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2021 年生豬產業發展狀況、未來發展趨勢與建議

   2022-03-04 中國畜牧雜志微信號劉小紅, 陳瑤生654
核心提示:2021 年是我國生豬產業遭遇最強烈“豬周期”影響的一年,也標志著規模化生豬養殖進入激烈競爭的新時期。本文總結了本年度國內外生豬產業生產與貿易概況,分析了我國生豬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展望了2022 年生豬產業發展趨勢,對未來生豬產業發展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世界食品網-m.cctv1204.com)
   摘 要:2021 年是我國生豬產業遭遇最強烈“豬周期”影響的一年,也標志著規模化生豬養殖進入激烈競爭的新時期。本文總結了本年度國內外生豬產業生產與貿易概況,分析了我國生豬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展望了2022 年生豬產業發展趨勢,對未來生豬產業發展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1 國內外生豬生產與貿易概況


  1.1 國際方面
 
  生豬生產方面,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21 年世界豬肉產量為10 610 萬t,同比上升10.81%。中國、歐盟(27 國)、美國的豬肉產量占世界的77.51%,同比略降,其中,中國占43.35%,同比上升5.4 個百分點,歐盟占22.32%,同比下降2 個百分點,美國占11.84%,同比略降。
 
  美國: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豬肉出口下滑影響,2021 年豬肉產量1 256 萬t, 同比下降2.27%。預計2022 年的豬肉產量與2021 年持平,約1 250 萬t。
 
  加拿大:加拿大豬肉產量維持平衡,2021 年豬肉產量215 萬t,同比增長1.65%。預計2022 年豬肉產量維持在215 萬t 左右。
 
  巴西:因經濟持續復蘇、飼養成本較低等利好因素,巴西養豬業持續強勢增長,2021 年豬肉產量達到433萬t,同比增長4.85%。預計2022 年豬肉產量持續上漲達到445 萬t 以上。
 
  歐盟:中國是歐盟豬肉主要出口目的地,2021 年1—4 月份由于中國豬肉價格處于高位對進口需求較高,歐盟的生豬屠宰量有所提升,但受到中國2021 年4 月以后的豬肉價格下跌以及進口豬肉需求下降的影響,下半年歐盟生豬屠宰量及生豬價格出現明顯下滑態勢。2021 年歐盟豬肉總產量2 368 萬t,同比增長1.98%,預計2022 年產量在2 360 萬t 左右。
 
  俄羅斯:由于對非洲豬瘟防控成效不斷改善及強勁的國內需求等利好因素,俄羅斯豬肉產量近年來持續強勢增長,2021 年豬肉產量達370 萬t,同比增長2.46%。預計2022 年豬肉產量與2021 年基本持平。
 
  在生豬貿易方面,2021 年世界豬肉貿易量略有下降,為1 163 萬t,同比下降0.81%。根據美國農業部的預計數據,2021 年中國豬肉進口量為450 萬t, 同比下降14.79%,為世界最大豬肉進口國,占全球進口量的38.69%, 同比下降6.35 個百分點;日本進口量為140 萬t,同比下降0.85%,占全球第2 位,份額為12.04%,與2020 年持平;墨西哥進口量110 萬t,同比上升16.40%,占全球9.46%,同比上升1.40 個百分點;韓國進口量為55 萬t,同比下降0.72%,占全球4.73%,與2020 年基本持平;中國香港進口40 萬t,同比上升5.82%,占全球3.44%,同比上升0.22 個百分點;菲律賓進口量50 萬t,同比上升199.40%,占全球4.30%,同比上升2.87 個百分點。
 
  從豬肉出口情況來看,2021 年世界主要豬肉出口國歐盟和美國的出口量均有所下降,巴西豬肉出口量創歷史新高。歐盟對外豬肉出口量500 萬t,同比下降3.23%;美國豬肉出口量326.5 萬t,同比下降3.61%,其中墨西哥、中國和日本是美國豬肉主要出口國;巴西豬肉出口量達113 萬t,同比增長10.78%;俄羅斯的豬肉出口量為12.4 萬t,主要出口至越南、烏克蘭等地。
 
  1.2 國內方面
 
  2021 年生豬出欄大幅增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生豬出欄67 128 萬頭,同比增加14 424萬頭,增長27.4%;豬肉產量5 296 萬t,同比增加1 183萬t,增長28.8%。2021 年末全國生豬存欄44 922 萬頭,同比增長10.5%,其中能繁母豬存欄4 329 萬頭,同比增長4.0%,分別達到2017 年末的101.7% 和96.8%。隨著出欄量的增加,預計2022 年上半年生豬價格仍將面臨下行壓力,不排除2022 年4 月份前后豬價再次探底。
 
  在生豬貿易方面,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1 年我國豬肉及豬雜碎進口總量500 萬t,同比下降12.74%,其中豬肉進口量371 萬t,同比下降15.49%;凍豬雜碎進口量129 萬t,同比下降3.73%。
 
  2 2021 年生豬產業發展狀況


  2.1 生豬產業特點


  2.1.1 生豬產能恢復超預期,價格大幅下跌,國家出臺產能調控政策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 年2 季度末全國生豬存欄43 911 萬頭,比上年同期增加9 915萬頭,同比增長29.2%。其中,能繁母豬存欄4 564 萬頭,同比增加935 萬頭,增長25.7%。生豬存欄恢復到2017 年末的99.4%,能繁母豬存欄恢復到2017 年末的102.1%,生豬產能恢復目標提前半年完成。
 
  2021 年1 月6 日全國活豬平均價格為36.94 元/kg,2021 年10 月6 日跌至10.63 元/kg,每千克下跌26.31元,跌幅達到71.22%,創2019 年4 月以來新低。雖然10 月中旬以來豬價有所反彈,但截至12 月末,豬價又跌回至16.0 元/kg 成本線附近。
 
  為應對“豬周期”的負面影響,9 月份農業農村部頒布了《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提出:“十四五”期間,以正常年份全國豬肉產量在5 500 萬t時的生產數據為參照,設定能繁母豬存欄量調控目標。各地隨后也陸續出臺了配套政策。
 
  2.1.2 豬肉進口仍維持高位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表明,豬肉進口總量有所下降,但與非洲豬瘟疫情前正常年份120 萬t 左右的進口水平相比,仍然增長2 倍以上,總體保持在較高水平。從2022 年1 月1 日起,我國豬肉進口稅率將從8% 上調至12%,預計2022 年的豬肉進口量為200 萬~250 萬t。
 
  2.1.3 種業振興成全行業熱點
 
  品種是國家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決定了整個產業鏈的生產效率,種業科技貢獻率達30%~50%。2021 年國家出臺種業振興方案,作為一項長遠謀劃方案,將持續圍繞資源保護、科技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五大行動開展工作,2021 年重點開展畜禽遺傳資源的普查,著手構建企業陣型,部分地區加快了區域性種公豬站的布局。《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 年)》于2021 年4 月由農業農村部頒布實施。在國家政策導向下,全國各地將陸續出臺相應的種業振興方案。
 
  2.1.4 非洲豬瘟等主要疫病防控形勢總體平穩,但防控壓力仍然較大
 
  2021 年共報告發生家豬疫情15 起,大多與生豬調運有關。田間非洲豬瘟病毒呈現毒株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加大了非洲豬瘟防控的難度。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和豬流行性腹瀉在部分地區流行面較廣,是影響養豬生產效益的主要疫病。前者造成母豬流產和保育豬的高死淘率,后者引起哺乳仔豬高死亡率。豬格拉瑟病和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影響養豬生產的主要細菌性疫病,造成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藥物預防和免疫預防效果不佳。因抗生素限制使用,豬場的細菌病發生呈現抬頭趨勢,特別是一些條件性致病菌引起的臨床疾病(如巴氏桿菌病)。養殖密度增加導致生物安全風險進一步加大,尤其是立體式養殖模式(樓房養豬)給疫病防控帶來很大的壓力。
 
  2.1.5 飼料糧安全備受關注,大力推廣玉米豆粕減量替代,無抗時代飼料監管日趨成熟
 
  糧食安全的核心是飼料糧安全,2021 年初豆粕大幅度漲價,玉米也隨之上漲,給我國飼料糧供給帶來嚴峻挑戰。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對這一局面提前預判,在2021 年3 月15 日發布關于推進玉米豆粕減量替代工作的通知,下達了《飼料中玉米豆粕減量替代工作方案》。4 月17 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飼料原料營養價值數據庫和飼料中玉米豆粕減量替代技術方案,充分發掘利用本土飼料資源,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型日糧配方結構。全國飼料行業十大領軍企業和三十強企業代表公開發出“推進玉米豆粕減量替代,共同維護飼料糧供給安全的倡議”。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提出要加強飼料糧減量替代。
 
  為加強無抗時代飼料監管,建立了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為核心,《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規范》《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許可管理辦法》《飼料原料目錄》《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飼料添加劑安全使用規范》等配套規章制度相結合的飼料法律法規體系,推進飼料禁抗和鋅銅等微量元素減量化,并出臺了《全國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方案(2021—2025 年)》,全面推動綠色發展。
 
  2.1.6 智慧養殖成行業關注熱點,亟需相關標準
 
  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生豬養殖提質增效的雙要素驅動下,RFID耳標識別、大量新型傳感器和識別技術廣泛應用于豬只識別、體重測量、豬只體溫等生物學檢測,信息化和智能化成為生豬產業發展的重要特點,新型智能溫控系統、節水糞尿收集和輸送系統、樓房豬場等不斷應用。基于4G/5G 通訊的數據傳輸方式推動了遠程、無人、實時的豬舍環境控制,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巡檢等也進入應用階段。但智能化養豬領域的相關技術和產品還停留在數據采集和簡單分析層面,缺乏關鍵性的多維數據互聯互通以及相關技術標準,亟需完善相關的技術規范。
 
  2.2 生豬產業存在問題


  2.2.1 價格大幅下跌,飼料原料成本上升,行業虧損面擴大,企業資金鏈承壓
 
  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6 月份開始生豬價格跌破成本線,行業進入虧損期。6—10 月份生豬養殖連續5 個月虧損,各月份的頭均虧損額分別為129、43、67、291、310 元。10 月初生豬價格一度跌到每千克不足11.0 元,出欄一頭130 kg的商品豬,虧損額可達600 元左右。與此同時,前11 個月,玉米、豆粕、育肥豬配合飼料平均價格分別為2.91、2.59、3.64 元/kg,同比分別上漲12.8%、8.9% 和8.3%。養殖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集團面臨巨大資金鏈壓力,多數上市豬企虧損嚴重,甚至出現部分企業通過降薪、緩薪、裁員等方式來應對行業寒冬。
 
  2.2.2 非洲豬瘟防控壓力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偽狂犬等疾病雙陰種豬供應壓力大
 
  盡管通過實施分區防控,“點對點”調運等政策措施,非洲豬瘟防控取得較好成果,但農貿市場、屠宰場等環境污染面仍然較大,為應對這些挑戰,生豬養殖場通過多道防線、強化環境消毒等措施,導致每出欄1 頭育肥豬養殖成本增加100元以上,防控壓力大。同時,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偽狂犬病等的發生也嚴重影響養豬生產效益,盡管國家多年來在國家核心育種場推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偽狂犬病等垂直傳播疾病凈化,但雙陰種豬的供應仍無法滿足行業需求。
 
  2.2.3 養殖廢棄物日趨集中,糞污處理與利用壓力大
 
  隨著國家加大畜禽糞污治理力度,通過重點支持畜牧大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著力治理畜禽養殖帶來的污染問題,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3%。但隨著規模化養殖的提升,全面實現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仍困難重重:一是由于我國生豬主產區土地十分有限,導致種養結合不緊密,規模化豬場尤其是大型豬場,糞污消納土地嚴重不足,糞污還田利用難。二是沼氣發電上網難且成本高,多余沼氣直接排空,增加豬場碳排放。三是糞污處理達標排放標準越來越高,企業承受壓力大。隨著國家“碳中和·碳達峰”的啟動,畜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對糞污工業化處理水平和種養結合提出更高要求,急需低排放糞便、低成本處理技術。
 
  2.2.4 生豬屠宰行業集中度低,“調豬”向“調肉”轉變難度仍然很大
 
  新的《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經2021年5 月19 日國務院第136 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自2021 年8 月1 日起施行,通過條例貫徹實施,規范生豬屠宰,加強監管,推動生豬屠宰業健康發展,依法保障食品安全。2019 年全國生豬定點屠宰企業總數下降至5 005 家,規模以上屠宰企業約2 205 家,前5 家屠宰企業屠宰量占全國總屠宰量的6.1%,集中度低,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屠宰量占全國總出欄量的比例僅為30%~35%,相對較低。受屠宰政策、市場、消費方式等多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屠宰產能布局主要分為3 類:一是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大城市為核心,輻射半徑1 000 km 以內的省份(如河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廣西等);二類是豬肉消費能力和供應能力較強的沿海省份,如山東和廣東;三類是生豬出欄數量多的內陸省份,如四川、河南和湖南等地。受地方保護的影響,中小屠宰企業整合難,今后一段時間仍將存在屠宰行業治理難、市場價格惡性競爭、大型屠宰企業生存壓力大等問題。盡管在我國北方省份冷鮮肉消費廣為接受,但在南方省份熱鮮肉消費仍占主流(70%以上)。受非洲豬瘟的影響,超長距離(1 000 km 以上)的活豬調運大幅下降,但中短距離(500 km 及以下)的跨省跨區活豬調運仍較普遍,年調運活豬數量仍在8 000 萬頭以上,需要政策的進一步引導和監管來控制活豬調運。
 
  3 2022 年生豬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3.1 生豬產能快速恢復,供給慣性增加,利潤空間收窄,后期穩中有降,進口量明顯減少


  3.1.1 生豬產能穩中有降
 
  受價格下跌、生豬養殖出現虧損局面影響,2021 年3 季度以來,全國生豬產能持續調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 年底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 329 萬頭, 較2021 年6 月份的4 564 萬頭下降235 萬頭,降幅為5.1%;與農業農村部《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所確定的正常保有量水平相比還高出229 萬頭,幅度為5.6%。預計2022 年春節之后生豬價格還有下跌空間,生豬產能將持續穩中有降。
 
  3.1.2 豬肉產量仍將慣性增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 年6 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達到本輪生豬產能恢復以來的峰值,2022 年上半年生豬出欄量和豬肉產量仍會處在慣性增長區間。2021 年底全國生豬存欄量為44 922 萬頭,同比增長10.5% ;與2021 年6 月份相比,增加1 011 萬頭,增長2.3%。在不考慮出欄體重變化的情況下,2022 年上半年生豬出欄量和豬肉產量也將較2021 年下半年增長2.3% 左右,全國豬肉市場供應呈現出“前高后低”的特征。從全年來看,豬肉產量將高于2021 年水平,供需形勢將由寬松轉向均衡,豬價前低后高。
 
  3.1.3 豬肉進口量將明顯減少
 
  2021 年前3 個季度,豬肉市場價格經歷了超預期下跌,一些進口凍肉貿易商因誤判市場行情,未縮減進口量級,導致虧損較為嚴重。2022 年上半年,隨著生豬市場供應逐步增加,預計國內凍肉價格總體仍呈下降趨勢,進口關稅也從8% 提高到12%,進口商利潤空間受限,訂單數量會隨之減少。結合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年豬肉進口數量將出現明顯下降。
 
  3.2 種業振興的關鍵之年
 
  隨著國家種業振興方案的出臺及各省陸續出臺相應方案,2022 年將成為我國種業振興的關鍵之年。在豬種資源普查基本完成的情況下,2022 年重點是資源鑒評。為提升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能力,有效防控非洲豬瘟疫情,種公豬站的建設在政府的推動下成為國家或區域性良種繁育體系完善的重點,2022 年將重點建立以種公豬站為紐帶的種豬育種體系,完善種豬遺傳資源的共享機制,推行種豬聯合育種新模式,保障我國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根據國家企業陣型,國內大型生豬種業集團將重點提升國際競爭力,也將是政府扶優企業的重點。
 
  3.3 非洲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和豬流行性腹瀉仍然是影響我國生豬生產的三大疫病
 
  非洲豬瘟病毒污染面廣,臨床毒株多樣且復雜,非洲豬瘟仍會持續發生,首要任務是消除污染源和有效防控。高層樓房養豬給豬病防控帶來新的挑戰,局部高密度飼養、通風系統、糞污處理方式和處理能力等,將改變疫病的流行病學規律,如何早發現、切斷病原外部傳入和控制內部疫情傳播,是豬病防控面臨的新難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和豬流行性腹瀉雖然不會造成大面積疫情,但臨床疫情不會消停,危害依舊。在進一步強化養殖場外部生物安全體系的基礎上,采取相應措施降低豬場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和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污染,切斷病毒在豬群間的循環和傳播,是生豬養殖者面臨的主要工作。對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實施豬口蹄疫、豬瘟、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凈化勢在必行。
 
  3.4 繼續推進飼料精準配方,加大非糧飼料資源開發和新型替抗產品研制
 
  飼料成本占整體養殖成本的60%以上,是節本增效的關鍵點。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專項針對精準營養開展了“豬禽動態營養需求與營養精準供給技術”和“豬禽飼料營養價值精準評定與飼料精細化加工技術”的研究,助推精準營養理論和飼料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的產學研相結合,為精準營養的應用和飼料資源的利用提供理論支持。各地有豐富的豆渣、酒糟、薯類淀粉渣、甜菜渣、甘薯渣、蘋果渣等糟渣、廢液類飼料資源,樹葉、嫩枝、樹籽等林業飼料資源,以及血粉、肉骨粉等動物下腳料可供開發應用。2021 年藥物飼料添加劑全面退出,抗生素替代品或無抗飼料技術將長期成為研究熱點和重點。2022 年重點集中在生物型飼料的研發,提高對原材料精細化處理在內的飼料加工工藝能力。圍繞調養機體、健康腸胃、改善消化、強化營養、增強免疫等研究目標,加快集成推廣全鏈條抗菌藥減量替代技術規程,推廣新型抗菌制劑、生物飼料、酶制劑、植物提取物等綜合替抗技術。
 
  3.5 減少生豬養殖碳排放,實施養分平衡管理,做好臭氣控制
 
  養殖業擁有較大的碳減排潛力,與畜牧業供應鏈相關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總計約71 億t 二氧化碳當量,占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4.5%。通過采用規范管理和先進技術,畜牧業溫室氣體減排可達3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 年,畜禽廢棄物利用率達80%;規模化養殖場氨總量降5%。全國畜牧總站印發《規范畜禽糞污處理降低養分損失技術指導意見》提出規范糞污處理,提升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豬場糞污處理利用重點是種養結合后養分平衡管理、智能化管理、畜禽糞便綜合養分管理計劃等。畜禽養殖廢水處理技術應關注總氮的去除,短程硝化- 厭氧氨氧化技術將會是畜禽養殖廢水研究與應用的熱點。甲烷減排將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部分。在“碳中和”和中美達成格拉斯哥氣候行動聯合宣言的形勢下,國家可能出臺甲烷限量排放標準,厭氧處理產生沼氣直排將會受到限制。
 
  4 2022 年生豬產業發展建議
 
  “種業振興”與“產能調控”是2022 年生豬產業發展的主旋律。結合國家各項政策,提出2022 年生豬產業發展建議如下:
 
  4.1 穩政策、穩預期,構建生豬穩產保供的長效機制
 
  穩價格關鍵在于穩生產,穩生產關鍵在于穩產能,穩產能關鍵在于穩母豬。確保能繁母豬存欄量穩定,要從政策上穩定從業人員的預期。2022 年重點是落實產能調控方案,細化落實方案,穩定落實財政、金融、用地、環保等長效性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市場化調控機制,防止“急轉彎”、“翻燒餅”,讓養殖主體有穩定的政策預期。同時,養殖場(戶)虧損嚴重地區,要適時出臺臨時救助補貼、貸款貼息補助等政策,幫助養殖主體渡過難關,確保能繁母豬存欄量保持在合理的區間。
 
  4.2 圍繞國家種業振興,實施《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建立社會化供精為主導的新型良種豬繁育體系
 
  結合《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 年)》的實施,從核心場(種公豬站)的遴選、核驗、核心育種群的持續選育,到新品種培育、新育種素材創制等,乃至地方豬資源普查與鑒評,全力服務國家生豬種業振興,保障國家種業安全。在非洲豬瘟常態化背景下,推動高級別生物安全、社會化服務高標準種公豬站的建設,建立可靠、透明及可溯源的精液供應物流體系,推動社會化供精全面覆蓋。建立以核心種公豬站為紐帶的區域性聯合育種利益共同體,形成以種公豬基因傳遞為主、父母代母豬內循環供應的新型良種豬繁育體系。借助區域種公豬站提供優質、安全的精液,解決中小規模豬場優質種豬基因來源問題。
 
  然而,國家和各省區生豬種業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和布局,特別是在種公豬站建設布局上,需要嚴格遵循“少而精”的原則,確保“高安全、高質量、按需布局”,吸取我國種公牛站建設的經驗教訓,才能保障種公豬站真正發揮種豬繁育體系建設的核心紐帶作用。
 
  4.3 推進國家核心育種場疾病凈化,持續優化非洲豬瘟防控策略
 
  為保障種業安全,加快推進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豬口蹄疫、豬瘟、豬偽狂犬病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凈化工作。從國家層面出臺鼓勵和支持豬病凈化場、無疫小區建設豬場的政策和資金力度,調動全社會各種資源共同努力,做好種豬場源頭疫病的凈化,保障我國種豬育種的可持續性以及遺傳潛力的發揮。
 
  同時,優化非洲豬瘟綜合防控策略,持續跟蹤監測非洲豬瘟病毒的變異情況與趨向,加大中小型養殖場(戶)非洲豬瘟疫情監測與處置力度,明確非洲豬瘟防控的近期目標和任務,推動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和無疫區建設、評估和認證工作,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消除屠宰企業非洲豬瘟病毒的污染以及造成的次生污染。
 
  4.4 完善減抗替抗產品評價,推廣低蛋白日糧技術,構建飼料業數字化體系
 
  組織全國高校、科研機構、飼料和養殖企業,對現有替抗產品圍繞調控靶標進行系統梳理,遴選若干替抗產品及其組合,在大、中、小規模豬場開展大規模生產性驗證評估,從中擇優在全國進行推廣。研究生物發酵飼料的營養參數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目標產物或指標可量化檢測評估的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技術方法,開展生物發酵菌株和發酵原料的合規性、安全性調查分析,為實施生物飼料產業規范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為緩解蛋白質飼料資源短缺,減少大豆進口依賴,采取類似飼料端禁抗和養殖端獸用抗菌藥減量的舉措,推進低蛋白日糧技術應用。站在保障糧食安全的高度,適時將國家標準《仔豬、生長育肥豬配合飼料》(GB/T 5915-2020)由推薦性標準提升為強制性標準,在全國范圍啟動實施低蛋白日糧技術應用或飼料環保化行動。
 
  以數據采集、傳輸、計算、存儲、分析、安全和應用的數字技術為基礎,通過數據計算和分析實現業務創新,將原料營養含量、加工工藝參數、飼料配方和生產成績等業務問題,轉化成數據可分析問題,實現技術研發數字化轉型,建立飼料業數字化體系,有效控制產品質量,提高飼料轉化利用效率。
 
  4.5 提升中小養殖戶技術水平,建立智慧養殖技術標準,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中小養殖戶仍將是我國生豬養殖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國家產能調控方案,繼續推廣以大帶小的技術提升模式,引導養殖戶降本增效,減少虧損,提升中小養殖戶的技術水平,推動全行業實施數字化、信息化和管理智能化,加大智慧養殖相關裝備和技術研發與推廣政策支持,促進生豬產業向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建立智慧養殖生豬養殖示范園區,推廣先進環控技術和解決方案,促進生豬產業走向標準化、智能化與信息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品質。
 
  推廣源頭控制技術,改進飲水方式,推行干清糞和節水沖洗設備及智能化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壓減污水產生量。推廣液態糞污濃稀分流- 沼氣發酵新技術,提高冬季沼氣發酵效率;打通沼氣利用通道,提升沼氣發酵減污降碳的協同效應。完善種養循環利益補償機制,加大糞污、沼肥利用補貼力度,擴大補貼范圍,激勵糞污資源化利用,保障第三方糞污處理、配送、施用主體的收益。
 
  4.6 延伸生豬產業價值鏈,提升行業競爭力
 
  2021 年12 月14 日,農業農村部制定印發的《“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 年全國畜牧業現代化建設要取得重大進展,奶牛、生豬、家禽養殖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78%,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78% 以上,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全產業鏈生產經營集約化、標準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邁上新臺階。規劃將生豬產業定位為萬億級產業,年產值1.5 萬億以上,確保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 左右、產能穩定在5 500 萬t 左右,著力提升發展質量,緩解“豬周期”波動。圍繞上述目標,結合“調豬”往“調肉”方向轉變,優化生豬屠宰加工企業的布局,加快生豬產業價值鏈延伸,是提升行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日期:2022-03-04
 
標簽: 生豬養殖 生豬
行業: 畜禽肉品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