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我國大閘蟹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2021-01-25 中國農業監測預警微信號978
核心提示:為做好市場信息引導和服務,促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健康發展,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組織中國農學會農業監測預警分會、中國農業
為做好市場信息引導和服務,促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健康發展,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組織中國農學會農業監測預警分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熱科院、中國食用菌協會等有關機構的專家,形成一系列特色農產品市場與產業分析調研報告。經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同意,中國農業監測預警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將全文轉載《特色農產品市場與產業分析調研報告》。
 
  大閘蟹養殖在我國發展歷史悠久,是我國漁業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之一。作為特種名優水產品,大閘蟹成為很多地區實施精準扶貧、拉動經濟增長、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為全面了解我國大閘蟹市場與產業發展情況,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受委托成立專題研究組,通過查閱資料、電話咨詢、面對面訪談、現場查看等方式,對我國大閘蟹產業進行了綜合調查分析。近幾年大閘蟹產業規模呈增長趨勢;市場消費能力與養殖產量同步發展,利潤空間有限;消費渠道與模式多元化;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空間巨大;價格有明顯的季節性波動。未來大閘蟹養殖模式將向規模化池塘生態精細養殖轉變,養殖理念將向現代“低密度、養大蟹”標準化養殖轉變,市場競爭將向品質保障提優轉變;出口流通將向出口外銷帶動外貿產能轉變。
 
  一、大閘蟹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產情況
 
  1.養殖規模有所擴大,從江蘇向全國擴散。全國大閘蟹養殖區域范圍和規模有所擴大。而江蘇作為大閘蟹養殖主產區,養殖面積波動不大,保持在400多萬畝。
 
  2.養殖產量略有波動,波動幅度有限。全國大閘蟹養殖產量總體穩中略降,年際間略有波動。2015年大閘蟹養殖產量達到峰值,為82.33萬噸;2017年降至最低值;2018年產量75.69萬噸,較上年增幅0.79%。

  圖1 2014-2018年全國大閘蟹養殖產量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漁業統計年鑒》
 
  3.養殖主產區較為集中。近5年,全國有大閘蟹養殖報告的省份共計29個。江蘇、湖北、安徽、遼寧、江西和山東六省一直占據前六位,在全國總產量中的占比保持在93%左右;其中,江蘇大閘蟹產量占據半壁江山。
 
  圖2  2014-2018年全國六大主產省份大閘蟹養殖產量變化情況(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中國漁業統計年鑒》
 
  圖3  2014-2018年全國六大主產省份大閘蟹養殖產量占比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整理
 
  4.養殖模式多樣化,稻蟹共生迎來發展契機。大閘蟹的養殖有池塘生態精養、湖泊圍網養殖、蝦(魚)蟹混養、魚蝦蟹綜合混養、稻蟹共作等模式,不同地區因地制宜,稻蟹共生養殖模式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二)消費情況
 
  1.消費區域遍布全國,重點聚焦經濟發達城市。大閘蟹消費遍布我國各地。從消費區域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4個城市名列前茅,其次是南京、杭州、成都等。
 
  2.消費人群以青年人為主。26-35歲人群是購買大閘蟹的主力軍,消費額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其次是36-45歲人群,56歲以上人群銷售額最少。
 
  3.購買渠道多樣,線上線下協同聯動。我國大閘蟹消費方式主要有餐飲鮮食和加工兩大類。消費購買渠道主要有實體渠道采購生鮮大閘蟹、餐飲實體店食用、電商平臺采購、提貨禮券預售4種類型。
 
  4.各大品牌百花齊放,大力助推大閘蟹消費。各主產區、湖區品牌百花齊放。品牌化趨勢明顯提振了消費者信心,尤其是區域化品牌大閘蟹推動了本地大閘蟹市場消費。
 
  (三)加工流通
 
  大閘蟹加工量逐步提高,加工方式與產品種類越來越豐富。隨著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入駐,物流運輸體系也日趨完善。
 
  1.精深加工類型多樣,新盈利點勢頭強勁。市場上的大閘蟹尤其是大規格產品主要以鮮食為主。目前加工開發的產品主要有醉蟹、香辣蟹等即食食品以及蟹黃醬、蟹黃粉等風味佐料,產品頗受歡迎,盈利可觀,拓展了產業鏈的同時,也提升了商品附加值。
 
  2.電商平臺與冷鏈物流齊頭并進,流通體系日趨完善。京東、天貓、蘇寧等電商平臺積極布局,將產地與平臺捆綁,開展大閘蟹市場爭奪戰。另外,近幾年興起的微商、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也紛紛躋身大閘蟹銷售市場。隨著電商平臺競爭升級,大閘蟹物流運輸體系也日趨完善。
 
  (四)進出口情況
 
  1.出口量遠大于進口量。2017年我國大閘蟹出口量4376噸,2019年增至4955噸,但出口價格有所下跌,2017年每公斤66元,2019年降至51元。2019年我國大閘蟹進口量4.83噸,遠低于出口量。
 
  2.大閘蟹內銷轉出口,帶動產業經濟發展。江蘇、湖北和遼寧是我國大閘蟹出口大省。其中,遼寧盤錦擁有國家級大閘蟹出口示范區,2018年盤錦市大閘蟹出口3234.63噸,出口創匯1293.06萬美元。大閘蟹內銷轉出口,不僅解決了產量過剩滯銷的問題,還帶動了產業經濟外貿產能轉換,擴大了我國大閘蟹優質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市場價格趨于平穩,季節性波動明顯。大閘蟹價格季節性波動明顯,規格及公母是影響市場價格的兩個重要因素。總的看,規格越大價格越高,同期價格波動越明顯;同期同規格母蟹價格遠高于公蟹。
 


 
  (六)不同養殖模式與片區成本收益差異較大。不同養殖戶的養殖經驗與管理水平差異較大,易受極端自然災害、養殖環境、水體條件與疾病等影響,養殖產量不穩定。受銷售價格和成本投入影響,不同大閘蟹養殖地區收益懸殊。
 
  二、大閘蟹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未來大閘蟹養殖產業的發展仍會面臨很多挑戰,但隨著養殖技術日漸成熟、生產銷售環節緊緊相扣、消費市場大步拓展、冷鏈物流完美配備,總體來說發展會較為平穩。
 
  (一)養殖面積增速放緩,產量穩中有升。近幾年政府積極推進圍網清拆、退養還田等工程,各大湖區積極響應號召,縮減大閘蟹湖泊圍網養殖水域面積,改為發展池塘生態養殖模式,預計養殖面積增速將放緩。但隨著池塘生態養殖模式的推廣,養殖技術日趨成熟,產量將有所提升。
 
  (二)消費需求和能力持續增長,消費范圍逐漸擴大。隨著人們收入提高與消費觀念改變,消費范圍逐漸擴大。不同品牌與湖區的大閘蟹紛紛入市,為不同消費層次人群提供更多選擇,預計消費市場將進一步擴大,消費能力持續增長。
 
  (三)精深加工快速發展,有望成為新增長點。隨著大閘蟹養殖產量提高,大閘蟹精深加工將快速發展,產品類型日益豐富,大閘蟹全產業鏈拓展的同時,幫助蟹農規避風險、提高經濟效益。
 
  (四)市場價格趨于平穩。目前大閘蟹已處于價格谷底,利潤空間有限,預測未來幾年價格觸底反彈、波動性上揚,總體逐漸趨于平穩。
 
  (五)電商平臺銷售渠道延伸,占據主導地位。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與物流體系日趨完善,電商網絡平臺將逐漸占據大閘蟹銷售市場主導地位,助推大閘蟹銷售鏈延伸。
 
  三、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很多地方政府將養殖大閘蟹作為當地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大閘蟹產業成為精準扶貧的優選產業。
 
  (二)主要經驗做法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政府為大閘蟹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資金支持,鼓勵建設養殖基地、創立地方品牌,成立合作社、建立利益聯動機制,搭建電商網絡銷售平臺、支持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對大閘蟹養殖發揮主導作用。
 
  2.依靠經營主體,創新經營機制。大閘蟹養殖及銷售環節出現了地方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多種經營主體,逐漸從單一養殖擴展到產前、中、后各個環節,大閘蟹產業實現了多環節、多層次增值。企業化、股份制和合作社等經營制度在大閘蟹產業發展中呈現良好勢頭。
 
  3.搭乘電商網絡平臺,拓展大閘蟹銷售渠道。各大電商網絡平臺架起了大閘蟹養殖地與消費終端之間的橋梁,加之冷鏈物流的配備與完善,大閘蟹的銷售市場逐步拓展至全國各地,促進大閘蟹產業產值轉換,帶動偏遠地區經濟發展。
 
  (三)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產銷結合,全面延伸產業鏈。2013年,四川廣安市鄰水縣新鎮鄉借助新鎮基地技術優勢,建立了名優水產品育苗基地、生態水產養殖專用飼料加工基地、現代生態農業產業試驗基地等,建立“直營店+生態餐廳”銷售網絡,創立了“訂單銷售+定制生產”的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模式。幫助農民工每年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案例啟示:將生產、加工和銷售無縫對接,全面延伸產業鏈,是大閘蟹養殖創業成功并帶動村民一起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與模式。
 
  案例二:政府支持,發展大閘蟹養殖精準脫貧。2016年初,山西省黃龍縣白城橋村建立了白城橋大閘蟹養殖基地,其中60畝作為村集體經濟進行養殖,貧困戶、群眾和基地技術員以資金、土地等形式共同入股。在發展大閘蟹生態養殖的同時,黃龍縣將大閘蟹養殖打造成黃龍生態旅游的一張活名片,促進了旅游市場的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
 
  案例啟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公司為主體、廣大群眾與貧困戶共同參與的發展模式,建立利益聯動機制,共同促進大閘蟹養殖業的發展,提高養殖戶經濟收入。
 
  案例三:建立專業合作社搭乘電商平臺,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楊橋鎮建陂村成立分宜縣羅坎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展大閘蟹養殖。在養殖規模擴大、收入劇增的同時,村民黃水良主動吸納建陂村17戶56名貧困戶入股合作社,入股資金每戶1萬元,年底每戶都能拿到分紅。
 
  案例啟示:鼓勵貧困戶通過資金入股、土地流轉、提供勞務等形式共同參與大閘蟹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為了大閘蟹養殖業有序推進的重要載體。
 
  四、大閘蟹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風險


  (一)主要問題
 
  1.分散養殖問題突出。大閘蟹養殖仍然以農戶小規模分散養殖模式為主,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較低,跟風養殖、抗風險能力低、貴買賤賣、無序競爭等問題突出。
 
  2.標準化技術推廣難度大。標準化池塘生態養殖技術推廣力度越來越大,但部分養殖戶尤其是分散養殖戶缺乏認識,高密度放養、經驗養殖、過度投喂等習慣難以改變,標準化養殖技術推廣難度較大。
 
  3.產業鏈發展不平衡。大閘蟹產業結構存在嚴重的一二三產失衡現象。大閘蟹消費主要集中在餐飲業,休閑旅游、文化產品開發等十分薄弱。大閘蟹加工業以食品簡單加工為主,甲殼素等精深加工產業剛剛起步,有待進一步發展。
 
  4.品牌誠信仍需長期建設。大閘蟹品牌建設、質量安全監管等意義重大,然而品牌誠信和質量安全監管等問題的解決難度高、困難多,仍需較長時期進行品牌誠信建設。
 
  (二)風險分析
 
  1.市場價格波動幅度大。“豐產不豐收”是大閘蟹養殖戶經常面臨的問題。近年來,全國大閘蟹養殖的范圍和規模均呈擴展態勢,加之季節性明顯、產量和品質易受氣候等環境因素影響,大閘蟹的市場價格波動現象常有發生。
 
  2.利潤空間日益壓縮。大閘蟹養殖面臨成本高和價格低的雙向擠壓,利潤空間日益被壓縮。投入品和人工等養殖成本逐年增長,而市場價格呈透明、親民、平穩態勢,大閘蟹養殖利潤空間越來越有限。
 
  3.水草、水質、病害等管理風險高。大閘蟹養殖過程病害、水草和水質問題一旦發生往往會造成毀滅性的損失。如何種好水草、調好水質、防控病害是大閘蟹養殖過程中應時刻警醒的關鍵環節。
 
  4.極端氣候難以預測和應對。長江沿岸的大閘蟹主產區,高溫、悶熱、暴雨、烈日等極端天氣頻發,加之高溫期大閘蟹食量大、排泄多,容易導致水質惡化、病害高發等,成為大閘蟹養殖的高風險所在。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打破季節局限性、提升產業附加值,推動大閘蟹產業可持續發展。一要加大第三產業發展力度,二要鼓勵加強大閘蟹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應用。
 
  (二)培植龍頭企業,發揮合作社組織管理優勢。以龍頭企業帶動專業合作社建設,優化組織管理機制,打造規模效應好、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強的產業化體系。一是鼓勵和培植優勢龍頭企業;二是支持成立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組織經營主體,建立健全運行機制。
 
  (三)借助信息技術,推廣養殖標準化工程。加強信息技術研究、集成及應用,助力大閘蟹生態養殖標準化技術推廣應用。一是信息技術與標準化養殖技術相融合,解決人力成本高、人為因素不可控等難題;二是構建大閘蟹全產業鏈大數據,形成以數據驅動標準化養殖新模式。
 
  (四)加強品質監管,優化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加強大閘蟹品質監管,重視大閘蟹品牌打造與保護工作,健全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一是抓好品質標準與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建設,實現“從池塘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可評估、可監管;二是鼓勵打造優勢品牌,加大宣傳度,加強監管,提升優勢品牌的號召力和可信度;三是完善產品質量與安全監管,降低食品安全風險。
 
  報告撰寫人:
 
  任   妮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紅   君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  副研究員
 
  陸學文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正高級會計師
 
  來源:農業農村部網站



日期:2021-01-25
 
地區: 江蘇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