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有關味精有害健康的說法在市民當中廣為流傳,更有傳言稱當溫度超過100℃時,味精會形成有毒物質危害健康甚至致癌。不少廠家趁機推出雞精調味品,宣傳它是一種從雞肉提取出來的天然調味品,所以更健康。近日,有消費者告訴記者,現在正流行蔬菜精和蘑菇精,比雞精更健康更有營養。果真如此嗎?
蘑菇精蘑菇成分比白砂糖還少
通過走訪廣州多家超市發現,貨架上調料品種多樣,卻少有味精出售。
而市面上卻新出現了蘑菇精、蔬菜精等調料。銷售人員表示,蔬菜精和蘑菇精是味精衍生品,比雞精賣得更好,價格也更高。比如蘑菇精約是味精的四倍、雞精的兩倍。
同時,也有消費者表示,現在雞精也不買了,而改買蔬菜精或蘑菇精。因為蘑菇精或蔬菜精,名字聽起來都像是提取了新鮮食材的精華,吃了更健康。
與此同時,各種雞精也越來越多。不過,雞精并非像其外包裝暗示的那樣是“一種主要是由雞肉、雞骨或其濃縮抽提物做成的天然調味品”。據中國廣播網報道,雞精的主要成份還是味精,其中谷氨酸鈉的含量大概是在40%左右,只不過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而雞精是一種復合的調味料。雞精中除了味精之外,還有淀粉、增味核苷酸、糖以及其它一些香料。
這些味精衍生品真的更健康更有營養嗎?
通過對比從超市買到的雞精、蔬菜精、蘑菇精配料表發現,排在**位的都是味精。某品牌的蘑菇精中,脫水蘑菇成分排在第七位,前面依次為味精、食用鹽、大米、白砂糖、脫脂大豆和雞精。
根據我國《食品標識管理規定》,各種配料應按加入的質量或重量計,按遞減順序一一排列。也就是說,蘑菇精中的蘑菇成分比白砂糖含量還少。
而據陜西科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李宏梁在接受西部網采訪時的介紹,不管是雞精還是味精,都只不過是一種調味品,都是為了提供味道,而不是為了提供營養的,所以大家沒有必要糾結哪個更有營養的問題,與其糾結雞精中有多少營養,還不如去喝一碗雞湯實在。
味精安全攝入量為“無需限制”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無論蔬菜精還是蘑菇精多是廠家玩的概念,其實均屬于復合調味料,主要成分和味精無異,都是谷氨酸納。
有市民表示擔心味精吃多了會致癌。這種擔心有必要嗎?
據了解,味精的學名為谷氨酸納,長期受熱或加熱到120℃時,會生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鈉,危害健康甚至致癌。不過,一般家中炒菜很少能達到這一條件,并且味精用量很少,生成的焦性谷氨酸的量會很低。世界衛生組織對谷氨酸鈉的安全攝入量定為“無需限制”。
那我們在生活中到底怎樣選擇了?《武漢晚報》建議大家,在實際生活中,選擇味精還是選擇雞精,主要看烹飪對象和每個人的口味和要求。比如對于魚、肉等食物而言,可以直接選擇味精增鮮,特別是瘦肉食品,只需要加一點味精就可以達到效果,這時加雞精可能會有損本身食物的特殊風味;但如果烹飪的食物風味不太明顯,如餡類、湯類的食物,則可以考慮使用雞精提鮮。
值得注意的是,雞精中含有10%左右的鹽,所以在食物中加雞精時,應該適量減少用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