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檢測出食用油塑化劑超標,很多消費者都會有這樣的擔心:現在市場上的食用油大都是用塑料桶、塑料瓶裝的,會不會釋放塑化劑啊?
塑化劑也叫做增塑劑,普通人很容易會望**義,認為塑料桶都會有塑化劑的問題。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塑料都會用到塑化劑。
仔細觀察,現在國內市場上的小包裝食用油,還有瓶裝的飲用水、果汁、茶飲料等,瓶底都有一個帶箭頭的三角形標識,里面的數字是1,還有英文字母“PET”,這種PET材料是不含塑化劑的。
塑化劑的作用是讓塑料變得柔軟,主要在生產聚***(PVC)這種塑料的時候使用。塑化劑不溶于水,卻易溶于油,因此添加了塑化劑的塑料容器是不能用來裝脂肪性食品的。
國內環保部門規定了食品級塑料容器的生產標準。生產PET材料本身就無需加塑化劑,從經濟角度說,塑化劑成本每噸高達上萬元,PET材料生產商完全沒有必要人為添加,這從源頭上就“斷了根”,所以不存在從PET本身析出塑化劑的可能。
但確實有一些食用油檢測出塑化劑,究竟是哪里來的呢?
一是油料受環境污染。研究發現在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介質中均可檢測到塑化劑類污染物的存在。被污染的油料作物直接致使食用油含有塑化劑。
二是來源于生產加工環節。榨油機上的塑料引管、灌裝線使用的塑料導管、加工助劑都有可能成為污染因素。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選用玻璃瓶包裝的食用油會比較安全,實際上玻璃瓶上的瓶蓋、墊片等也可能含有塑化劑,同樣不能忽視,同時也要嚴防生產過程中的污染風險。
雖然塑化劑“無處不在”,大家也不必擔心。早在2011年,我國已把塑化劑納入食品風險監測中。
食用油行業是一個對消費者負責任的行業,保證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是企業應盡的責任和道德的底線,全行業都對影響食用油安全質量的各種因素高度重視,包括塑化劑污染,會有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以保證出廠的產品符合國家法規標準。
消費者不必恐“塑”,建議通過正規的商超、賣場等渠道,購買品牌信譽好的食用油,質量安全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