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中國畜牧業經濟形勢分析及對策研究

   2021-05-05 中國畜牧雜志微信號韓 磊,劉長全388
核心提示: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畜牧業產出不斷增長,畜產品產量經過快速增長后進入低速增長階段。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促進牛羊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畜牧業產出不斷增長,畜產品產量經過快速增長后進入低速增長階段。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促進牛羊肉進口大幅增加,國內新增的乳制品需求主要通過進口得到滿足,禽蛋進出口大幅下降后長期停留在低位水平,畜產品進口來源呈現更加多元化格局。肉類和禽蛋價格持續大幅波動,生鮮乳價格低位徘徊的同時乳制品價格持續上升。畜牧業養殖成本的規模效應因畜種而異,但動態看畜牧業規模養殖的成本節約效應比較明顯,養殖業整體盈利狀況稍有改善。為促進畜牧業健康持續發展,應加強畜產品質量監督,提高畜牧業國際競爭力;健全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合理引導畜產品生產與流通;提高畜牧業產業組織化水平,完善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
 
  1 畜產品生產形勢
 
  自20 世紀80 年代國家放開豬肉、蛋、牛奶等畜產品價格后,畜牧業加快發展,其總產出呈不斷增長趨勢。但自2000 年以來,畜牧業總產值增速放緩,其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在2008 年達到最高值35.5%后由增長趨勢轉為下降趨勢,2019 年該比重下降至26.7%。經過快速持續增長后,當前中國肉類和牛奶生產均處于徘徊狀態,其中肉類總產量于2010 年進入徘徊階段,2015 年以來甚至呈下降趨勢;而牛奶總產量在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進入徘徊階段;禽蛋產量則是自1997 年開始進入低速增長階段。
 
  中國畜產品生產大致可以分為3 個階段(表1),對于肉類生產而言,2000 年以前為快速增長時期,1980—2000 年,中國肉類產量從1 205.4 萬t 增加到6 013.9 萬t,年均增長8.4%;2000—2010 年為低速增長時期,肉類總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9%;2010—2019 年為徘徊時期,由于2019 年肉類減產幅度較大,該階段肉類產量年均增長率為-0.3%,2019 年肉類產量為7 758.8 萬t。

 
  對于牛奶生產而言,2000 年之前為緩慢增長時期,1980—2000 年牛奶產量從114.1 萬t 增加到827.4 萬t,年均增長10.4%;2000—2008 年為快速增長時期,牛奶產量年均增長17.5%;2008 年至今為徘徊時期,該期間由于牛奶質量安全事件頻發及消費者信心不足,牛奶產量在2008 年的水平上下波動,2019 年牛奶產量為3 201.2 萬t,2008—2019 年年均增長率僅為0.6%。
 
  對于禽蛋生產來說,1996 年之前為高速增長階段,1982—1996 年年均增長14.9%,期間多數年份同比增幅都在10% 以上;1997 年禽蛋產量出現改革開放之后的首次負增長,此后禽蛋進入低速增長階段,1996—2019 年年均增長2.3%。2019 年,豬肉產量因非洲豬瘟疫情出現大幅下降,禽蛋作為動物蛋白的重要替代性來源,產量出現近10 年最大同比增幅。
 
  從肉類生產結構來看,受消費習慣和價格的影響,豬肉一直是主要的肉類生產和消費產品。隨著經濟的增長和居民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在基本的動物源蛋白和熱量消費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肉類消費必然向多元化結構轉變。在此過程中,豬肉產量所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仍為第一大肉類品種;禽肉因為價格優勢產量增長明顯,始終為第二大肉類產品;牛肉和羊肉產量占比相對較低,但其產量均呈平穩增長趨勢。1980—2019 年,豬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從94.1% 下降到54.9%,牛肉產量占比從2.2% 提高到8.6%,羊肉產量占比從3.7% 提高到6.3%;1985—2019 年,禽肉產量占比從13.3% 提高到28.9%(表1)。
 
  2 畜產品貿易形勢
 
  2.1 消費結構升級促使牛羊肉進口大幅增加
 
  中國自2008 年首次出現肉類貿易逆差以來,肉類產品的進口規模和進口依存度大幅提高。豬肉進口量2009 年以來快速增長,牛肉和羊肉進口量2012 年以來有較大幅度增長(圖1)。2009—2019 年,豬肉進口量從13.5 萬t增加到199.4 萬t,占國內產量的比例從0.3% 提高到4.7%。2012—2019 年, 牛肉進口量從6.1 萬t 增加到166.0 萬t,占國內產量的比例從1.0% 上升到24.9%。羊肉進口量從12.4 萬t 增加到39.2 萬t,占國內產量的比例從3.1% 上升到8.0%。但自2010 年以來禽肉進口量總體上保持平穩態勢,一直在50 萬t 上下波動。2019 年豬肉價格暴漲引起對替代性肉類品種的需求大幅增加,導致禽肉進口量大幅上升到79.7 萬t。與2010年相比,2019 年國內禽肉產量和進口量均大幅提高,進口量占國內產量的比例變化不大,2010 年該比例為3.2%,2019 年小幅提高到3.6%。

  與進口量相比,中國肉類出口規模較小,2019 年中國豬牛羊禽肉進口量為484.3 萬t,而出口量為54.1 萬t,其中禽肉出口量為51.2 萬t,占豬牛羊禽肉出口量的94.7%,豬肉、牛肉和羊肉的出口量分別為2.7 萬t、218.0 t、1 954.3 t。忽略庫存因素,假設總產量與凈進口量之和(表觀消費量)代表總需求量,那么2000—2019 年,國內豬肉新增需求的38.9%、牛肉新增需求的51.5% 和羊肉新增需求的14.3% 要靠進口來滿足,禽肉新增需求完全由國內供給滿足。如果以產量與總需求的比值來衡量自給率,2000—2019 年,中國豬肉自給率從99.8% 下降到95.6%,牛肉自給率從100.2% 下降到80.1%,羊肉自給率從99.5% 下降到92.6%。與豬肉和牛羊肉不同,這一時期國內禽肉產量的增長量超出需求的增長量,禽肉自給率從97.6% 提高到98.8%。
 
  從整個肉類消費結構來看,豬肉和禽肉消費未來將保持穩定,動物蛋白消費的主要增量在于牛羊肉與水產品,豬肉進口將保持穩定并略有增長。近年來,中國牛肉和羊肉進口規模大幅增長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國內肉類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豬肉消費趨于飽和,牛羊肉消費量快速增長,但國內牛肉、羊肉已經無法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必須通過進口滿足,由此帶來牛羊肉進口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國際貿易環境促進了牛羊肉的進口,2008 年以來中國先后與牛羊肉生產大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簽訂自貿協定,2015 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逐步開放內陸地區進口肉類指定口岸,同年解除巴西牛肉進口禁令,并于2017 年全面解除持續13 年之久的美國牛肉進口禁令。2018 年和2019 年牛羊肉進口規模的增加除了受以上因素的影響外,也受到非洲豬瘟導致的牛羊肉對豬肉的替代消費需求增長的影響。
 
  2.2 新增乳制品需求主要通過進口得到滿足
 
  從20 世紀90 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就已經成為乳制品凈進口國,且乳制品進口量遠遠大于出口量,貿易逆差呈現擴大趨勢。
 
  2006—2019 年,中國乳制品進口總量從34.78 萬t 增加到297.3 萬t,進口總額從5.58 億美元增加到111.3 億美元。其中,2006—2019 年干乳制品進口量從34.33 萬t 增加到204.9 萬t,液態奶進口量從0.46 萬t 增加到92.4 萬t(圖2)。中國乳制品出口量很小,主要出口產品多年來一直以廣東供應香港的鮮奶為主。2019 年,中國出口乳制品5.4 萬t,其中干乳制品出口量為0.9 萬t,液態奶3.0 萬t。2019 年乳制品凈進口291.9 萬t,折合原料奶1 730.9 萬t,相當于國內牛奶產量的54.1%。2019年全國奶類總產量為3297.6 萬t,當年中國奶源自給率約為65.6%。2008 年以來,在原料奶產量徘徊不前的情況下,國內95.6% 的新增乳制品消費需求是通過進口得到滿足的。


  分品種來看(圖2),中國進口的干乳制品主要是原料奶粉和乳清粉,原料奶粉被用于包括UHT 液態奶在內的乳制品生產,從奶源供給角度對國內原料奶具有替代性,原料奶粉大量進口直接抑制了國內奶牛養殖業發展。2019 年中國原料奶粉進口量為101.5 萬t,乳清粉進口量為45.3 萬t,這兩項折合原料奶的進口量就分別達到811.8 萬t 和362.7 萬t。在經歷了多年快速增長后,嬰兒配方奶粉的進口量增幅有明顯下降,2019 年進口量為34.5 萬t,同比增長6.5%。液態奶進口量在經過多年快速增長后增速原本有所放緩,但是在豬肉供給與消費需求因非洲豬瘟疫情受到較大抑制的情況下,2019 年乳制品消費需求快速增長,進而驅動液態奶進口大幅增加。2019 年,液態奶進口量同比增長31.3%,其中鮮奶進口量同比增長32.3%,酸奶進口量同比增長9.6%。
 
  2.3 禽蛋進出口大幅下降后長期停留在低位水平
 
  禽蛋進出口與肉類、乳制品存在顯著差異(圖3)。首先,禽蛋進口量一直處于很低的水平。其是自2004 年進口量從上年的2 783.5 t 斷崖式降至9.2 t 之后,禽蛋進口量長期停留在微量水平,2006 年最高時只有214.6 t,多數年份不足100 t。其次,禽蛋出口量一直高于進口量。2010 年之前禽蛋出口量基本都在100 萬~150 萬t,自2010 年驟降至10.5 萬t 后一直在10 萬t 上下變動。2010 年以來,禽蛋凈出口量也是在10 萬t 左右。

 
  2.4 進口來源呈更加多元化格局
 
  2009 年以來,隨著中國肉類進口規模的急劇增長,肉類進口來源結構也經歷了較大變動,整體呈現進口來源多元化趨勢。2009年中國豬肉進口來源國有美國、加拿大、丹麥、西班牙、法國等5 個國家,2019 年中國新增16 個國家的肉產品準入,豬肉產品準入國家達到20 個,其中西班牙、德國、美國等是當前豬肉進口的主要來源國。
 
  2013 年之前,中國一半以上的進口牛肉來自澳大利亞,之后從烏拉圭和巴西進口的牛肉數量在不斷增長,2016 年以來,巴西一直是中國牛肉第一大進口來源國,2019 年來自巴西的牛肉進口量占比為24.1%。
 
  比較而言,中國羊肉進口格局相對穩定,近年來,96% 以上的羊肉來自新西蘭和澳大利亞,2019 年從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進口的羊肉占比分別為53.4% 和44.2%。
 
  以2010 年為拐點,中國禽肉進口來源從以美國占絕對多數向以巴西占絕對多數、拉美為主要來源地轉變,2013 年以來巴西均為中國禽肉第一大進口來源國,2019 年來自巴西的禽肉占67.4%(表2)。

 
  當前,中國乳制品進口主要來自新西蘭、美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法國等乳業發達國家(表2)。自1999 年以來,新西蘭一直是中國乳制品進口的第一大來源國,2008 年中國與新西蘭建立自由貿易區以后中國自新西蘭進口量更加快速增長。2019 年,按折合原料奶的數量,中國從新西蘭進口乳制品的數量占總進口量的46.4%。分品種來看,新西蘭是當前中國原料奶粉、鮮奶、奶油和奶酪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美國是乳清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荷蘭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而德國是酸奶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中國乳制品在進口來源國呈現多元化的同時,也具有進口集中度較高的特征,尤其是奶油、奶粉和酸奶進口集中度更高,2019 年中國奶油進口量的83.0% 和奶粉進口量的74.4% 來自新西蘭,酸奶進口量的75.1% 來自德國。

  3 畜產品市場形勢
 
  3.1 肉類價格持續大幅波動
 
  2001—2013 年的價格數據顯示,中國肉類價格波動從長期來看存在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其中,豬肉和雞肉的價格波動以周期波動為主,牛羊肉價格以上漲趨勢為主。2013 年以來,國內豬肉價格經歷了“波動下滑- 波動上升- 大幅下降”的變動趨勢(圖4-A)。
 
  2013—2014 年生豬養殖效益下降推動生豬養殖去產能,2015 年豬肉供求關系發生逆轉導致價格下降。在季節性波動與長周期的上漲期疊加影響下,2015 年3 月底豬肉價格開始反彈,之后一直波動上行。2016 年下半年以來,生豬供給增加和經濟增速放緩帶來國內豬肉消費不振,綜合因素導致豬肉價格持續下滑。2018 年下半年豬肉價格回暖,在非洲豬瘟疫情及環保政策實施等因素共同作用下,2019 年下半年以來豬肉價格暴漲,到年底最高價格接近59 元/kg。

 
  2016年之前雞肉價格呈大幅上升趨勢,2017 年受H7N9 疫情及2016 年雞肉進口增加的影響,雞肉價格大幅下降;2017 年以后,在居民肉類需求增加及豬肉價格上漲引起的替代性消費需求增加的作用下,雞肉價格也大幅上漲,2019 年底雞肉價格接近26 元/kg。
 
  2014 年之前國內牛肉和羊肉價格均經歷了大幅持續上漲,到2014 年年初牛肉和羊肉價格分別達到65 元/kg和68 元/kg 的高點(圖4-B)。之后牛肉價格在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呈現季節性波動,而2014 年以來受小反芻獸疫疫情導致的外銷受阻和需求減少、進口羊肉增多等因素影響,羊肉價格呈持續下跌趨勢,到2016 年10 月降到歷史最低點。2017 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牛肉和羊肉價格呈上漲趨勢,2019 年底牛肉和羊肉價格分別達到82 元/kg 和80 元/kg 的高位。牛肉和羊肉價格走勢均表現為季節性波動,年初在春節期間消費需求增加的影響下價格上漲,年中價格先下降后上升主要受大多數居民的“夏天少冬天多”的牛羊肉消費習慣影響。2018年下半年以來非洲豬瘟疫情促進了牛羊肉對豬肉的消費替代,強化了牛羊肉2019 年下半年價格上漲的趨勢。
 
  3.2 生鮮乳價格低位徘徊與乳制品價格持續上升并存
 
  2013年以來,國內生鮮乳價格經歷了“大幅上漲- 快速下跌-低位徘徊- 低位周期性波動”的走勢。2014 年2 月至2015 年3 月,生鮮乳價格在經歷大幅上漲后又快速下降。之后,由于乳品質量安全事件負面影響的延續,加上進口低價原料奶粉的沖擊,消費需求增長緩慢,國內生鮮乳價格長期在低位周期性波動。2019 年,同樣受到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國內乳制品供需偏緊,生鮮乳價格上升明顯,最高價格接近4 元/kg。與生鮮乳價格波動趨勢不同,2013 年以來,中國乳制品價格持續攀升(圖5)。根據商務部市場監測數據,2013—2019 年,國內液態奶平均零售價格從11.2 元/kg 增長到13.4 元/kg,提高了19.6%。同期,國產品牌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平均零售價格從156.2 元/kg 增長到189.5 元/kg,提高了21.3%。

 
  按生鮮乳價格環比變化情況, 將2013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的84 個月分為環比上升、環比持平和環比下降3 組。其中,在生鮮乳價格環比上升的有43 個月,生鮮乳價格環比平均增長1.2%,液態奶零售價格環比平均增長0.5%;在生鮮乳價格環比持平的有2 個月,液態奶零售價格環比平均增長0.4%;在生鮮乳價格環比下降的有39 個月,生鮮乳價格環比平均下降1.0%,液態奶零售價格環比平均增長0.2%,可以看出生鮮乳價格與終端乳制品價格變化的非對稱性。
 
  生鮮乳價格低位徘徊與乳制品價格持續上升并存的現象表明,奶業消費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和損失主要是由養殖環節承擔的。奶牛養殖環節的弱勢地位源于不合理的產業組織結構和不完善的產業鏈聯結機制。原料奶收購是數量少、規模大的加工企業與數量多、規模小的養殖戶之間的交易,屬于典型的寡頭壟斷格局,加工企業在收購價格和收購量等方面都掌握話語權,養殖戶通常被控制在生存或微利的經營狀態,這決定了奶農的脆弱性和對市場波動的敏感性。
 
  3.3 禽蛋價格在快速增長后率先回落,面臨供需失衡風險
 
  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自2014 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禽蛋價格經歷了持續性下降(圖6)。全國月平均價格從最高時的12.2 元/kg 降至最低時的6.9 元/kg。之后禽蛋平均價格快速回升至10 元/kg 左右的水平,2018 年維持在這個水平上下波動。2019 年初,受非洲豬瘟疫情和豬肉價格大幅增長的影響,禽蛋價格也出現快速增長。2019 年3—10 月,禽蛋平均價格從9.0 元/kg升至12.5 元/kg 的歷史高點,增長了38.9%。由于供給能力更快增長,2019 年11 月,禽蛋價格先于各肉類品種出現小幅回落。與之相比,豬肉價格出現短暫回落后又有較大上升,牛肉、羊肉價格則持續增長,禽肉價格也因為產能過快增長于2019 年12 月開始回落。

  4 畜牧養殖業成本收益分析
 
  4.1 養殖成本的規模效應因畜種而異
 
  對于生豬、肉牛、肉羊和肉雞而言,其養殖成本主要為飼料成本、仔畜成本和人工成本;而對于奶牛而言,其養殖成本主要是飼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固定資產投資折舊。從總成本各項構成的變化情況來看,畜牧業總成本的變動趨勢主要受飼料成本的影響。以奶牛養殖為例,2006—2018 年,奶牛養殖的人工成本、固定資產折舊及土地成本都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飼草料尤其是精飼料投入的變動與總成本的變動趨勢一致,即以2014 年為分界點呈現“先增長后下降”的走勢。
 
  近年來,國家采取多項措施積極推動畜牧業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畜牧業養殖呈現散養戶快速退出、大規模養殖占比持續增長的趨勢。從不同養殖規模的成本比較來看,生豬和肉雞養殖的規模效益明顯,奶牛養殖卻表現出規模不經濟(表3)。2018 年,生豬和肉雞養殖單位主產品的成本隨著規模的擴大而下降,生豬小規模、中規模和大規模養殖的成本分別比散養低13.3%、16.1% 和16.3%;肉雞中規模和大規模養殖的成本分別比小規模養殖低2.1% 和5.6%。對于奶牛,2018 年雖然小規模養殖的單位主產品成本比散養低6.3%,但中規模和大規模養殖成本卻比散養分別高5.9% 和6.3%。

  動態來看,畜牧業規模養殖在成本節約方面的作用比較明顯,隨著規模的擴大,單位主產品養殖成本增幅呈下降趨勢(或者下降幅度不斷增大)。2013—2018年期間,生豬散養單位主產品成本下降4.6%,而小規模、中規模和大規模養殖成本分別下降7.2%、8.2% 和8.9%;肉雞小規模養殖單位主產品成本上升2.4%,雖然中規模養殖成本增長幅度略高于小規模,為2.8%,但大規模養殖成本不但未增加反而下降了5.7%;奶牛散養戶養殖成本增長5.5%,小規模養殖成本未發生變化,中規模養殖成本增加1.7%,而大規模養殖成本降低8.4%。
 
  4.2 養殖業盈利狀況稍有改善
 
  近年來,畜牧業養殖盈利情況波動較大,且不同畜種之間的波動趨勢也不盡一致。2019 年豬糧比整體呈大幅上升趨勢,全年均值為9.9,比2018 年高55.7%;全年豬糧比均在6:1 盈虧平衡線以上(圖7),生豬養殖盈利水平大幅提高,這主要是非洲豬瘟疫情引起生豬產能持續下降進而導致活豬價格大幅上漲的結果。2019 年11 月以來隨著活豬價格的小幅回落,豬糧比也從10 月底的18.3 高位下降到16左右,生豬養殖的盈利水平有所下滑。根據農業農村部畜牧業監測預警專家團隊的研究,2019 年全年生豬養殖盈利高達660 元/ 頭。
 
  2019 年,國內奶牛養殖效益持續提高。根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牧場監測數據計算生鮮乳價格與單位成本的比值,從2018 年年均1.1 提高到2019 年的年均1.2。從反映奶牛養殖經濟環境的奶飼比來看,2019 年下半年奶業主產省的奶飼比穩步增長,且明顯高于上年同期(圖7),2019 年年末達到1.6,已超過1.5:1 的盈虧平衡點。2019 年國內奶飼比的平均值為1.5,雖然仍低于根據IFCN 數據計算的國際平均水平,但同比增長7.7%。

  5 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當前中國畜牧業經濟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在國內生產增長緩慢和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共同作用下,畜產品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對國內畜牧業發展產生較大沖擊;二是畜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劇烈,不利于形成穩定的生產預期和消費預期;三是畜牧業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和損失主要由養殖環節來承擔。為此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促進我國畜牧業健康持續發展:
 
  第一,加強畜產品質量監督,提高畜牧業國際競爭力。消費者對國內食品安全質量缺乏信心,進口畜產品主要滿足國內消費多元化和高端消費需求。為了緩解畜產品大量進口對國內畜牧業發展的沖擊,中國需提高畜牧業國際競爭力,特別是要加強畜產品質量監督以提高畜產品質量和品牌競爭力。在監管工具選擇上,逐步減少政府直接干預生產經營主體準入和經營等決策的經濟性監管措施,重點向社會性監管轉變,更多地在產品標識、質量要求、信息披露等方面明確標準,一視同仁地加強監管。在監管主體上,要逐步由政府監管為主向全社會共同參與監管轉變,重視廣大消費者的監督,暢通消費者信息反饋渠道。
 
  第二,健全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合理引導畜牧業生產和流通。畜產品價格劇烈波動是國家政策調整、畜禽疫病、生產成本變動、畜產品生產周期及供求彈性變動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降低以上因素對畜產品市場的影響需要改善信息傳導不暢通、信息發布滯后等現狀。為此,需要從全國層面統一規劃健全畜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科學適度地通過網站、雜志和報紙等媒體向養殖戶、流通企業、中介組織提高國內畜產品生產、供需、加工、疫病等信息。同時,鼓勵建立畜產品行業協會作為政府相關部門聯系廣大生產者的紐帶,通過行業協會的信息傳播科學引導生產。
 
  第三,提高畜牧業產業組織化水平,完善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畜牧業發展中養殖環節處于弱勢地位,不利于養殖戶的長期發展,這主要源于產業化組織化水平較低導致產業鏈上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改善這種不完善的產業鏈利益聯結體制,一方面要積極搭建產銷對接平臺,促進養殖環節和加工環節建立產銷合作機制,發展訂單養殖和合同生產,鼓勵種養加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借鑒國際經驗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的合作社聯合社或畜產品協會,提高養殖戶的組織化水平和在整個產業鏈中的話語權。




日期:2021-05-05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