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三伏貼養(yǎng)生
冬病夏治中國有一句傳統(tǒng)俗語叫“冬病夏治”,三伏天是一年之中*熱的一段時間,三伏天的時候氣候炎熱,此時身體內的陽氣大盛,如果此時使用中藥貼對穴位進行局部熱刺激,可以扶陽驅寒、去除冬病。
預防疾病三伏貼采用傳統(tǒng)中藥精制而成,三伏天的時候貼一個三伏貼可以幫助身體積蓄陽氣,避免冬天寒冷的時候身體陽氣不足而被寒氣所傷,因此有預防疾病的作用。
養(yǎng)護身體另一方面,三伏貼有疏通身體經(jīng)絡的作用,三伏天的時候貼個三伏貼可以促進身體新陳代謝、促進身體免疫能力,還能調和身體脾肺**的機能、健脾和胃,具有不錯的保健養(yǎng)生作用。
拔罐養(yǎng)生
腎俞穴位置:在**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取定穴位時,通常采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于人體的腰部,當**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大椎穴位置:位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于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jié)為**胸椎,約與肩平齊。
功效:益氣**。主治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合谷穴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jié)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主治發(fā)熱,頭痛,目赤腫痛,鼻衄,血淵,咽喉腫痛,齒痛,耳聾,面腫,口眼斜,中風口噤,熱病無汗,多汗,消渴,黃疸,痛經(jīng),經(jīng)閉,滯產等。
涌泉穴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
功效:散熱生氣。主治肺系病證,大便難,小便不利,奔豚氣。
艾灸養(yǎng)生
足三里穴具**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骨前緣一橫指,按壓有明顯的酸漲感。
足三里穴是主管脾胃的穴位,有生化氣血的作用,艾灸足三里穴還可以提高身體免疫能力、養(yǎng)護身體。
關元穴具**置: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三寸。簡便取穴,四指并攏,置于臍下橫量,在小手指的下緣處取穴。
關元穴是身體中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內有腎臟**、小腸、膀胱、**、男科臟腑組織,艾灸這里有溫經(jīng)活脈、理氣**的作用。
神闕穴具**置:肚臍眼位置。
神闕穴是和身體的聯(lián)接十分緊密,艾灸此處有溫通元陽、調和脾胃的養(yǎng)生功效。
中脘穴具**置: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簡便取穴,自己手臍上四橫指。
中脘穴主胃,艾灸這個部位可以解決很多胃部疾病。
泡腳養(yǎng)生
艾葉泡腳艾葉具有溫經(jīng)散寒的養(yǎng)生功效,用艾葉泡腳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養(yǎng)生保健方式,三伏天用艾葉泡腳,則是順應了冬病夏治的養(yǎng)生原理。
材料:艾葉。
方法:將艾葉用無紡布布袋裝起來,然后浸泡在熱水中,等到熱水變色后就將其撈起,然后將艾葉水倒在水盆中,把腳放入水盆,浸泡20分鐘后撈起即可。
藏紅花泡腳藏紅花是一味**的中藥材,對于冬天手腳冰涼的人來說,三伏天的時候經(jīng)常用藏紅花泡腳,可以溫暖身體、活絡經(jīng)脈、涼血**。
材料:藏紅花。
方法:準備一個瓦罐,在瓦罐里面放入0.2克的藏紅花,然后加入清水,開火煮沸,煮沸后開小火繼續(xù)煎煮,煎好后放入泡腳的木盆里面,等到水變溫后將腳放入其中浸泡半個小時即可。
花椒泡腳花椒有散寒溫陽的養(yǎng)生作用,夏天的時候,用花椒泡腳,可以溫暖腳部,幫助腳部加速血液循環(huán),有很好的養(yǎng)生作用。
材料:花椒。
方法:將花椒用溫水清洗干凈,然后用一個無紡布布袋將花椒裝起來,浸泡在準備泡腳的熱水中,等到熱水變色后將其撈起,然后將水倒在洗腳盆中,泡腳20分鐘即可。
生姜泡腳生姜是性熱食物,三伏天的時候使用生姜泡腳可以祛除身體中的濕氣、寒氣,可以有效的改善血液循環(huán)不暢問題、緩解手腳冰涼的癥狀。
材料:生姜。
方法:將生姜清洗干凈,然后搗碎,用無紡布裝起來放入泡腳用的木盆中,然后倒入熱水,等到水變溫后就可以將雙腳放入其中,浸泡20分鐘左右后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