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菲律賓研發出降低污染提高利潤的蝦養殖技術

   2020-08-26 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280
核心提示:  來自FiS 8月16日消息,菲律賓東南亞漁業發展中心水產部(SEAFDEC/AQD)通過回收蝦養殖過程中排放到環境中的多余營養物質的技術
   來自FiS 8月16日消息,菲律賓東南亞漁業發展中心水產部(SEAFDEC/AQD)通過回收蝦養殖過程中排放到環境中的多余營養物質的技術(BioFloc),不僅解決的了水污染問題,還降低成本實現更多利潤。 
  位于伊洛伊洛杜曼加斯的東南亞漁業發展中心水產部(SEAFDEC/AQD)在一個僅有10449平方米的蝦場養殖白腿蝦(Litopenaeus vannamei),養殖81到132天就收獲了近13噸蝦,價值約67694美元。該中心的副研究員Erish Estante Superio表示,本次養殖項目按售價每公斤5.3美元計算,獲得利潤約28719美元,投資回報率為172%。
 
  該項目負責人通過生物礁養殖系統,把富含蝦廢物和多余飼料的池塘水循環利用,而不是排放換新,促進生物質生長,然后在用于蝦的飼喂。通過封閉的管理系統,養殖物種所需的營養物質可以不斷地循環利用,從而減少對飼料投入并降低成本。
 
  蝦的食物是由藻類、細菌、未進食的飼料和池塘水中的過量營養物聚集而成的生物礁。除了提供食物外,該技術因污水排放量很小,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也有助于保持池塘的水質,防止環境惡化,實現水資源再利用。
 
  東南亞漁業發展中心水產部負責人丹·巴利亞奧(Dan Baliao)指出,盡管養殖是在雨季進行的,但蝦的成活率為97%,飼料轉化率為1.4%,研究結果有利于養蝦戶,使他們在雨季也能繼續養蝦,而免遭疾病。
 
  我們鼓勵蝦農采用這種技術來增加產量和利潤。在雨季,蝦農通常會經歷更高的疾病流行率,如白斑綜合癥病毒(WSSV)引起的疾病。暴雨往往會降低蝦池水的溫度和鹽度,同時使蝦池的水質變為酸性。研究表明,在BioFloc系統減少了潛在致病細菌的存在,使蝦對疾病的敏感性較低。
 
  SEAFDEC/AQD的研究團隊確保只儲存從合格孵化場購買的健康仔蝦,并在放養前兩次測試是否存在影響蝦的常見微生物,如WSSV和副溶血性弧菌(急性肝胰腺壞死病或AHPND的病原體)。池塘水每周檢測兩次發光細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蝦每周檢查一次是否存在WSSV和副溶血性弧菌。



日期:2020-08-26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