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品是制作美食的必需品,用得恰到好處可以使菜肴增鮮添色,反之則會弄巧成拙。然而調味品種類繁多,用途看似復雜,但實際上稍加了解,便能輕松“玩轉”這些瓶瓶罐罐,烹調出誘**味。
香料類
干辣椒:油熱時和蔥、姜一起放鍋內爆香,一般家常菜都可以用。也可磨成辣椒面,油燒熱澆在辣椒上制作成辣椒油,常用于涼拌菜、拌面等。
花椒&麻椒:麻椒顏色淺,偏青色;花椒顏色重,偏棕紅色,是重要的調味品之一,不論是烹調還是制作面點都少不了它。炒菜時油熱后可以放入幾粒花椒防止油沸,增加菜的香味;也可在熱鍋里炒熟后磨成花椒粉;做包子和餃子餡的時候調味。
麻椒比花椒要麻,一般用于水煮魚或青椒雞。
黑胡椒&白胡椒:黑胡椒適用于燉、煎、烤肉類。能達到香中帶辣、美味醒胃的效果。
白胡椒多用于煲湯,香味稍淡,辣味更濃,能提鮮味。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黑胡椒、白胡椒皆不能高溫油炸,應在菜肴或湯羹即將出鍋時加少許。
八角、香葉、桂皮、小茴香、丁香:可以去腥添香,常用于鹵、醬、燒、燉、煨等菜肴制作。不論燉肉、腌菜,都要提前放。
孜然:炒菜、煎烤時都可用孜然,食物快熟時使用,以避免重復高溫使香味消失。
粉類
淀粉:多用于上漿、掛糊、勾芡,綠豆淀粉*好,其次是土豆淀粉、紅薯淀粉、玉米淀粉。
酵母、發酵粉、小蘇打:都是食品制作過程中的膨松劑,一般用它發面做饅頭、餅干等食品。區別是酵母是純生物的,對人體無害;后兩者是化學添加劑,過量使用對人體有危害。
堿面(蘇打):面粉加水攪勻發酵后會帶有酸味,食用堿主要是用來中和這些酸味的。堿也可使面蓬松,但一般不用做發面。
提鮮類
味精:提鮮效果顯著,但多食對健康無益,使用時不宜過早放入,要在即將出鍋時放入。
雞精:多用于制作湯類時使用。酸性強的菜肴,如糖醋、醋溜菜等不宜使用。
蠔油:用途廣泛,如肉類、蔬菜、豆制品、菌類等,還可調拌各種面食、涮海鮮、佐餐時食用。蠔油調味切忌與辛辣調料、醋和糖共用。(屬于提鮮類,不屬于醬油類)
醬油類
老抽:起上色提鮮的作用,尤其是做紅燒菜肴或者是燜、煮、鹵味時。
生抽:適宜涼拌菜,顏色不重,顯得清爽。
酸味類
白醋:主要用于拌涼菜。
米醋:南方米醋適用于酸甜口味的菜肴和腌泡菜,北方米**味較濃,適用于烹制酸湯魚等酸味菜肴。
陳醋:陳醋釀造時間長,香味濃郁,常用于顏色較深且需要突出酸味的菜肴中,如酸辣湯等,也適合蘸食。
酒類
料酒:腌制肉類加料酒可以去腥,炒雞蛋時在蛋液中加少許料酒可以去腥提香。
黃酒:一種飲料酒,也可以當做料酒(料酒的原料是黃酒)。
白酒:腌制肉類或制作鹵肉時可以使用,制作泡菜時加入一些白酒可以殺菌添香。
甜味類
白糖和冰糖:一般用來制作拔絲類(如拔絲紅薯)、掛霜類(糖山楂)食品,或炒糖色,用于紅燒豬蹄、紅燒排骨等紅燒類菜品。也可用在制作酸味的菜肴湯羹時緩和酸味,如醋溜系列菜肴、酸辣湯、酸菜魚等。
炒菜時應該先放糖后放鹽,否則易阻礙糖的擴散,使蛋白質凝固,從而導致菜肴發硬,甜味也很難滲入。