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第41個世界糧食日,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全國秋糧已收獲完成66.4%,其中東北已完成62.3%,黃淮海已完成68.4%。秋糧收獲之際,如何安全高質存儲糧食也是豐收之后大家關心的問題。
浙江作為我國糧食主銷區,糧食需求量大,但因地處東南沿海,長期高溫高濕,給糧庫里的糧食存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浙江湖州:捂實“糧袋子” 守好“大糧庫”
在湖州市中心糧庫,今年秋收第一批新糧正在入庫,這里一輛卡車能裝30噸的糧食,通過傳送帶不到半小時就能卸完。記者所在的糧庫共有18棟39個倉,園區入口有車輛正在排隊,這些車輛運送的都是將陸續進庫的新糧。
在這些糧食進庫之前,這些運糧的車輛首先要過一道非常重要的安全閘門,有一個黃色的大機械臂,它叫扦樣機,它替代了人工自動把手臂伸進車頂的糧堆,多點位取樣。然后通過傳送帶送到檢驗室,根據水分、雜質等檢驗結果把糧食分為五個等級,只有前三等才有資格進入這個糧庫。
記者探訪了其中一個倉庫,每個樓梯差不多20公分,有35個臺階,7米高。工人人員告訴記者,這個庫存放了1800噸糧食,能讓一個人吃上10000年。而整個湖州中心糧庫可以裝納近10萬噸糧食,能保證100萬人口5個月的口糧,和省級儲備、中央儲備共同構成了國家的三級儲備。
糧庫內部滿地金黃,存放的都是去年的稻谷。糧食喜歡在低溫并且干燥的環境下生活,所以糧庫特意安裝了低溫的水冷空調,墻壁中也安裝了控溫設施。在雙重保護下,倉內的溫度始終控制在15攝氏度左右。為了減少糧食的呼吸,這里有鋼管,可以輸送濃度高達100%的氮氣,當糧食遇上氮氣,便立刻開啟了“休眠”模式,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糧食損耗,更重要的是可以殺滅害蟲、抑制霉菌等有害物質的生長。
糧食減損等于無形中開發了“萬畝良田”,達到了增產的效果,不僅填滿了中國人的飯碗,更實現了吃得飽向吃得好的跨越。手里握著好糧,站在無比堅實的糧倉里,心里滿滿都是安全感。
湖州“新農人”:科技結合農業 廣闊鄉村大有作為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近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浙江省湖州市,一批農業現代化的新樣板、農民致富的新模式、美麗鄉村的新示范正在不斷涌現。
一場秋雨過后,南潯區后壩村村民周銀根的大棚里,草莓、番茄等果蔬迎來了田間管理的關鍵期。來到大棚,周銀根沒有檢查作物,而是先看起了機器上的“工作時間表”。根據天氣和作物生長,系統會自動做出分析,作物的澆水、施肥、養護都由機器完成。
如今熟練輕松管理300畝地的周銀根,兩年前還在木地板廠工作。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周銀根和鄉親們一起離開了工廠,回到了田間。
浙江省湖州市雙林鎮后壩村種植戶 周銀根:當時我們也很反對,經過兩年時間,現在我們承認了,這個東西挺好的,是農業可以發展的,有前途的。我們通過高科技農業,一畝地產值達到20000元甚至30000元。
在科技加持下,越來越多的城里人也來到湖州,跨界成為了新農人。在湖州一家生態農場,鄒鷹翔每天都要開著電瓶車轉上幾圈。這個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90后“農場主”曾經是一家汽車零部件公司海外部的項目經理。2018年,初次接觸現代生態農場,鄒鷹翔就非常著迷,在她看來,大健康、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結合生態農業發展,廣闊鄉村大有作為。
經過三年的整合連片開發建設,這個占地1700多畝的土地從一洼泥潭變成一片生態農業樂園。100畝景觀稻田水稻和小麥實現四季輪作;300畝高標準農業大棚區內,種植有25個品種、70多個品相的瓜果蔬菜,四季可以采摘。農場保護了這片田野原有的生態環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
湖州靈糧農場負責人 鄒鷹翔:很多“斜杠青年”,比如設計師來跨界做農場,還有像我們這樣的非典型的新農人,說明了大家對農場的向往。農場會越來越有吸引力,吸引不同行業的人進入到這里來。
浙江:夏糧播種面積增長近20% 魚米之鄉再迎豐收
一直以來,被稱為“魚米之鄉”的浙江省,同時也是全國第二大糧食主銷區。那么,今年浙江省糧食生產情況有什么特點?在穩定國內糧食供應方面又有哪些舉措?記者專訪了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史濟錫。
記者 孫超:您先給我們介紹一下浙江省今年的糧食生產情況如何?有哪些新的變化?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史濟錫:今年我們從夏糧跟秋糧當前的整體情況來看,夏糧播種的面積達到了249萬多畝,增長了41萬多畝,這個增長幅度還是比較大的,接近20%。產量達到了65.3萬噸,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7.4%。現在全年的晚稻,從目前已經收割的情況來看,產量能夠達到甚至可能會超過去年的水平,這樣來講全年的糧食產量能夠繼續確保120億斤。
數據顯示,今年,浙江省小麥播種面積增加明顯,達到了172.2萬畝,較上年增加32.2萬畝,增幅達23%,創近二十年來新高。為了穩定糧食生產、保證糧食供應,浙江省層層壓實糧食安全責任制,不斷完善糧食生產扶持體系,形成了規模糧油補貼、訂單獎勵、最低收購價、貸款貼息、政策性保險等一系列政策。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史濟錫:我們給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按每畝120元的標準給予專項補貼;第二個是在糧食的收購過程當中,國家的最低保護價基礎上,我們每一斤糧食高三分錢。通過這樣的一系列具體的政策,來更好地激發主體的種糧積極性,促進他們安心種糧、有效益種糧、種出好糧。
作為全國第二大糧食主銷區,浙江省計劃到2022年全省的糧食儲備規模由108億斤,增加到120億斤。為了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浙江一方面在省內完善訂單糧食收購,同時還不斷加強長三角一體化合作,在糧食主產區建立相對穩定的糧源基地。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史濟錫:最后一塊我們還是著眼于浙江是一個港口,國際市場當中也能夠儲備一定的糧食,這樣來了以后通過“三條腿”走路,保證我們這一個120億斤的糧食儲備,能夠在兩年當中確保能完成。
此外,作為一個人口大省,七山一水兩分地的浙江始終加強耕地的保護和建設。浙江省各級財政每年投入近20億元對承擔耕地保護任務的村級組織經濟補助激勵。
日期:2021-10-17
浙江作為我國糧食主銷區,糧食需求量大,但因地處東南沿海,長期高溫高濕,給糧庫里的糧食存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浙江湖州:捂實“糧袋子” 守好“大糧庫”
在湖州市中心糧庫,今年秋收第一批新糧正在入庫,這里一輛卡車能裝30噸的糧食,通過傳送帶不到半小時就能卸完。記者所在的糧庫共有18棟39個倉,園區入口有車輛正在排隊,這些車輛運送的都是將陸續進庫的新糧。
在這些糧食進庫之前,這些運糧的車輛首先要過一道非常重要的安全閘門,有一個黃色的大機械臂,它叫扦樣機,它替代了人工自動把手臂伸進車頂的糧堆,多點位取樣。然后通過傳送帶送到檢驗室,根據水分、雜質等檢驗結果把糧食分為五個等級,只有前三等才有資格進入這個糧庫。
記者探訪了其中一個倉庫,每個樓梯差不多20公分,有35個臺階,7米高。工人人員告訴記者,這個庫存放了1800噸糧食,能讓一個人吃上10000年。而整個湖州中心糧庫可以裝納近10萬噸糧食,能保證100萬人口5個月的口糧,和省級儲備、中央儲備共同構成了國家的三級儲備。
糧庫內部滿地金黃,存放的都是去年的稻谷。糧食喜歡在低溫并且干燥的環境下生活,所以糧庫特意安裝了低溫的水冷空調,墻壁中也安裝了控溫設施。在雙重保護下,倉內的溫度始終控制在15攝氏度左右。為了減少糧食的呼吸,這里有鋼管,可以輸送濃度高達100%的氮氣,當糧食遇上氮氣,便立刻開啟了“休眠”模式,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糧食損耗,更重要的是可以殺滅害蟲、抑制霉菌等有害物質的生長。
糧食減損等于無形中開發了“萬畝良田”,達到了增產的效果,不僅填滿了中國人的飯碗,更實現了吃得飽向吃得好的跨越。手里握著好糧,站在無比堅實的糧倉里,心里滿滿都是安全感。
湖州“新農人”:科技結合農業 廣闊鄉村大有作為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近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浙江省湖州市,一批農業現代化的新樣板、農民致富的新模式、美麗鄉村的新示范正在不斷涌現。
一場秋雨過后,南潯區后壩村村民周銀根的大棚里,草莓、番茄等果蔬迎來了田間管理的關鍵期。來到大棚,周銀根沒有檢查作物,而是先看起了機器上的“工作時間表”。根據天氣和作物生長,系統會自動做出分析,作物的澆水、施肥、養護都由機器完成。
如今熟練輕松管理300畝地的周銀根,兩年前還在木地板廠工作。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周銀根和鄉親們一起離開了工廠,回到了田間。
浙江省湖州市雙林鎮后壩村種植戶 周銀根:當時我們也很反對,經過兩年時間,現在我們承認了,這個東西挺好的,是農業可以發展的,有前途的。我們通過高科技農業,一畝地產值達到20000元甚至30000元。
在科技加持下,越來越多的城里人也來到湖州,跨界成為了新農人。在湖州一家生態農場,鄒鷹翔每天都要開著電瓶車轉上幾圈。這個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90后“農場主”曾經是一家汽車零部件公司海外部的項目經理。2018年,初次接觸現代生態農場,鄒鷹翔就非常著迷,在她看來,大健康、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結合生態農業發展,廣闊鄉村大有作為。
經過三年的整合連片開發建設,這個占地1700多畝的土地從一洼泥潭變成一片生態農業樂園。100畝景觀稻田水稻和小麥實現四季輪作;300畝高標準農業大棚區內,種植有25個品種、70多個品相的瓜果蔬菜,四季可以采摘。農場保護了這片田野原有的生態環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
湖州靈糧農場負責人 鄒鷹翔:很多“斜杠青年”,比如設計師來跨界做農場,還有像我們這樣的非典型的新農人,說明了大家對農場的向往。農場會越來越有吸引力,吸引不同行業的人進入到這里來。
浙江:夏糧播種面積增長近20% 魚米之鄉再迎豐收
一直以來,被稱為“魚米之鄉”的浙江省,同時也是全國第二大糧食主銷區。那么,今年浙江省糧食生產情況有什么特點?在穩定國內糧食供應方面又有哪些舉措?記者專訪了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史濟錫。
記者 孫超:您先給我們介紹一下浙江省今年的糧食生產情況如何?有哪些新的變化?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史濟錫:今年我們從夏糧跟秋糧當前的整體情況來看,夏糧播種的面積達到了249萬多畝,增長了41萬多畝,這個增長幅度還是比較大的,接近20%。產量達到了65.3萬噸,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7.4%。現在全年的晚稻,從目前已經收割的情況來看,產量能夠達到甚至可能會超過去年的水平,這樣來講全年的糧食產量能夠繼續確保120億斤。
數據顯示,今年,浙江省小麥播種面積增加明顯,達到了172.2萬畝,較上年增加32.2萬畝,增幅達23%,創近二十年來新高。為了穩定糧食生產、保證糧食供應,浙江省層層壓實糧食安全責任制,不斷完善糧食生產扶持體系,形成了規模糧油補貼、訂單獎勵、最低收購價、貸款貼息、政策性保險等一系列政策。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史濟錫:我們給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按每畝120元的標準給予專項補貼;第二個是在糧食的收購過程當中,國家的最低保護價基礎上,我們每一斤糧食高三分錢。通過這樣的一系列具體的政策,來更好地激發主體的種糧積極性,促進他們安心種糧、有效益種糧、種出好糧。
作為全國第二大糧食主銷區,浙江省計劃到2022年全省的糧食儲備規模由108億斤,增加到120億斤。為了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浙江一方面在省內完善訂單糧食收購,同時還不斷加強長三角一體化合作,在糧食主產區建立相對穩定的糧源基地。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史濟錫:最后一塊我們還是著眼于浙江是一個港口,國際市場當中也能夠儲備一定的糧食,這樣來了以后通過“三條腿”走路,保證我們這一個120億斤的糧食儲備,能夠在兩年當中確保能完成。
此外,作為一個人口大省,七山一水兩分地的浙江始終加強耕地的保護和建設。浙江省各級財政每年投入近20億元對承擔耕地保護任務的村級組織經濟補助激勵。
日期:202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