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料必須恰當、適時
在調味時,所用的調味品和每一種調味品的用量,必須恰當。為此,應當了解所烹制的食品的正確口味,應當分清復合味中各種味道的主次,例如有些菜以酸甜為主,其他為輔;有些菜以麻辣為主,其他為輔。這些都是做到下料恰當的前提。尤其重要的是,廚師應當做到操作熟練,下料準確而適時,并且力求下料規格化、標準化,做到同一食品不論重復制作多少次,調味都劃一不走樣。
(2)嚴格按照一定的規格調味,保持風味特色
我國的烹制技藝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具有各地風味特色的地方菜。在食品開發和廚師烹飪時,必須按照地方菜種的不同規格要求進行調味,以保持食品一定的風味特色,做到燒什么菜像什么菜。必須防止隨心所欲地進行調味,避免把食品或菜品做得口味混雜。當然,這并不是反對在保持和發揚風味特色的前提下發展創新。
(3)根據季節變化適當調節食品的口味和顏色
人們的口味往往隨著季節的變化有所不同。在天氣炎熱的時候,人們往往喜歡口味比較清淡、顏色較淡的食品;在寒冷的季節,則喜歡口味比較濃厚、顏色較深的食品。在調味時,可以在保持風味特色的前提下,根據季節變化,適當靈活掌握。
(4)根據原料的不**質掌握好調味
1)新鮮的原料,應突出原料本身的美味,而不宜為調味品的滋味所掩蓋。例如新鮮的雞、鴨、魚、蝦、蔬菜等,調味均不宜太重,也就是不宜太咸、太甜、太酸或太辣。因為這些原料本身都有很鮮美的滋味,人們吃這些食品,主要也就是要吃它的本身的滋味;如果調味太重,反而失去了原料本身的鮮美滋味。
2)帶有腥膻氣味的原料,要酌加去腥解膩的調味品。例如牛羊肉、內臟和某些水產品,都帶有一些腥膻氣味,在調味時就應根據食品的具體情況,酌加酒、醋、蔥、姜或糖等調味品,以解除其腥膻氣味。
3)本身無顯著滋味的原料,要適當增加滋味。例如魚、海參、燕窩等,本身都是沒有什么滋味的,調味時必須加入鮮湯,以補助其鮮味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