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球菌在血瓊脂培養基上具有溶解紅細胞的能力,根據其溶血能力的強弱,可分為甲型、乙型和丙型溶血,也可稱為α、β和γ型溶血。其中β型溶血性鏈球菌是一類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包括能夠產生β型溶血的化膿鏈球菌(又稱A群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簡寫為GAS)和無乳鏈球菌(又稱B群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簡稱為GBS)。GBS因可導致奶牛的乳房感染、造成牛奶產量大幅下降,從而被命名為“無乳”鏈球菌。
GBS廣泛分布于動物中,在哺乳動物(牛、兔子、海豚、駱駝、豚鼠等)、魚類(羅非魚、魟魚等)、兩棲類(青蛙)和爬行類動物(鱷魚、巨蜥)中都曾檢出GBS,但其中序列型為283(ST283)的GBS菌株目前發現僅存在于人、魚類(尤其是淡水魚中的羅非魚)和蛙類體內,在有生食淡水魚習慣的新加坡、泰國、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區均有檢出,此外巴西也有檢出報道。
2015年新加坡暴發了一起由ST283型GBS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造成至少146人感染,其中2人死亡,有人甚至截肢保命。調查發現,感染者與生食淡水魚密切相關,停止生食淡水魚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但之后仍有散發病例報道,新加坡當局于2015年12月出臺新法規,無限期禁止商販、自助餐供貨商等零售商出售用淡水魚制作的生魚片。盡管如此,新加坡還是陸續出現多起ST283型GBS引起的感染病例。ST283型GBS作為唯一可引起食源性侵襲性疾病暴發的GBS菌株,對人體健康的損害遠超其他型別的GBS,FAO/WHO微生物風險評估專家聯席會議(JEMRA)于2020年組織專家對生食淡水魚導致的ST283型GBS感染的風險進行評估,并發布了風險概述,我中心研究員李鳳琴作為專家參加了該次評估。
雖然感染了ST283型GBS的魚類可能會發病甚至死亡,但并非所有受感染的魚類都會表現出明顯病癥,因此,ST283型GBS引發的感染多是因食用感官無恙、生食或未徹底燒熟煮透的魚所致。近期,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也暴發GBS引起的侵襲性感染,截至2021年10月10日,在近40天時間內香港共出現了79例GBS引起的感染,其中7人死亡。感染者多數為廚師和兼職魚販,發病前曾接觸過淡水魚。檢測發現,近一半的感染者是由ST283型引起,感染來源可能是食用了未徹底加熱的淡水魚或通過手部傷口感染。如發現及時,治療GBS引起的感染并非難事,青霉素等β-內酰胺類藥物是臨床治療GBS感染的首選藥物。
我國內陸地區雖然尚無食品污染ST283型GBS和引發人群感染疾病的報道,但鑒于ST283型GBS是一種新型病原體,其在不同種類淡水魚及其他動物性食品中的感染率、感染水平等尚未明了,不同烹飪方法對魚體內感染GBS的滅菌效果也不清楚,因此在評估其對人類健康危害方面尚存在巨大數據缺口。為防止食源性GBS感染,建議消費者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提示做好如下五點:
1.保持清潔:勤洗手,尤其是在加工食物時和處理生的肉、禽、蛋、水產品之后,都要洗手。
2.生熟分開:冰箱中的食物要生熟分開,加工食物的廚具、容器也要生熟分開,用后分別清洗干凈,防止交叉污染。
3.做熟:烹調食物要燒熟煮透,再次食用前要徹底加熱。
4.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熟食在室溫下存放的時間不宜過長,生肉類食品不宜反復凍融。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材料:選用新鮮的食材進行適當加工,食品制作全過程要使用安全的水,包括烹飪用具和餐具清潔以及洗手用水。
參考文獻:
1. https://www.fao.org/3/cb4901en/cb4901en.pdf
2. https://www.fao.org/3/cb5067en/cb5067en.pdf
日期:2021-11-30
GBS廣泛分布于動物中,在哺乳動物(牛、兔子、海豚、駱駝、豚鼠等)、魚類(羅非魚、魟魚等)、兩棲類(青蛙)和爬行類動物(鱷魚、巨蜥)中都曾檢出GBS,但其中序列型為283(ST283)的GBS菌株目前發現僅存在于人、魚類(尤其是淡水魚中的羅非魚)和蛙類體內,在有生食淡水魚習慣的新加坡、泰國、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區均有檢出,此外巴西也有檢出報道。
2015年新加坡暴發了一起由ST283型GBS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造成至少146人感染,其中2人死亡,有人甚至截肢保命。調查發現,感染者與生食淡水魚密切相關,停止生食淡水魚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但之后仍有散發病例報道,新加坡當局于2015年12月出臺新法規,無限期禁止商販、自助餐供貨商等零售商出售用淡水魚制作的生魚片。盡管如此,新加坡還是陸續出現多起ST283型GBS引起的感染病例。ST283型GBS作為唯一可引起食源性侵襲性疾病暴發的GBS菌株,對人體健康的損害遠超其他型別的GBS,FAO/WHO微生物風險評估專家聯席會議(JEMRA)于2020年組織專家對生食淡水魚導致的ST283型GBS感染的風險進行評估,并發布了風險概述,我中心研究員李鳳琴作為專家參加了該次評估。
雖然感染了ST283型GBS的魚類可能會發病甚至死亡,但并非所有受感染的魚類都會表現出明顯病癥,因此,ST283型GBS引發的感染多是因食用感官無恙、生食或未徹底燒熟煮透的魚所致。近期,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也暴發GBS引起的侵襲性感染,截至2021年10月10日,在近40天時間內香港共出現了79例GBS引起的感染,其中7人死亡。感染者多數為廚師和兼職魚販,發病前曾接觸過淡水魚。檢測發現,近一半的感染者是由ST283型引起,感染來源可能是食用了未徹底加熱的淡水魚或通過手部傷口感染。如發現及時,治療GBS引起的感染并非難事,青霉素等β-內酰胺類藥物是臨床治療GBS感染的首選藥物。
我國內陸地區雖然尚無食品污染ST283型GBS和引發人群感染疾病的報道,但鑒于ST283型GBS是一種新型病原體,其在不同種類淡水魚及其他動物性食品中的感染率、感染水平等尚未明了,不同烹飪方法對魚體內感染GBS的滅菌效果也不清楚,因此在評估其對人類健康危害方面尚存在巨大數據缺口。為防止食源性GBS感染,建議消費者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提示做好如下五點:
1.保持清潔:勤洗手,尤其是在加工食物時和處理生的肉、禽、蛋、水產品之后,都要洗手。
2.生熟分開:冰箱中的食物要生熟分開,加工食物的廚具、容器也要生熟分開,用后分別清洗干凈,防止交叉污染。
3.做熟:烹調食物要燒熟煮透,再次食用前要徹底加熱。
4.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熟食在室溫下存放的時間不宜過長,生肉類食品不宜反復凍融。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材料:選用新鮮的食材進行適當加工,食品制作全過程要使用安全的水,包括烹飪用具和餐具清潔以及洗手用水。
參考文獻:
1. https://www.fao.org/3/cb4901en/cb4901en.pdf
2. https://www.fao.org/3/cb5067en/cb5067en.pdf
日期: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