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健康3月5日報道,搜狐健康對常見的12個品牌的飲品和調味品的塑料瓶體進行了檢測,發現采用PET材料制成的瓶體均含有致癌物--重金屬銻,其中不乏知名品牌產品,如可口可樂、康師傅礦泉水、牛欄山二鍋頭、福臨門調和油等,銻殘留最高的是寬牌龍門米醋瓶體材料,而HDPE和PP材料制成的瓶體則未檢出銻。對此,中國飲料協會發布關于PET瓶中銻相關問題說明:塑料食品包裝容器生產中使用銻催化劑的生產工藝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廣泛使用和認可。目前,網絡報道了北京服裝學院某教授對塑料包裝中銻含量的檢測結果。經核實該教授所采用的檢測方法并非國家標準所規定的方法,同時公布的數據未標明單位,不具有科學性,不能作為判斷產品是否合格的依據。對于PET樹脂中銻的限量、PET成型品中銻的限量、PET瓶三氧化二銻的使用量及特定遷移量或最大殘留量(以銻計)、銻的檢測方法,我國均有相關的國家標準和規定,如GB 13114-1991、GB 13113-1991、GB 9685-2008、GB/T 5009.101-2003。飲料行業是一個對消費者負責任的行業,保證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法規是企業應盡的責任和道德的底線,企業應遵守相應的國家標準,確保食品安全。針對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的回應,中華環保聯合會環保標準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服裝學院材料學院副教授龔龑博士表示抗議。
從該事件中,我們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媒體公開的數據并沒有計量單位,這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銻含量高低。故沒有參考價值。第二,塑料包裝存在銻,但目前,沒有依據說明銻存在遷移或其遷移量,故不一定存在危害。第三,該事件如之前的綠色和平茶葉農殘風波如出一轍,都存在“拋開限量(劑量)談危害”,對公眾存在誤導傾向。
食品伙伴網在2013年3月18日至3月24日推出了食品安全大家談2013年第6期“塑料包裝含銻事件”的論壇專題討論。食品論壇網友就該事件所涉及到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討論地址:http://bbs.foodmate.net/thread-629964-1-1.html)。
一、沒有標準方法的檢測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網友“wenyang76”表示,該方法能否用于食品及相關產品的檢測不是誰說科學與否,而是標準說的算。對于新型的X熒光能譜儀用于食品及相關產品中銻的含量應該是不可行的,所以,懷疑實驗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另外,搜狐報道中只是用了數據表示,連單位都沒有,還說數據越大含量越多,越大大到什么程度呢?銻是PET重要的催化劑,含量高也不一定就有危害,所以,要用遷移量進行控制。
網友“lcj4496”表示,任何檢驗方法都有其適用范圍,用一種檢驗飾品中元素的檢驗方法來檢驗塑料包裝容器的有害元素,并不妥當。就算做科研,覺得有必要對這種檢驗方法的適用范圍繼續擴大,也得向有關標準制定機關提出建議或意見,待其批準后方可正式對外宣布檢驗結論。在此之前,研究成果只能是學術研究的范疇,并不能作為產品是否合格的判定依據。
網友“升級馬甲”表示,沒有標準方法的檢測與沒有標準的“超標”都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網友“江南水”表示,一是,非認證機構即無檢測資質或有能力檢但未得到認證,即使檢測了也不應提供給公眾或公布,帶來了一定的副作用。二是,檢測標準問題,不少存在錯漏,但檢測方法及相應的儀器方面,個人認為,只要前處理方法合理,不見得一定按所謂國標的方法或儀器。
二、國內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正規化程度不夠,將北京服裝學院作為檢測機構來檢測食品(包裝)并不合適。
網友“healthy10”表示,目前國內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正規化程度不夠。因為一般來說,企業本身不檢驗銻,都是委托檢驗的。第三方機構(包括官方機構)的正規化有待提高。網友“首席大弟子”、“現實男孩”、“liaohongjian”等表達了此觀點,認為北京服裝學院作為檢測機構來檢測食品(包裝)并不合適。
三、改進食品用容器的生產工藝,嚴格控制相關產品的生產許可條件。
網友“江南水”表示,爭來爭去也無用,倒不如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改進食品用容器的生產工藝,嚴格控制相關產品的生產許可條件。
網友“jiyanshen2011”表示,降低銻含量的措施有改進塑料食品包裝容器的生產工藝,從源頭上控制銻催化劑的使用;生產企業不使用PET材料塑料容器,提倡使用檢測不含銻的HDPE和PP材料的塑料食品包裝容器;政府部門加強監測控制,加大懲處力度,對使用含銻容器的企業重處,提高其違法成本;維持正確的輿論監督導向,使廣大消費者知情,并積極維權。
此外,網友就該事件各抒己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網友“康橋夕陽”表示,食品接觸性材料確實值得關注,也是將來應該納入監管(目前已有包材的生產許可審核)。但今天的中國談那個微量的遷移為時過早,就像那個什么過敏原一樣。先把里面的原輔材料搞好再說。價格體系沒理順,在包材及檢測上增加成本,只會使內容物更糟糕。
網友“anan237”表示,我覺得還是要從源頭控制,一下子把飲料企業推到前面,也不公平。包裝材料要針對它的遷移量而不是總量;還有不按照國標檢測,結果是不被仲裁認可的,當然你可以說標準制定落后。
網友“sandy1001”表示,構筑食品安全保障需要監管部門和企業共同的努力,但其最核心的是法制保障,對監管不力的部門和生產問題食品的企業采取嚴法懲治的手段,有了壓力才有動力和警示作用。
網友“harry.huang”表示,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企業,也不在于政府的職能部門,而在于我們國家的監管制度本身的缺陷。
網友“fein008”表示,檢出限高于標準值當然不合理,但是標準有合適的檢測方法,只是標準不夠嚴謹而已。
另外,網友“lpy1305”發主題帖,質疑了該事件,并表示搜狐健康的文章沒有給出讓人信服的說法。http://www.foodmate.net/news/fangtan/2013/03/227067.html
以上是部分網友的發言和觀點的匯總,感謝參與此次討論的網友。目前,并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塑料包裝銻超標,食品行業需要監督,但更需要理性和科學的監督。
日期:201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