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廚房里,小小的調味品也有藥物成分啊,不同的調味品都可入藥調理體質,比如我們常見的食鹽、糖、米醋醬油、花椒等等。
油
食用油有動物油與植物油兩種,是人體能量、脂肪酸、磷脂及膽固醇等營養要素的主要來源。由于油的來源不同,故其性味一言難盡。目前,城市人吃油過多,尤其是動物脂肪過多,為害不淺,它們是冠心病及中風的重要病根之一。大多數植物油不僅不含膽固醇,而且含有谷固醇、豆固醇等成分,可阻止膽固醇在消化道吸收。筆者推薦麻油,它有輕瀉作用,能治熱體(燥紅質)之便秘,增加紅細胞容積,故對氣血兩虛之倦體頗為適宜,但便溏者應忌。
食鹽
鹽是非常重要的調味品,味咸,微辛,性寒,無毒,功能為清熱、**、涼血、潤燥、止嘔、通便、和脾胃、消宿食、助腎、堅筋、固齒、明目。
由于其性寒,故寒體及倦體者少食,且此二類人易見虛腫,故多忌咸。現**多食“厚味”,其中鈉高而鉀低,易致水鈉滯留而腫,故西醫囑腎臟病患者忌鹽。高血壓者應少鹽,每日食鹽量當控制在5克以下。
近年來,臨**用食鹽**疾病的報道不少,包括腹瀉、中暑、風濕性關節炎、*瘡、牙痛、便秘、蕁?疹等,民間驗方用鹽者更是不勝枚舉。
醬與醬油
醬與醬油、面醬味咸,性寒,無毒;豆醬、甜醬、面醬皆味咸甘。功能為除煩熱,止脘腹脹滿,殺百藥及熱湯火毒,除一切魚、肉、菜蔬、蕈毒,并治蛇、蟲、蜂、蝎子等毒,中和*毒,調水服即解。
米醋
味酸苦,性溫,無毒,醋入口時為酸性,但入身體后,經新陳代謝能使體液成堿性。醋用于醫療已有悠久的歷史。《本草綱目》稱“大抵醋治諸瘡腫積塊,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殺魚肉菜及諸蟲**,無非取其酸收之意,而又有散瘀**之功”,故宜于瘀體(晦澀質)者。現代醫學也用之于**流感、肝炎、菌痢、高血壓、慢性咽喉炎等。雖然米醋藥效頗多,但脾胃濕盛之濕體(膩滯質)者不能吃醋;筋脈拘攣、外感初起及胃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高者當忌。注意,除米醋外,其他醋都不入藥。
糖
糖多為甘蔗、甜菜榨汁后加工而成。進入人體后經消化而成葡萄糖,提供能量,多余的可以轉化成脂肪。因此,不僅糖尿病者應少吃糖,肥胖者也應少吃。
白砂糖味甘性涼,功能和中益脾,潤肺生津。
冰糖與白砂糖性同,潤肺之功能尤勝,宜于肺燥、乾咳、便秘之熱體(燥紅質)者,而不宜于寒體者。
赤砂糖味甘性溫,是一種未經提煉的糖,含多種微量元素,產后惡露不下,腹痛,婦女血虛,月經不調,痛經者宜。
飴糖功能與赤砂糖相同,脾胃有火而渴者誤食后可致出血。糖為留濕之品,濕體(膩滯質)者不宜吃糖。
五香粉
市售五香粉多由桂皮、山柰、八角茴香、乾姜和甘草等研末而成,味辛甘而性大熱。
桂皮,味辛甘、性熱,功能溫中健胃,暖腰膝,治腹冷氣脹,婦女產后腹寒痛,小腹冷痛及胃氣寒痛等,桂皮多有**。山柰,味辛性溫,無毒。功能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八角茴香,味辛甘性溫,有行氣暖胃作用,功同山柰,更具殺菌作用。乾姜,味辛,性溫,無毒,能**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發汗,逐風濕痹痛,腸辟下痢,寒冷腹痛,腰腎寒冷,通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宣諸脈絡,治夜尿頻頻,開胃,消宿食。甘草,味甘性平,無毒,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和肌肉,倍氣力,療金瘡,解百藥毒,溫中下氣,益精養氣,潤肺,補脾胃,降火止痛。
由此可見,五香粉集諸熱藥于一方,確宜于寒體與倦體者,宜于由內寒而致的瘀體及濕體者,但對熱體及一切兼內熱者為忌用之品。若犯食忌,除易招致諸血證外,還能激發一切由內熱而致的宿疾。
胡椒和花椒
胡椒味辛大溫,功能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冷氣,霍亂氣逆、心腹卒痛,宿食不消,壯腎氣,殺一切魚、鱉、蕈毒。宜于寒體和倦體,切忌用于熱體。
花椒味辛性溫,有毒。除六腑寒冷,寒濕痹痛,心腹留飲宿食,殺蟲、魚毒,**療陰汗,暖腰膝、縮小便。多食傷心損氣,傷血脈,令人多忘,失明。熱體者切忌。
米酒
味苦、甘、辛,性大熱,有毒,在此僅就調味品而論酒。
米酒含乙醇10%左右,酒可去各種肉、魚、蝦、蟹之腥膻異味,乙醇有特殊之香氣,久陳的酒還有**之香,可以改善菜肴之口味。《本草綱目》稱米酒之功能有:行藥勢,殺百****,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消憂發怒,宣言暢意,養脾氣,扶肝,除風下氣,解馬肉、桐油毒,丹石發動諸病。
中國傳統的藥酒,以酒為**,放入各種藥品而成,《本草綱目》作了大量介紹,并注明其**功效,此為一功;惜未注明體質宜忌,此為一憾。
溫馨提示:調味料只是有藥成分,但是不能代替藥物,千萬做菜的時候調味料不要放的太多。,過多的使用調味料會出現身體不適,請大家一定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