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又稱味素,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在中國菜里用的*多,也可用于湯和調味汁。
味精的作用
1、增加食物的鮮味
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欲,有助于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
2、緩解神經衰弱
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3、恢復香味
味精能恢復食物在調制過程中喪失的香味。
味精的選購
品質好的結晶體味精呈細長的八面棱柱形晶體,顆粒比較均勻,潔白,有光澤,基本透明,無雜質,無其它結晶形態的顆粒。
另外,因味精有固定的結晶形態,摻入粉末或其他形態的鹽類即可看出;對于白色粉末狀的味精可取等量味精和食鹽用等量等溫熱水同時溶解來判斷,二者完全溶解速度不同,味精要快些,而淀粉遇熱水會發生糊化現象,從中可判斷出加入大量食鹽或淀粉的摻假品。
味精的食用方法
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溫中使用味精,鮮味劑谷氨酸鈉會轉變為對人體有致癌性的焦谷氨酸鈉。由于炒菜時油溫一般在150℃-200℃,這會使味精變成有毒性的焦化谷氨酸鈉,所以,對于加入味精的“半成品”配菜的烹飪,應以蒸、煮為妥。 還有如果在堿性環境中,味精會起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叫谷氨***的物質。所以要適當地使用和存放。
攝取過量可能導致胃癌和內其它人類內臟疾病。
1.不要在滾燙的鍋中加入,而要在菜肴快出鍋時加入。因為谷氨酸鈉在溫度高于120℃時,會變為焦點谷氨酸鈉,食后對人體有害,且難以排出體外。
2.不宜在酸性食物中添加味精,如糖醋魚、糖醋里脊等。味精呈堿性,在酸性食物中添加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菜肴走味。
3.在含有堿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味精遇堿會化合成谷氨***,會產生氨水臭味, 使鮮味降低,甚至失去其鮮味。
4.注意咸淡程度。如果太咸,味精就可能吃不出鮮味,食鹽與味精的比例在3:1或4:1范圍內,即可達到圓潤柔和的口味,作涼拌菜時宜先溶解后再加入。因為味精的溶解溫度為85℃,低于此溫度,味精難以分解。
5.高湯、雞肉、雞蛋、水產制出的菜肴中不用再放味精。
6.孕婦及嬰幼兒不宜吃味精,因為味精可能會引起胎兒缺陷;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患有高血壓的人如果食用味精過多,會使血壓更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