和凍去骨綿羊肉,其中,凍帶骨綿羊肉占進口總量的76.9%;進口來源國主要為新西蘭(占比為59.0%)和澳大利亞(占比為35.3%),其中,新西蘭羊肉進口量較2020 年增長20.8%,但澳大利亞羊肉進口量延續了前2 年的下滑趨勢,同比下降4.7%,可以看出澳洲羊肉的貿易競爭力有所減弱。
1.4 羊肉消費穩步增長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轉變,城鄉居民肉類消費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羊肉需求量持續增長,在外消費比重上升較快。2021 年,我國羊肉表觀消費量達到554.9 萬t,比上年增長5.0%,表明國內羊肉消費需求依然旺盛,羊肉消費長期利好的態勢沒有改變。從消費種類看,在傳統熱鮮肉和冷凍肉消費的基礎上,冷鮮肉逐漸受到消費者歡迎,熟肉制品、休閑便捷食品等羊肉精深加工產品也更加豐富。從銷售模式看,近5 年羊肉戶內消費量逐年降低,2016—2020 年全國居民戶內羊肉消費總量從207.6 萬t 下降至169.5 萬t,共下降18.4%,而羊肉戶外消費不斷增加,但2020 年上半年受沖擊遇冷。2021 年,伴隨著疫情影響減弱,火鍋、燒烤等餐飲業回暖,全國餐飲收入46 895.0 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同時,電商新零售模式不斷涌現,在農貿市場、超市等傳統場所消費的基礎上,“線上”消費已經成為羊肉消費新的增長點。
1.5 羊肉出口量略有上升
我國雖是羊肉生產和消費大國,但自給能力不足,鮮少出口;出口品類比較局限,以山羊肉為主;出口市場越來越集中,主要為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從出口總量來看,2001—2006年,我國羊肉出口逐年上升,之后開始下降,盡管2010年有小幅回升,但整體仍保持下降趨勢。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羊肉出口量波動非常劇烈,全年羊肉出口總量下降至1717.7 t,相比2006年的峰值下降了94.8%。而2021年全球經貿環境整體共振向上,我國羊肉出口總量達到1 989.2 t,較上年增長15.8%;出口集中在下半年,11月出口量最大;出口地區仍以中國香港為主,出口量較上年增加17.1%,占總出口量的90.2%,出口份額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也表明我國羊肉出口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2 2021 年我國肉羊產業技術研究進展
2.1 育種技術
一是新品種不斷育成。我國先后育成41個新品種。二是良種繁育體系逐步完善。目前,全國有綿羊種羊場823家,山羊種羊場449家,遴選國家肉羊核心育種場28家,性能測定中心(站)和絨毛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各3個。
2.2 營養與飼料技術
一是功能調節性添加劑研究。主要分析了葡萄籽原花青素、肉桂醛、胍基乙酸、酶制劑、發酵飼料、誘食劑、微生態制劑等對羔羊消化代謝、瘤胃發酵、生長性能及機體健康等的影響。
二是發酵飼料研究。研究發現飼糧中添加40%(DM)全株玉米青貯時可以顯著改善肉羊瘤胃發酵,提高養分消化率,增強肉羊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當湖羊日糧中全株玉米青貯與花生秧比例為3:1(干物質基礎)時可降低飼料成本且不影響羊的生長性能和屠宰性能;玉米秸稈經揉絲微貯可提高徐淮山羊育肥效果及經濟效益,降低飼養成本,促進機體組織器官的發育及蛋白質、氨基酸的代謝;飼喂發酵花生秸稈可以增加肉羊采食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肉羊生長性能;在肉羊日糧中添加50%發酵苜蓿可提高其生長性能和營養物質表觀消化率,增強機體的免疫力;膨化秸稈微生物發酵飼料+NPN 對肉羊瘤胃發酵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是非常規飼料的開發應用。研究發現樹葉類(柳樹葉、槐樹葉)粗飼料的營養價值較秸稈類(水稻秸稈、玉米秸稈)和糟渣類(葡萄渣和醋糟)更高。
四是胃腸道發育研究。揭示了綿羊胎兒腸道微生物的起源與組成,羔羊早期補飼可通過上皮微生物調控瘤胃發育,并研究了不同生理時期羔羊胃腸道真菌發育規律。
五是特殊生理時期的營養調控。揭示了母羊圍產期生理指標及消化代謝的變化規律;明確了斷奶羔羊最佳的飼糧過渡方式,降低斷奶應激;開展了寒冷條件下,冷應激調控劑對綿羊生產性能、血清生化、瘤胃發酵和消化代謝的影響。
六是舍飼智慧化養殖技術研發。立足繁殖母羊冬季放牧生產方式中母羊能量消耗大、飼養成本高、產草量低的現狀,對牧區肉羊養殖重大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建立了“草原羊肉智慧產業園”舍飼技術模式,配套動物防疫欄、母子分欄門、自動飲水裝置、智慧牧場系統等。
七是營養需要研究。進行了荒漠草原土、草、畜系統中主要礦物質元素季節變化規律、北方寒冷季節圈舍內不同能量水平日糧對肉羊生產性能的影響、蒙古羊銅的適宜供給量和營養監測模型建立、冷應激和不同日糧能量水平下蒙古羊生產性能表現等多個方面的研究。
八是TMR 及粗飼料應用。應用結果表明飼喂TMR 日糧的羔羊,飼料利用效率提高6.3%、平均日增重提高36.0%,90 d 只均耗料減少6.7 kg,飼料利用效率提高28.6%,只均收益提高了8.2%。
九是雜粕替代豆粕研究。在肉羊育肥階段,可用棉籽粕、菜籽餅、葵仁餅、亞麻籽餅等雜粕代替豆粕作為飼糧中的主要蛋白質源,具有更高的養殖效益。
2.3 疾病防治技術
一是布病等肉羊重要疾病診斷和檢測技術研發。發現了3 個評價布病S2 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標記基因novel-229(miRNA)、novel-609(miRNA)、novel-973(miRNA);建立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布魯氏菌診斷方法;建立了布魯氏桿菌與羊源多殺性巴氏桿菌雙重巢式PCR 檢測方法等。二是肉羊重要疾病疫苗的研發。構建了羊口瘡- 羊痘細胞弱毒疫苗效力評價動物實驗模型。三是肉羊重要疾病的藥物研發。四是肉羊重要疾病凈化與監測研究。
2.4 屠宰與羊肉加工技術
一是羊肉品質評價研究。初步確定了ENO3、PGM1 等8 個羊肉品質潛在生物標志物;揭示了不同品種綿羊與肌纖維發育性狀相關的差異代謝物和關鍵表達基因。
二是羊肉品質智能識別技術研究。開發了基于硫化氫、光纖光譜技術的羊肉新鮮度識別技術;評估了花青素、姜黃素等天然指示劑對羊肉新鮮度的監測能力;研建了一體化羊肉品質檢測裝備。
三是羊肉精準保鮮數字物流技術研究。揭示了肌球蛋白調節輕鏈磷酸化靶向調節肌動球蛋白解離的機制;闡明了糖酵解對羔羊肉品質調控的作用機制和超快速冷卻抑僵直保質與抑菌保鮮的機制;明確了反復凍融、超聲波輔助凍融對羊肉品質的影響。
四是烤羊肉風味與加工危害物分析研究。揭示了綠原酸、表兒茶素等抑制羊肉烤制過程中雜環胺形成規律;闡明了磷脂酰膽堿與磷脂酰乙醇胺可能是形成烤羊肉風味物質的關鍵脂質;研究了天然香辛料對鹵煮羊肉品質的影響;構建了基于機器視覺技術的烤羊肉顏色識別與褐變程度預測技術。
五是羊副產物高值化加工技術研究。揭示了超高壓及處理對羊骨脫脂效果、羊肝醬風味品質的作用效果。
六是羊肉質量安全監測研究。研發了活羊胴體性狀CT 精準測定與評價技術、羊肉致病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建立了羊肉中多黏菌素液相色譜- 串聯質譜檢測方法;構建了肉羊運輸應激標志物預測模型。
2.5 生產與環境控制技術
一是智慧牧場建設。二是羊舍設施開發。三是糞污資源化利用。揭示了持續施入羊糞有機肥(7.5~12.5 t/hm2)可以顯著提升飼草產量(38.1%~46.4%)、土壤中鉀和有機磷含量;發現使用新型羊糞快腐菌劑可以從多方面提升羊糞有機肥的肥效,同時能夠增加微生物多樣性,增強土壤的持水能力及抗旱能力;揭示了羊糞在土壤修復、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2021年我國肉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推廣機制不完善
一是肉羊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良種利用率低、生產性能不穩定。國內種羊數量少、質量差,缺乏專門化的肉羊品種,尤其是缺乏生產優質羔羊肉的終端雜交父本。雖然目前我國種羊繁育體系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進度緩慢,種羊的生產與培育技術與國外仍然存在差距。
二是肉羊良種鑒定機構缺位,推廣體系設置不合理。受限于鑒定推廣體系不完善,全國范圍內良種普及率低,同一品種在不同企業間生產性能差異較大,且散戶采納良種意愿不足。2021 年,根據國家現代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對13個省(區)的調研數據,有53.1% 的養殖戶未采用肉羊良種,從而制約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
3.2 科學養殖水平不高,獸藥使用有待規范
一是日糧和精飼料配方未得到科學應用。很多肉羊養殖者對肉羊的營養需要缺乏了解,有什么喂什么,沒有形成日糧配合的飼喂觀念,更沒有掌握相關技術。相對于規?;驁鰧I化的飼料種植基地,部分散戶的飼草料來源渠道多且不規范,不利于基層質量安全監管。
二是添加劑和獸藥違規使用現象時有發生。僅2020 年上半年,農業農村部查處的農獸藥違法案件就達1.27 萬件;2021 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了多地多批次食品檢出農獸藥殘留。在飼養環節,部分散戶缺少專業的養殖和管理知識,對投入品的品質和適用性識別能力差,同時缺乏科學長遠的生產計劃往往會降低投入品的數量和品質來節約生產成本,如違規添加“瘦肉精”等,不利于保障羊肉產品質量。
3.3 產業組織發展水平不高,養殖戶增收能力有限
一是產業組織自主發展能力亟待提高。從2021 年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對全國四大優勢產區的調研結果看,目前我國肉羊生產仍以家庭經營為主,大部分養殖戶受傳統“一家一戶”散養模式影響,規?;?、標準化養殖意識淡薄,對新技術的采納意愿和接受應用能力較低。而肉羊養殖合作社“空殼化”問題也較為突出,大多數合作社只能參與到養殖前端,飼養規模小,提供的服務主要停留在技術、信息層面,在產業鏈其他環節的參與能力低,導致投入成本大而效益低。此外,各地普遍缺乏有影響力、帶動力和承擔社會責任的大型龍頭企業,大部分企業管理水平低、產品結構單一。
二是新型經營主體與散戶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帶動養殖戶增收能力有限。一方面,大多數合作社內部運行機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制度,沒有形成社員主導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機制。另一方面,養殖戶與屠宰加工企業之間市場地位不對等,利益聯結較為薄弱,屠宰加工環節收益向養殖環節傳遞較少,養殖戶普遍處于弱勢地位。
3.4 屠宰加工標準化程度低,加工體系不健全
一是屠宰加工標準化程度低,羊肉產品多樣化程度低。二是羊肉制品分級分類標準不完善,生產加工標準體系不健全。由于我國還沒有建立起統一的羊肉加工標準體系,未形成完善的產品可追溯系統,加工肉制品安全隱患依然突出,優質產品不優價、劣質羊肉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
3.5 極端天氣防范應對體系不健全,抵御風險能力弱
2021 年我國多地發生的暴雨、暴雪等自然災害導致養殖場(戶)、企業等生產經營主體的養殖設施設備和羊只損失慘重。同時,自然災害引發的交通不暢加劇了飼草料供應緊張,羊只出欄補欄受阻,生產恢復緩慢。此外,飼養環境遭到破壞后羊只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侵襲,各類人畜共患病流行和發生風險大大增加。這也暴露出我國肉羊產業各環節在極端天氣防范意識、災害應對能力、預警應急機制和公共衛生體系等方面依然存在著短板。
4 2022年我國肉羊產業發展趨勢展望
4.1 羊肉產量將持續增加,但漲幅有限
21 世紀以來,我國羊肉產量增長較快,2001—2021 年增長了89.1%,年均增長率達到3.2%,近5 年增速雖有所減緩但年均增長率為也達到了2.2%。未來,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肉羊產業穩步高質量發展。一是內生動力持續釋放,肉羊生產發展方式將逐漸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養殖標準化水平和規?;潭忍岣?,產業提質增效潛力釋放;二是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國家將持續落實良種補貼、規模場補貼、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等產業扶持政策,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保種場和保護區,穩步推進糧改飼項目,選擇重點幫扶縣支持肉羊產業全鏈條發展,進一步激發產能,保障羊肉市場的供應能力。所以,預計2022 年羊肉產量將繼續增加,但考慮到產業發展仍面臨著資源環境等條件約束,產量漲幅有限,長期來看羊肉產量增速將減緩并達到相對穩定的水平。
4.2 羊肉市場需求將穩中有增,但易受到突發事件影響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費結構升級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都將推動未來羊肉消費需求的增長。所以,預計2022年我國羊肉市場需求將穩中有升,居民戶外消費和電商平臺消費或將明顯增加。然而,隨著2021 年生豬產能的進一步恢復和提升,豬肉價格已經進入下行通道,2021 年1—12 月集貿市場豬肉月度價格從53.6 元/kg下降至28.4 元/kg,降幅達47.0%,羊肉對豬肉的替代效應持續減弱。加之消費者偏好整體穩定以及羊肉價格高位運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羊肉需求量增速不明顯,長期來看將趨于穩定,但易受到突發事件的影響。
4.3 羊肉進口增幅放緩,出口或將縮減
根據我國與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兩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我國對新西蘭羊肉進口關稅在2016 年已削減至零,澳大利亞方面也將在2023 年降為零,進口羊肉價格優勢進一步凸顯,預計未來將有更多質優價廉的新、澳羊肉進入國內市場。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合作關系的深化,我國羊肉進口來源有望進一步擴展。但是,受物流、成本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國羊肉進口以冷凍肉為主,冷鮮肉非常少,而兩者口感差異較大,進口羊肉難以完全替代國內新鮮羊肉,所以羊肉進口規模增長有限。從我國羊肉出口情況來看,雖然我國是羊肉生產和消費大國,但自給能力不足,在質量、生產技術等方面處于國際競爭劣勢,多年來出口呈緩慢下降趨勢??傮w而言,預計2022 年我國羊肉進口不會大幅度增長,出口或將縮減,但均可能受到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以及突發事件(如全球性疫病等)的影響。
4.4 羊肉價格仍處高位,或將小幅上漲
隨著小反芻疫病對羊肉市場影響的消退,國內羊價持續升高,2017—2020 年平均每年上漲8.6%,2021 年羊肉價格雖整體呈下行態勢,但仍然高于2020 年同期。根據前文分析,雖然肉羊產能逐年增長,羊肉市場供給緊張情況得到一定緩解,加之進口增速趨緩,我國羊肉市場供需缺口將常態化,而諸如飼草料成本、仔畜成本和人工成本等養殖成本的高漲態勢也未見減弱。此外,考慮到生豬產能已進入持續去化階段,價格周期整體向上的市場共識已經形成,在其帶動下,預計2022 年羊肉整體價格仍將保持高位運行,或將出現小幅上漲。
5 2022年促進肉羊產業發展相關建議
5.1 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和發展重點
以羊肉增產保供為目標,統籌牧區、農區、南方草山草坡地區肉羊生產。東北區要發揮東三省和內蒙古豐富的糧食飼料及秸稈飼料資源優勢,推進肉羊養殖方式向舍飼、半舍飼轉變,加強品種選育與改良,并提升養殖主體防災減災能力。中原區要拓寬飼草料多元化供給渠道,推廣標準化規模養殖,提升機械化水平。西北區要加強地方特色肉羊品種保護,以草畜平衡為基礎發展現代家庭農牧場,提高肉羊供給品質,穩定羊肉生產。西南區要因地制宜開發利用草山草坡和農閑田資源,探索“公司+ 合作社+ 農牧戶”等多元主體聯合的肉羊養殖新模式,打造地理標志性羊肉品牌,發展特色養殖。
5.2 加大肉羊良種繁育和推廣力度
一是結合各地資源條件和養殖基礎,明確主推品種,做好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同時引進國外優良品種,開展系統性聯合育種,培育適合中國生產條件的品種品系。
二是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改善種畜站基礎設施條件,提高人工授精服務水平,打通良種推廣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加快建設種禽畜生產性能測定中心和遺傳評估中心,做好種質評價和質量認證,以統一標準開展繁育推廣工作和生產技術普及。
5.3 不斷提高飼養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一是進一步完善飼養標準,保障養殖投入品供應高效安全,繼續加強研發肉羊飼料配制技術和加工工藝,指導養殖戶進行標準化生產,促使肉羊產業向更加標準更加優化的方向發展。
二是加強動物疫病防控,樹立“保健重于預防、預防重于治療”的思想,健全和完善基層動物疫病防控和檢測監督機構,摸清各地傳染病的流行情況,制定并執行科學的免疫程序,加快相關疫苗的研發推廣。
三是注重飼養環境控制,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的深入融合,推動建設智能化數字化養殖場和家庭牧場。
5.4 完善上下游主體利益聯結機制
一是要繼續開展多種合作生產形式,積極引導和支持眾多的小規模散戶走產業化、規?;图s化的養羊方式,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是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推動建立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社和家庭農牧場跟進、廣大養殖戶參與的肉羊產業化聯合體,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利潤合理分配。
三是要引導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領養殖戶調結構、闖市場、增收入。
5.5 規范完善肉羊屠宰與加工流通體系
一是制定適用于新型加工技術與生產方式配套的標準體系,促進屠宰企業多方面標準化改造與升級,建立從養殖、運輸、屠宰、分割、加工到銷售全程的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和追溯體系。
二是充分利用地方品種資源優勢,發展具有地區綠色資源優勢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肉類加工產品,打造肉制品加工產業集群。
三是通過本地消化轉移或引進外地精深加工企業等方式,完成對下游產品的轉化和利用,聚合絨、毛、皮、骨、血、臟器等特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
5.6 完善災前預警體系和災后救援體系
一是不斷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建立健全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制度。各部門應秉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采取措施提前避災,并做好協調物資供應等配套工作。二是聯合氣象部門、交通部門、農業部門等建立應急救援合作機制,為快速有效開展應急救援提供支持和保障,完善救災保障體系,確保每次預警后都能有制度化的成熟反應。三是增強養殖戶避險自救能力。開展有關自然災害對產業影響及災害防控措施的宣傳和培訓工作,讓公眾了解相關工作,及時做好防范。
5.7 完善強化政府職能
一是加強法制保障。建立產業鏈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各負其責,互相配合,切實履行好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責。二是繼續加大肉羊產業財政扶持。繼續穩步實施和落實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規模場補貼和草原生態補獎等補貼政策,支持動物防疫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建立重大疫情應急機制和處置基金。三是不斷創新產業發展金融支持。對肉羊養殖、加工、流通等環節加大投資,推行抵押貸款試點。四是強化技術人才培養和技術指導支持。集聚產業技術體系、科研院所和企業力量,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模式,不斷完善基層畜牧獸醫部門基礎設施設備,擴大基層人才隊伍,提高業務素質。
日期:2022-03-14
1 2021 年我國肉羊產業發展概況
1.1 羊肉價格略有下降,但仍保持高位運行
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2021 年全國羊肉集貿市場月度平均價格(以下簡稱羊肉價格)與2020 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長,上半年各月同比增長率均保持在5% 以上,下半年差距總體縮小,各月平均較上年增長4.7%。2021 年1—12 月,羊肉價格從85.9 元/kg 下降至84.6 元/kg,下降了1.4%,但仍處于高位運行,且春節效應和季節性周期變動明顯:① 1—2 月,從85.9 元/kg 上升至87.5 元/kg,增長1.9%;② 2—8 月,從87.5 元/kg 下滑至81.9 元/kg,下降6.4%;③ 8—12 月,從81.9 元/kg 上升至84.6 元/kg,增長3.3%(圖1)。
1.2 羊肉產能持續增加,同比增速創近5年新高
2021年我國肉羊生產繼續向好,羊出欄量、存欄量和羊肉產量同比增長率均為近5 年最高。從存出欄量看,2021 年,我國羊出欄33 045.0 萬只,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加1 104.0 萬只,增幅達3.5%;年末羊存欄31 969.0 萬只,比上年增加1 314.2 萬只,增幅達4.3%。從出欄率看,近5 年羊只出欄率都突破了100%,2021 年達到歷史最高的107.8%,說明我國肉羊生產性能不斷增強。從羊肉產量看,2021 年羊肉產量達514.0 萬t,比上年增加21.7 t,增幅為4.4%,已經實現了《推進肉牛肉羊生產發展五年行動方案》中提到的“到2025 年羊肉產量穩定在500 萬t”的發展目標(表1)。
1.3 羊肉進口量恢復增長
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進口羊肉總量不斷增長,并在2012 年超過法國和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羊肉進口國。但2014 年受國內突發小反芻疫情影響,國內外羊肉價差明顯,羊肉進口規模開始縮減,直到2017 年才逐漸回升。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羊肉生產和貿易均呈現低迷態勢,我國羊肉進口量再一次下降,僅為36.5 萬t,同比下降7.0%。2021 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全球羊肉生產和消費市場逐漸活躍,我國羊肉進口規模也有所恢復,進口總量達到41.1 萬t,較上年增加12.5%;進口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其中3 月進口量最大;進口品類主要為凍帶骨綿羊肉、凍整頭及半頭綿羊肉和凍去骨綿羊肉,其中,凍帶骨綿羊肉占進口總量的76.9%;進口來源國主要為新西蘭(占比為59.0%)和澳大利亞(占比為35.3%),其中,新西蘭羊肉進口量較2020 年增長20.8%,但澳大利亞羊肉進口量延續了前2 年的下滑趨勢,同比下降4.7%,可以看出澳洲羊肉的貿易競爭力有所減弱。
1.4 羊肉消費穩步增長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轉變,城鄉居民肉類消費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羊肉需求量持續增長,在外消費比重上升較快。2021 年,我國羊肉表觀消費量達到554.9 萬t,比上年增長5.0%,表明國內羊肉消費需求依然旺盛,羊肉消費長期利好的態勢沒有改變。從消費種類看,在傳統熱鮮肉和冷凍肉消費的基礎上,冷鮮肉逐漸受到消費者歡迎,熟肉制品、休閑便捷食品等羊肉精深加工產品也更加豐富。從銷售模式看,近5 年羊肉戶內消費量逐年降低,2016—2020 年全國居民戶內羊肉消費總量從207.6 萬t 下降至169.5 萬t,共下降18.4%,而羊肉戶外消費不斷增加,但2020 年上半年受沖擊遇冷。2021 年,伴隨著疫情影響減弱,火鍋、燒烤等餐飲業回暖,全國餐飲收入46 895.0 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同時,電商新零售模式不斷涌現,在農貿市場、超市等傳統場所消費的基礎上,“線上”消費已經成為羊肉消費新的增長點。
1.5 羊肉出口量略有上升
我國雖是羊肉生產和消費大國,但自給能力不足,鮮少出口;出口品類比較局限,以山羊肉為主;出口市場越來越集中,主要為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從出口總量來看,2001—2006年,我國羊肉出口逐年上升,之后開始下降,盡管2010年有小幅回升,但整體仍保持下降趨勢。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羊肉出口量波動非常劇烈,全年羊肉出口總量下降至1717.7 t,相比2006年的峰值下降了94.8%。而2021年全球經貿環境整體共振向上,我國羊肉出口總量達到1 989.2 t,較上年增長15.8%;出口集中在下半年,11月出口量最大;出口地區仍以中國香港為主,出口量較上年增加17.1%,占總出口量的90.2%,出口份額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也表明我國羊肉出口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2 2021 年我國肉羊產業技術研究進展
2.1 育種技術
一是新品種不斷育成。我國先后育成41個新品種。二是良種繁育體系逐步完善。目前,全國有綿羊種羊場823家,山羊種羊場449家,遴選國家肉羊核心育種場28家,性能測定中心(站)和絨毛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各3個。
2.2 營養與飼料技術
一是功能調節性添加劑研究。主要分析了葡萄籽原花青素、肉桂醛、胍基乙酸、酶制劑、發酵飼料、誘食劑、微生態制劑等對羔羊消化代謝、瘤胃發酵、生長性能及機體健康等的影響。
二是發酵飼料研究。研究發現飼糧中添加40%(DM)全株玉米青貯時可以顯著改善肉羊瘤胃發酵,提高養分消化率,增強肉羊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當湖羊日糧中全株玉米青貯與花生秧比例為3:1(干物質基礎)時可降低飼料成本且不影響羊的生長性能和屠宰性能;玉米秸稈經揉絲微貯可提高徐淮山羊育肥效果及經濟效益,降低飼養成本,促進機體組織器官的發育及蛋白質、氨基酸的代謝;飼喂發酵花生秸稈可以增加肉羊采食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肉羊生長性能;在肉羊日糧中添加50%發酵苜蓿可提高其生長性能和營養物質表觀消化率,增強機體的免疫力;膨化秸稈微生物發酵飼料+NPN 對肉羊瘤胃發酵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是非常規飼料的開發應用。研究發現樹葉類(柳樹葉、槐樹葉)粗飼料的營養價值較秸稈類(水稻秸稈、玉米秸稈)和糟渣類(葡萄渣和醋糟)更高。
四是胃腸道發育研究。揭示了綿羊胎兒腸道微生物的起源與組成,羔羊早期補飼可通過上皮微生物調控瘤胃發育,并研究了不同生理時期羔羊胃腸道真菌發育規律。
五是特殊生理時期的營養調控。揭示了母羊圍產期生理指標及消化代謝的變化規律;明確了斷奶羔羊最佳的飼糧過渡方式,降低斷奶應激;開展了寒冷條件下,冷應激調控劑對綿羊生產性能、血清生化、瘤胃發酵和消化代謝的影響。
六是舍飼智慧化養殖技術研發。立足繁殖母羊冬季放牧生產方式中母羊能量消耗大、飼養成本高、產草量低的現狀,對牧區肉羊養殖重大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建立了“草原羊肉智慧產業園”舍飼技術模式,配套動物防疫欄、母子分欄門、自動飲水裝置、智慧牧場系統等。
七是營養需要研究。進行了荒漠草原土、草、畜系統中主要礦物質元素季節變化規律、北方寒冷季節圈舍內不同能量水平日糧對肉羊生產性能的影響、蒙古羊銅的適宜供給量和營養監測模型建立、冷應激和不同日糧能量水平下蒙古羊生產性能表現等多個方面的研究。
八是TMR 及粗飼料應用。應用結果表明飼喂TMR 日糧的羔羊,飼料利用效率提高6.3%、平均日增重提高36.0%,90 d 只均耗料減少6.7 kg,飼料利用效率提高28.6%,只均收益提高了8.2%。
九是雜粕替代豆粕研究。在肉羊育肥階段,可用棉籽粕、菜籽餅、葵仁餅、亞麻籽餅等雜粕代替豆粕作為飼糧中的主要蛋白質源,具有更高的養殖效益。
2.3 疾病防治技術
一是布病等肉羊重要疾病診斷和檢測技術研發。發現了3 個評價布病S2 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標記基因novel-229(miRNA)、novel-609(miRNA)、novel-973(miRNA);建立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布魯氏菌診斷方法;建立了布魯氏桿菌與羊源多殺性巴氏桿菌雙重巢式PCR 檢測方法等。二是肉羊重要疾病疫苗的研發。構建了羊口瘡- 羊痘細胞弱毒疫苗效力評價動物實驗模型。三是肉羊重要疾病的藥物研發。四是肉羊重要疾病凈化與監測研究。
2.4 屠宰與羊肉加工技術
一是羊肉品質評價研究。初步確定了ENO3、PGM1 等8 個羊肉品質潛在生物標志物;揭示了不同品種綿羊與肌纖維發育性狀相關的差異代謝物和關鍵表達基因。
二是羊肉品質智能識別技術研究。開發了基于硫化氫、光纖光譜技術的羊肉新鮮度識別技術;評估了花青素、姜黃素等天然指示劑對羊肉新鮮度的監測能力;研建了一體化羊肉品質檢測裝備。
三是羊肉精準保鮮數字物流技術研究。揭示了肌球蛋白調節輕鏈磷酸化靶向調節肌動球蛋白解離的機制;闡明了糖酵解對羔羊肉品質調控的作用機制和超快速冷卻抑僵直保質與抑菌保鮮的機制;明確了反復凍融、超聲波輔助凍融對羊肉品質的影響。
四是烤羊肉風味與加工危害物分析研究。揭示了綠原酸、表兒茶素等抑制羊肉烤制過程中雜環胺形成規律;闡明了磷脂酰膽堿與磷脂酰乙醇胺可能是形成烤羊肉風味物質的關鍵脂質;研究了天然香辛料對鹵煮羊肉品質的影響;構建了基于機器視覺技術的烤羊肉顏色識別與褐變程度預測技術。
五是羊副產物高值化加工技術研究。揭示了超高壓及處理對羊骨脫脂效果、羊肝醬風味品質的作用效果。
六是羊肉質量安全監測研究。研發了活羊胴體性狀CT 精準測定與評價技術、羊肉致病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建立了羊肉中多黏菌素液相色譜- 串聯質譜檢測方法;構建了肉羊運輸應激標志物預測模型。
2.5 生產與環境控制技術
一是智慧牧場建設。二是羊舍設施開發。三是糞污資源化利用。揭示了持續施入羊糞有機肥(7.5~12.5 t/hm2)可以顯著提升飼草產量(38.1%~46.4%)、土壤中鉀和有機磷含量;發現使用新型羊糞快腐菌劑可以從多方面提升羊糞有機肥的肥效,同時能夠增加微生物多樣性,增強土壤的持水能力及抗旱能力;揭示了羊糞在土壤修復、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2021年我國肉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推廣機制不完善
一是肉羊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良種利用率低、生產性能不穩定。國內種羊數量少、質量差,缺乏專門化的肉羊品種,尤其是缺乏生產優質羔羊肉的終端雜交父本。雖然目前我國種羊繁育體系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進度緩慢,種羊的生產與培育技術與國外仍然存在差距。
二是肉羊良種鑒定機構缺位,推廣體系設置不合理。受限于鑒定推廣體系不完善,全國范圍內良種普及率低,同一品種在不同企業間生產性能差異較大,且散戶采納良種意愿不足。2021 年,根據國家現代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對13個省(區)的調研數據,有53.1% 的養殖戶未采用肉羊良種,從而制約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
3.2 科學養殖水平不高,獸藥使用有待規范
一是日糧和精飼料配方未得到科學應用。很多肉羊養殖者對肉羊的營養需要缺乏了解,有什么喂什么,沒有形成日糧配合的飼喂觀念,更沒有掌握相關技術。相對于規?;驁鰧I化的飼料種植基地,部分散戶的飼草料來源渠道多且不規范,不利于基層質量安全監管。
二是添加劑和獸藥違規使用現象時有發生。僅2020 年上半年,農業農村部查處的農獸藥違法案件就達1.27 萬件;2021 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了多地多批次食品檢出農獸藥殘留。在飼養環節,部分散戶缺少專業的養殖和管理知識,對投入品的品質和適用性識別能力差,同時缺乏科學長遠的生產計劃往往會降低投入品的數量和品質來節約生產成本,如違規添加“瘦肉精”等,不利于保障羊肉產品質量。
3.3 產業組織發展水平不高,養殖戶增收能力有限
一是產業組織自主發展能力亟待提高。從2021 年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對全國四大優勢產區的調研結果看,目前我國肉羊生產仍以家庭經營為主,大部分養殖戶受傳統“一家一戶”散養模式影響,規?;?、標準化養殖意識淡薄,對新技術的采納意愿和接受應用能力較低。而肉羊養殖合作社“空殼化”問題也較為突出,大多數合作社只能參與到養殖前端,飼養規模小,提供的服務主要停留在技術、信息層面,在產業鏈其他環節的參與能力低,導致投入成本大而效益低。此外,各地普遍缺乏有影響力、帶動力和承擔社會責任的大型龍頭企業,大部分企業管理水平低、產品結構單一。
二是新型經營主體與散戶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帶動養殖戶增收能力有限。一方面,大多數合作社內部運行機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制度,沒有形成社員主導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機制。另一方面,養殖戶與屠宰加工企業之間市場地位不對等,利益聯結較為薄弱,屠宰加工環節收益向養殖環節傳遞較少,養殖戶普遍處于弱勢地位。
3.4 屠宰加工標準化程度低,加工體系不健全
一是屠宰加工標準化程度低,羊肉產品多樣化程度低。二是羊肉制品分級分類標準不完善,生產加工標準體系不健全。由于我國還沒有建立起統一的羊肉加工標準體系,未形成完善的產品可追溯系統,加工肉制品安全隱患依然突出,優質產品不優價、劣質羊肉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
3.5 極端天氣防范應對體系不健全,抵御風險能力弱
2021 年我國多地發生的暴雨、暴雪等自然災害導致養殖場(戶)、企業等生產經營主體的養殖設施設備和羊只損失慘重。同時,自然災害引發的交通不暢加劇了飼草料供應緊張,羊只出欄補欄受阻,生產恢復緩慢。此外,飼養環境遭到破壞后羊只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侵襲,各類人畜共患病流行和發生風險大大增加。這也暴露出我國肉羊產業各環節在極端天氣防范意識、災害應對能力、預警應急機制和公共衛生體系等方面依然存在著短板。
4 2022年我國肉羊產業發展趨勢展望
4.1 羊肉產量將持續增加,但漲幅有限
21 世紀以來,我國羊肉產量增長較快,2001—2021 年增長了89.1%,年均增長率達到3.2%,近5 年增速雖有所減緩但年均增長率為也達到了2.2%。未來,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肉羊產業穩步高質量發展。一是內生動力持續釋放,肉羊生產發展方式將逐漸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養殖標準化水平和規?;潭忍岣?,產業提質增效潛力釋放;二是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國家將持續落實良種補貼、規模場補貼、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等產業扶持政策,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保種場和保護區,穩步推進糧改飼項目,選擇重點幫扶縣支持肉羊產業全鏈條發展,進一步激發產能,保障羊肉市場的供應能力。所以,預計2022 年羊肉產量將繼續增加,但考慮到產業發展仍面臨著資源環境等條件約束,產量漲幅有限,長期來看羊肉產量增速將減緩并達到相對穩定的水平。
4.2 羊肉市場需求將穩中有增,但易受到突發事件影響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費結構升級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都將推動未來羊肉消費需求的增長。所以,預計2022年我國羊肉市場需求將穩中有升,居民戶外消費和電商平臺消費或將明顯增加。然而,隨著2021 年生豬產能的進一步恢復和提升,豬肉價格已經進入下行通道,2021 年1—12 月集貿市場豬肉月度價格從53.6 元/kg下降至28.4 元/kg,降幅達47.0%,羊肉對豬肉的替代效應持續減弱。加之消費者偏好整體穩定以及羊肉價格高位運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羊肉需求量增速不明顯,長期來看將趨于穩定,但易受到突發事件的影響。
4.3 羊肉進口增幅放緩,出口或將縮減
根據我國與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兩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我國對新西蘭羊肉進口關稅在2016 年已削減至零,澳大利亞方面也將在2023 年降為零,進口羊肉價格優勢進一步凸顯,預計未來將有更多質優價廉的新、澳羊肉進入國內市場。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合作關系的深化,我國羊肉進口來源有望進一步擴展。但是,受物流、成本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國羊肉進口以冷凍肉為主,冷鮮肉非常少,而兩者口感差異較大,進口羊肉難以完全替代國內新鮮羊肉,所以羊肉進口規模增長有限。從我國羊肉出口情況來看,雖然我國是羊肉生產和消費大國,但自給能力不足,在質量、生產技術等方面處于國際競爭劣勢,多年來出口呈緩慢下降趨勢??傮w而言,預計2022 年我國羊肉進口不會大幅度增長,出口或將縮減,但均可能受到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以及突發事件(如全球性疫病等)的影響。
4.4 羊肉價格仍處高位,或將小幅上漲
隨著小反芻疫病對羊肉市場影響的消退,國內羊價持續升高,2017—2020 年平均每年上漲8.6%,2021 年羊肉價格雖整體呈下行態勢,但仍然高于2020 年同期。根據前文分析,雖然肉羊產能逐年增長,羊肉市場供給緊張情況得到一定緩解,加之進口增速趨緩,我國羊肉市場供需缺口將常態化,而諸如飼草料成本、仔畜成本和人工成本等養殖成本的高漲態勢也未見減弱。此外,考慮到生豬產能已進入持續去化階段,價格周期整體向上的市場共識已經形成,在其帶動下,預計2022 年羊肉整體價格仍將保持高位運行,或將出現小幅上漲。
5 2022年促進肉羊產業發展相關建議
5.1 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和發展重點
以羊肉增產保供為目標,統籌牧區、農區、南方草山草坡地區肉羊生產。東北區要發揮東三省和內蒙古豐富的糧食飼料及秸稈飼料資源優勢,推進肉羊養殖方式向舍飼、半舍飼轉變,加強品種選育與改良,并提升養殖主體防災減災能力。中原區要拓寬飼草料多元化供給渠道,推廣標準化規模養殖,提升機械化水平。西北區要加強地方特色肉羊品種保護,以草畜平衡為基礎發展現代家庭農牧場,提高肉羊供給品質,穩定羊肉生產。西南區要因地制宜開發利用草山草坡和農閑田資源,探索“公司+ 合作社+ 農牧戶”等多元主體聯合的肉羊養殖新模式,打造地理標志性羊肉品牌,發展特色養殖。
5.2 加大肉羊良種繁育和推廣力度
一是結合各地資源條件和養殖基礎,明確主推品種,做好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同時引進國外優良品種,開展系統性聯合育種,培育適合中國生產條件的品種品系。
二是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改善種畜站基礎設施條件,提高人工授精服務水平,打通良種推廣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加快建設種禽畜生產性能測定中心和遺傳評估中心,做好種質評價和質量認證,以統一標準開展繁育推廣工作和生產技術普及。
5.3 不斷提高飼養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一是進一步完善飼養標準,保障養殖投入品供應高效安全,繼續加強研發肉羊飼料配制技術和加工工藝,指導養殖戶進行標準化生產,促使肉羊產業向更加標準更加優化的方向發展。
二是加強動物疫病防控,樹立“保健重于預防、預防重于治療”的思想,健全和完善基層動物疫病防控和檢測監督機構,摸清各地傳染病的流行情況,制定并執行科學的免疫程序,加快相關疫苗的研發推廣。
三是注重飼養環境控制,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的深入融合,推動建設智能化數字化養殖場和家庭牧場。
5.4 完善上下游主體利益聯結機制
一是要繼續開展多種合作生產形式,積極引導和支持眾多的小規模散戶走產業化、規?;图s化的養羊方式,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是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推動建立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社和家庭農牧場跟進、廣大養殖戶參與的肉羊產業化聯合體,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利潤合理分配。
三是要引導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領養殖戶調結構、闖市場、增收入。
5.5 規范完善肉羊屠宰與加工流通體系
一是制定適用于新型加工技術與生產方式配套的標準體系,促進屠宰企業多方面標準化改造與升級,建立從養殖、運輸、屠宰、分割、加工到銷售全程的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和追溯體系。
二是充分利用地方品種資源優勢,發展具有地區綠色資源優勢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肉類加工產品,打造肉制品加工產業集群。
三是通過本地消化轉移或引進外地精深加工企業等方式,完成對下游產品的轉化和利用,聚合絨、毛、皮、骨、血、臟器等特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
5.6 完善災前預警體系和災后救援體系
一是不斷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建立健全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制度。各部門應秉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采取措施提前避災,并做好協調物資供應等配套工作。二是聯合氣象部門、交通部門、農業部門等建立應急救援合作機制,為快速有效開展應急救援提供支持和保障,完善救災保障體系,確保每次預警后都能有制度化的成熟反應。三是增強養殖戶避險自救能力。開展有關自然災害對產業影響及災害防控措施的宣傳和培訓工作,讓公眾了解相關工作,及時做好防范。
5.7 完善強化政府職能
一是加強法制保障。建立產業鏈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各負其責,互相配合,切實履行好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責。二是繼續加大肉羊產業財政扶持。繼續穩步實施和落實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規模場補貼和草原生態補獎等補貼政策,支持動物防疫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建立重大疫情應急機制和處置基金。三是不斷創新產業發展金融支持。對肉羊養殖、加工、流通等環節加大投資,推行抵押貸款試點。四是強化技術人才培養和技術指導支持。集聚產業技術體系、科研院所和企業力量,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模式,不斷完善基層畜牧獸醫部門基礎設施設備,擴大基層人才隊伍,提高業務素質。
日期:202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