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食品伙伴網匯總了2021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食品抽檢情況。根據發布日期統計,7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4期食品不合格情況的通告,共有47批次食品檢出不合格。
統計顯示,不合格樣品涉及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方便食品、蜂產品、糕點、罐頭、酒類、糧食加工品、肉制品、食用農產品、薯類和膨化食品、水產制品、水果制品、特殊膳食食品、調味品、飲料、嬰幼兒配方食品、茶葉及相關制品18大類。其中,食用農產品檢出不合格數量最多,有15批次,不合格原因涉及農獸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問題。
18大類不合格樣品數量
統計中發現,不合格樣品共檢出七大問題,涉及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食品添加劑超范圍超限量使用問題、微生物污染問題、質量指標不達標問題、質量指標與標簽標示值不符問題、重金屬污染問題、有機污染物污染問題。
不合格樣品涉及的問題
不合格樣品中,檢出微生物污染和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的樣品共有31批次,占所有不合格樣品的六成。其中檢出霉菌、大腸菌群、菌落總數等微生物污染問題最多,涉及甘草杏、方便面、醬油、即食海蜇絲、風干牛肉等。食品受微生物污染,可能導致食品的營養成分破壞、腐敗變質加速、失去食用價值等。食品中檢出微生物污染,可能是原料或包裝材料受到微生物污染,也可能是產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衛生條件控制不到位,還有可能與產品包裝密封不嚴、儲運條件控制不當有關。
另外,公布的不合格樣品中,有29批次來自電商平臺,占所有不合格樣品的六成。其中,淘寶12批次、天貓9批次、京東8批次。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不合格食品中,有6批次樣品并非標稱的生產企業生產,其中有2批次判定為假冒,有3批次為經營商或者委托商自行分裝或生產,還有1批次標稱生產企業與實際生產企業不符。
出自網售的不合格樣品數量
對抽檢中發現的不合格食品,市場監管總局已責成相關市場監管部門立即組織開展核查處置,查清產品流向,采取下架召回不合格產品等措施控制風險;對違法違規行為,依法從嚴處理;及時將企業采取的風險防控措施和核查處置情況向社會公開,并向總局報告。
統計顯示,不合格樣品涉及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方便食品、蜂產品、糕點、罐頭、酒類、糧食加工品、肉制品、食用農產品、薯類和膨化食品、水產制品、水果制品、特殊膳食食品、調味品、飲料、嬰幼兒配方食品、茶葉及相關制品18大類。其中,食用農產品檢出不合格數量最多,有15批次,不合格原因涉及農獸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問題。
18大類不合格樣品數量
統計中發現,不合格樣品共檢出七大問題,涉及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食品添加劑超范圍超限量使用問題、微生物污染問題、質量指標不達標問題、質量指標與標簽標示值不符問題、重金屬污染問題、有機污染物污染問題。
不合格樣品涉及的問題
不合格樣品中,檢出微生物污染和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的樣品共有31批次,占所有不合格樣品的六成。其中檢出霉菌、大腸菌群、菌落總數等微生物污染問題最多,涉及甘草杏、方便面、醬油、即食海蜇絲、風干牛肉等。食品受微生物污染,可能導致食品的營養成分破壞、腐敗變質加速、失去食用價值等。食品中檢出微生物污染,可能是原料或包裝材料受到微生物污染,也可能是產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衛生條件控制不到位,還有可能與產品包裝密封不嚴、儲運條件控制不當有關。
另外,公布的不合格樣品中,有29批次來自電商平臺,占所有不合格樣品的六成。其中,淘寶12批次、天貓9批次、京東8批次。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不合格食品中,有6批次樣品并非標稱的生產企業生產,其中有2批次判定為假冒,有3批次為經營商或者委托商自行分裝或生產,還有1批次標稱生產企業與實際生產企業不符。
出自網售的不合格樣品數量
對抽檢中發現的不合格食品,市場監管總局已責成相關市場監管部門立即組織開展核查處置,查清產品流向,采取下架召回不合格產品等措施控制風險;對違法違規行為,依法從嚴處理;及時將企業采取的風險防控措施和核查處置情況向社會公開,并向總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